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一二00八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36分) (一)选择题:(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汲取(j)睿智(rui) 统筹(chou)探骊得珠(11) B.静谧(mi)遐想(xia) 嗤笑(chi) 锲而不舍(q1) C.栖息(x)陨落(yin)焙烧(bei)面面相觑(q山) D.旁骛(w)瞥见(pie) 嗔怪(chen)生活拮据(j)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万事具备千头万序无动于衷B.不功自破流离失所消声匿迹 C.不省人事扣人心弦光怪陆离D.提心吊胆狭路相逢见意思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B.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C.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同学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D.只要你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2分) A.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B.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C.为了防止禽流感疫情不再蔓延,各级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 防范措施, D.在世界上,那些吃富有食物纤维素,如水果、蔬菜和未经加工过细的谷物的地区, 患大肠癌的人就少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2分) 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 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A.它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你分给别人的越多 B.它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增多,你分给别人的越少 C.它不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增多,你分给别人的越少 D.它不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你分给别人的越多
- 1 - 二 OO 七—二 OO 八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6 分) (一)选择题:(16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 分) A. 汲.取(jī) 睿.智(ruì) 统筹.(chóu) 探骊.得珠(lì) B. 静谧.(mì) 遐.想(xiá) 嗤.笑(chī) 锲.而不舍(qì) C. 栖.息(xī) 陨.落(yǔn) 焙.烧(bèi) 面面相觑.(qù) D. 旁骛.(wù) 瞥.见(piē) 嗔.怪(chēn) 生活拮据.(j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 分) A.万事具备 千头万序 无动于衷 B.不功自破 流离失所 消声匿迹 C.不省人事 扣人心弦 光怪陆离 D.提心吊胆 狭路相逢 见意思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 B.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 ....,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C.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同学忍俊不禁 ....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D.只要你身临其境 ....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再求全责备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2 分) A.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B.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C.为了防止禽流感疫情不再蔓延,各级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 防范措施。 D.在世界上,那些吃富有食物纤维素,如水果、蔬菜和未经加工过细的谷物的地区, 患大肠癌的人就少。 5.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2 分) 快乐是件奇怪的东西, , 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A.它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你分给别人的越多 B.它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增多,你分给别人的越少 C.它不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增多,你分给别人的越少 D.它不会因为你分给了别人而减少,你分给别人的越多
6.下面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而/辙也/未之见焉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7.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辍耕之垄上(停止)引喻失义(说话)刑其长吏(惩罚) B.臧否(善恶,评论好坏)为天下唱(同“倡”,倡导)以遗陛下(给予) C.次所(驻扎)咨诹善道(好道理)得而腊之(干肉,此活用作动词“晾干” D.叹息痛恨(非常遗憾)会天大雨(适逢)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8.下列文言句译意准确的一项是()(2分)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译句:以为凡是有奇异形态山水的州县,都是我游览过了的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句: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句: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人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 的表现不同,是什么呢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句:各种轻重不同的案件,我虽然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判断。 (二)填空题:(20分) 9.名句与常识:(10分) ①气蒸云梦泽, ②海内存知己,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陈代谢规律、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的诗句是 ④《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⑤《沁园春·雪》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⑥《出师表》文中作者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黄鹤楼》 诗 中 ”两句流
- 2 - 6. 下面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而/辙也/未之见焉。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7.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辍.耕之垄上(停止) 引喻..失义(说话) 刑.其长吏(惩罚) B.臧否..(善恶,评论好坏) 为天下唱.(同“倡”,倡导) 以遗.陛下(给予) C.次.所(驻扎) 咨诹善道..(好道理) 得而腊.之(干肉,此活用作动词“晾干”) D.叹息痛恨..(非常遗憾) 会.天大雨(适逢)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8.下列文言句译意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译句:以为凡是有奇异形态山水的州县,都是我游览过了的。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句: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句: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人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 的表现不同,是什么呢?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句:各种轻重不同的案件,我虽然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判断。 (二)填空题:(20 分) 9.名句与常识:(10 分) ①气蒸云梦泽, 。 ②海内存知己, 。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陈代谢规律、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的诗句是: , 。 ④《陈涉世家》中最能体现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⑤《沁园春·雪》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 。 ⑥《出师表》文中作者揭示后汉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⑦ 《 黄 鹤 楼 》 一 诗 中 , “ , ”两句流
露出诗人由登楼而引发的浓浓思乡愁绪。 ⑧古代诗歌中反映劳动人民遭受徭役、兵役之苦的句子很多。请写出一个例子 ⑨《史记》作者 这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被鲁迅 誉为“ 10.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我的解答 11.下面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请你从语文的角度加以赏析,说一说它广为流传的 原因。(3分)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 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灿烂的笑容 答 12.阅读下面材料,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将其含义表述出来。(3分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学术评估测验,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缩写,美国中学生升大学的一项在全国范围进行的考试)满分的“状元”拒之 门外。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 会服务数十个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 “学雷锋”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 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 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销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 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首席执行官)。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 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
- 3 - 露出诗人由登楼而引发的浓浓思乡愁绪。 ⑧古代诗歌中反映劳动人民遭受徭役、兵役之苦的句子很多。请写出一个例子。 , 。 ⑨《史记》作者 ,字 ,这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被鲁迅 誉为“ , 。” 10.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4 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⑴“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我的解答: 11.下面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手机短信,请你从语文的角度加以赏析,说一说它广为流传的 原因。(3 分) 删除昨天的烦恼,确定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 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你灿烂的笑容。 答: 12.阅读下面材料,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将其含义表述出来。(3 分)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 1996 年把 165 个 SAT(学术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的缩写,美国中学生升大学的一项在全国范围进行的考试)满分的“状元”拒之 门外。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 会服务数十个小时。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时,六七十个小时的 “学雷锋”还远远不够。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就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 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帮穷人 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销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学生。这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 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 CEO(首席执行官)。见到 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 笑的 CEO 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
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 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他的胆略和智慧也打动了普林斯 顿,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含义: 二、综合阅读:(5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16题。(15分)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 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 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与章惇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 擅长书法。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称“颜体”。 13.下列句中加点“然”与例句中“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A.则弛然而卧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C.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D.吴广以为然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一钱不直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宝: 15.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 16.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 (二)阅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文,回答17-19题。(10分)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 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78.4公里 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99.9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 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 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 于蛋黄
- 4 - 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 CEO。CEO 大笔 一挥订购了童子军的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他的胆略和智慧也打动了普林斯 顿,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含义: 二、综合阅读:(5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13-16 题。(15 分)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惇、京、卞②岂不 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与章惇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 擅长书法。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称“颜体”。 13.下列句中加点“然”与例句中“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A.则弛然.而卧 B.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C.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D.吴广以为然.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15.翻译下面句子。(6 分) (1)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16.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分) 答: (二)阅读《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文,回答 17—19 题。(10 分) 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 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 6370 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 6378.4 公里, 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 6399.9 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 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 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做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 于蛋黄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 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 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 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 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 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 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 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 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 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 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 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 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 17.依据本文的介绍,请给“地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3分) 答 18.“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一句中加点的词语 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9.文中画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20-23题。(共13分)
- 5 - 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 33 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 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 10 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 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 2900 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 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 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的改变形状。 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 3470 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 一个半径为 1000 公里的固体内核。 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 20~30 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 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 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 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 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 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 因。地球上 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 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 前者。 17.依据本文的介绍,请给“地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3 分) 答: 18.“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一句中加点的词语 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答: 19.文中画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 20-23 题。(共 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