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改变以后:世纪初沙俄改革 与自由知识界的悲剧…………………〔262〕 第四辑/文化与制度 文化决定论的贫困 超越文化形态史观………………[285 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 传统中国社会及其现代演进的再认识……[350 科举官僚制的技术、制度与政治哲学涵义 兼论科举制与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差异… …………………………………〔403 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 〔416〕 第五辑/四十而惑 求索于“主义”与“问题”间 ………〔431〕 教育有问題,但不是“教育问题” 关于教育改革的感言………………〔469〕 民族主义:双刃剑下的血腥悲剧 南斯拉夫一科索沃问題的由来…[481 编后絮语 …贺雄飞(506
第 辑 匹夫之言
第辑匹夫之 百年转换 “商人”与“士"的中观 黄兴涛杨念群两先生近年主编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 丛书以推出“百年馆藏库本首译新版”西人著作为特色,向国人译 介了一批近代以来西方汉学家或旅华人士的“中国观”作品。与近 年来“汉学热”中的其他几种丛书(如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 书》和王元化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等)相比,这套书的特点是学 院味淡而生活味浓,各书大都是“游记、漫谈”体而非“学术专著” 体,没有冗长的引文与注释,却大都配有许多“老照片”,可谓图文 并茂,清新可读。同时,由于“汉学家”中不乏旅外华人学者,他们 学问当然是不凡,但在文化上都有中国“根”,所见也就并不尽属于 “西方视野”。而这套书的各个作者虽未必有“汉学”造诣,但却都 是对中国有经验性观察的洋人,他们的所见所闻虽未必“深入本 质”,却是不折不扣的“西方视野”,他们的所思所论虽未必有多高 明,却是富有比较文化学意义的研究素材。在当今国人对“别人怎 样看我”高度敏、美化或丑化、神化或“妖魔化”成为热门论题的 时候读读这套书是颇耐人寻思的。 这套丛书中美国汉学家MG马森著的《西方的中华帝国观》 直译应为《西方的“中国”与“中国人”概念》)在我看来是最值得 读的。本书并非作者本人的个人见闻,而是一本综论1840至1876 年间西方人“中国观”之纵向演变与横向差异的著作。它提到了 个有越而发人深思但却未引起国人注意的事实:即在16世纪到
问题与主义 19世纪“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不仅有以前我们常议论的时代 变化(大意是说原先洋人挺落后,所以启蒙时代前他们对中国文化 倾慕有加;后来他们进步了而我们却“停滞”,于是他们就看不起咱 们了云云),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观察者的角色差异。大致而言,以 耶稣会教土为代表的早期中国观察者以及受他们影响的、主要以 法国为中心的18世纪西方汉学家视野里的中国人主要是与传教 士交往的中国士大夫与文化人,而他们本身的教士身份也使他们 对中国的宗教观与哲学最感兴趣,由此使他们对中国的皇皇礼教、 伦理文明和“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十分倾倒。而他们“怀着对中 国文明拜的心理写成的著作,在法国那些愤世嫉俗的哲学家们 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耶稣会教士似乎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 国文明可能在许多方面都比西方文明更为优越。因此法国哲学家 们做了大量工作,来传播那些令人愉悦的中国观。” 继传教士之后不少欧洲商人到了中国,而他们的中国观却大 不一样。一方面商人对哲学不感兴趣,却对与买卖有关的社会习 俗很在意,另一方面“商人们没有机会涉足中国文化,由于他们主 要是与中国的贸易商及下层人士接触,所以他们总是强调中国文 明的令人讨厌的特征”。在1760年左右欧洲人对中国的敬仰达 到顶峰,“耶稣会的中国观压倒了商人的中国观”。然而1762年法 王下令解散耶稣会,教士的影响衰落了。1770年耶稣会瓦解后, 商人们对中国文明的厌恶观点越来越引人注意,它把所有对东方 的关系都抹上了一层经济考量的色彩。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 发,人们投身革命洪流,大多数人忘了遥远的中国。越来越对政治 和商业问题感兴趣的英国人渐渐垄断了与东方的联系,有关中国 的英文材料也更加局限于经济方面的事物。 9世纪以后法国汉学复兴,但仍然继承耶稣会的传统。法国 人关心的是中国的文献典猎专注于对中国文化的知识性研究;而 美英人则对中国社会表层方面的问题更感兴趣,当时的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