27包拯 题精解 作者简介 脱脱(公元1314-1355年),字大用,元代史学家,出身于蒙古贵族。 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脱脱被按成制授袭提举司达鲁花赤。次年,他奉 诏入朝觐见皇上升迁脱脱为内宰司丞,兼任前职。五月,又任命脱脱为府 正司丞。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亲自授予他虎符,升调他为忠翊侍 卫亲军都指挥使。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又让他兼管宣政院事务。五月 朝廷迁他为中政使,六月,又任命他沩知枢密院。从他进京起,不到六年 时间,脱脱由于深得宣帝的信任,一连官升数级,成为朝廷省、部级大员。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 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 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相关贵料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 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 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 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 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 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 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 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 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 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 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 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 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
27 包 拯 课题精解 作者简介 脱脱(公元 1314—1355 年),字大用,元代史学家,出身于蒙古贵族。 天历元年(公元 1328 年),脱脱被按成制授袭提举司达鲁花赤。次年,他奉 诏入朝觐见皇上升迁脱脱为内宰司丞,兼任前职。五月,又任命脱脱为府 正司丞。至顺二年(公元 1331 年),文宗亲自授予他虎符,升调他为忠翊侍 卫亲军都指挥使。元统二年(公元 1334 年),又让他兼管宣政院事务。五月, 朝廷迁他为中政使,六月,又任命他沩知枢密院。从他进京起,不到六年 时间,脱脱由于深得宣帝的信任,一连官升数级,成为朝廷省、部级大员。 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人教材时作了删节。“传”是正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为著史正例, 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 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相关资料 包拯(999 一 l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 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为官刚正、执法严峻。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 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 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 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 1027 年中了进士,当时 28 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 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 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 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 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 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 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 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
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 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 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堁文内容精解 字词精解 生字正音 鬻(yu)徙(x1)遗(y1)涿(zhuo)惮(dn)嫉(j)茔 (ying) 2.字形辨析 鬻一弼徙一徒涿一逐惮一禅茔一莹 3.难词释义 徙:调动(官职) 迁:晋升 遗:赠送 岁满:满一年。 遂:于是,便 权:姑且,暂且 率:大抵,大都,一般。 忠:办事尽心竭力。 恕:仁爱,推己及人。 尝:曾经。 对:回答 推:推行。 字:古代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 联系。 守:课文中是“太守”的省称。当时所说的太守,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 用古名,往往称知县为太守 语段精解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 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 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 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 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课文内容精解 字词精解 1. 生字正音 鬻(yù) 徙(xǐ) 遗(yí) 涿(zhuō) 惮(dàn) 嫉(jí) 茔 (yíng) 2. 字形辨析 鬻—弼 徙—徒 涿—逐 惮—禅 茔—莹 3. 难词释义 徙:调动(官职)。 迁:晋升。 遗:赠送。 岁满:满一年。 遂:于是,便。 权:姑且,暂且。 率:大抵,大都,一般。 忠:办事尽心竭力。 恕:仁爱,推己及人。 尝:曾经。 对:回答。 推:推行。 字:古代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 联系。 守:课文中是“太守”的省称。当时所说的太守,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 用古名,往往称知县为太守。 语段精解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 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 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长县知县。有个盗 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 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 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 震惊,也很服气 段解: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一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 机智,破案技术高超。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 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译文(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岀产砚台,此前的知 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 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段解: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 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 对 译文(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 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 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
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 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 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 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 震惊,也很服气。 段解:开头简单介绍包拯的生平,接着用一个普通案件来突出包拯聪明、 机智,破案技术高超。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 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译文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 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 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段解:把前任知府同包拯进行对比,以突出包拯清正廉洁。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 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 对。 译文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 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 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
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段解: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写包拯出使契丹,就开 便门问题与契丹典客针锋相对,令典客哑口无言。突出包拯的巧言善 辩,不辱使命。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 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 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 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 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 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 官署(递交状孑)。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 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段解: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 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这一段突出包拯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侧面 描写的方法。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
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段解:本段主要描写包拯与契丹典客的对话。写包拯出使契丹,就开 便门问题与契丹典客针锋相对,令典客哑口无言。突出包拯的巧言善 辩,不辱使命。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 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 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 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 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 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 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 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段解:写包拯代理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正不阿,令贵戚宦官闻风丧胆。 得到百姓们的高度评价。这一段突出包拯的特点时,主要运用了侧面 描写的方法。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
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 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 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 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 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 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 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 的子孙。 段解: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 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 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 结构精解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 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 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主题精解 文章通过巧断牛舌案、不持一砚归、出使契丹、、坐镇开封府、律己戒
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 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 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 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 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 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 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 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人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 的子孙。” 段解:本段主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包拯。虽然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 但仍然公平仁爱地对待他们。包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职权为 自己、家人和朋友牟取私利。这一段集中体现出包拯克己奉公的高尚 品德。 结构精解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 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 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主题精解 文章通过巧断牛舌案、不持一砚归、出使契丹、、坐镇开封府、律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