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课程教案 章次 第一章引论 教学 目的求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及其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熟悉法观经济的目有 与要求 重要概念(1课时) (一)宏观经济学 1、概念:研究一个整体社会的经济运行活动。 2、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中心理论—一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经济变量 (二)宏观经济目标 、经济增长 本章 2、高就业、低失业 3、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 (三)宏观调控手段 1、财政政策:主要工具-变动税收变动政府支出 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 结构 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1课时) (一)国民产出 1、衡量指标 图示 2、国内生产总值缺口=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一现实国内生产总值 3、潜在GDP 二)就业和失业 1、有关概念 2、失业与国民产出的关系:反比 (三)价格水平 1、与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的区别 2、衡量指标 3、价格水平的变化 章重点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和手段; 与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 章次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圃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 的|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潜 与要求1在GDP与奥肯定律,GDP的意义及缺陷,与GDP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 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 宏观经济学 》 课 程 教 案 章 次 第一章 引论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要求了解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及其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熟悉宏观经济的目标 和宏观调控的手段。 本 章 知 识 结 构 图 示 一、 重要概念(1 课时) (一)宏观经济学 1、概念:研究一个整体社会的经济运行活动。 2、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3、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中心理论——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经济变量 (二)宏观经济目标 1、经济增长 2、高就业、低失业 3、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调控手段 1、财政政策:主要工具--变动税收变动政府支出 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 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1 课时) (一)国民产出 1、衡量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缺口=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现实国内生产总值 3、潜在 GDP (二)就业和失业 1、有关概念 2、失业与国民产出的关系:反比 (三)价格水平 1、与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的区别 2、衡量指标 3、价格水平的变化 章重点 与难点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 章 次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支出和收入的流量循环模 型,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 GDP,实际 GDP,潜 在 GDP 与奥肯定律,GDP 的意义及缺陷,与 GDP 有关的其它宏观经济学概念以及 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 GDP
、国内生产总值(1课时) (一)、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涵义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区别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或:GDP=GNP一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四)、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课时) 知识 (一)、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结构 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课时)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图 (三)、国民收入(NI) (四)、个人收入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课时)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横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一投资横等式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一投资横等式 五、名义GDP和实际GDP(0.5课时) )、名义GDP和实际GDP )、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章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GDP和GNP的区别 2.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步骤 与难点 3.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的几种表示方法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章次 教学圃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消费函数 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与要求
本 章 知 识 结 构 图 示 一、国内生产总值(1 课时) (一)、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1.中间产品 2.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涵义 (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区别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或:GDP=GN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四)、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经济成果的缺陷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1 课时) (一)、支出法核算 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 课时)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三)、国民收入(NI) (四)、个人收入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 课时) (一)、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二)、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三)、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及储蓄——投资横等式 五、名义 GDP 和实际 GDP(0.5 课时) (一)、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章重点 与难点 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GDP 和 GNP 的区别 2.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步骤 3.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的几种表示方法 章 次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消费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均衡产出(1课时)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 (三)、投资等于储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课时) (一)、消费函数 什么是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二)、储蓄函数 什么是储蓄函数 边际储蓄倾向 本章阝.平均储蓄倾向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知识[(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1课时) (一)、两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结构(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0.5课时) 五、乘数论(05课时) 图示(一)、什么是投资乘数 (二)、投资怎样转化为居民收入 (三)、乘数大小由什么决定 六、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1课时) 七、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1课时)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课时)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章重点p.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与难点阝.乘数理论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章次 教学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投资如何决定;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 目的S-M分析: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 章 知 识 结 构 图 示 一、均衡产出(1 课时)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二)、均衡产出 (三)、投资等于储蓄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 课时) (一)、消费函数 1.什么是消费函数 2.边际消费倾向 3.平均消费倾向 (二)、储蓄函数 1.什么是储蓄函数 2.边际储蓄倾向 3.平均储蓄倾向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1 课时) (一)、两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四、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0.5 课时) 五、乘数论(0.5 课时) (一)、什么是投资乘数 (二)、投资怎样转化为居民收入 (三)、乘数大小由什么决定 六、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及乘数(1 课时) 七、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1 课时)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二)、税收乘数 (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 八、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1 课时) (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章重点 与难点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2.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3.乘数理论 章 次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投资如何决定;IS 曲线;利率的决定;LM 曲线 ;IS-LM 分析;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投资的决定(1课时) (一)、投资函数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涵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MEC)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理论 、IS曲线(1课时) )、IS曲线及其推导 (二)、IS曲线的斜率 (三)、IS曲线的移动 、利率的决定(2课时)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本章(二)、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 知识 投机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结构(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六)、货币供求平衡和利率的决定 、LM曲线(1课时) 图示(-)、LM曲线及其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匝、ISLM曲线分析(1课时)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课时) (一)、基本框架 (二)、数学表达 储蓄函数 投资函数函数:i=i(r)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i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货币供给函数:M/P=m=m1+m2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求解I和LM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生产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涵义 章重点 利率的决定 与难点 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涵义 用IS-LM曲线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 目的「政策的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本 章 知 识 结 构 图 示 一、投资的决定(1 课时) (一)、投资函数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涵义 (三)、资本边际效率(MEC)曲线 (四)、投资边际效率(MEI)曲线 (五)、预期收益与投资 (六)、风险与投资 (七)、托宾的“q”理论 二、IS 曲线(1 课时) (一)、IS 曲线及其推导 (二)、IS 曲线的斜率 (三)、IS 曲线的移动 三、利率的决定(2 课时) (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二)、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 2.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四)、货币需求函数 (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六)、货币供求平衡和利率的决定 四、LM 曲线(1 课时) (一)、 LM 曲线及其推导 (二)、LM 曲线的斜率 (三)、LM 曲线的移动 五、IS-LM 曲线分析(1 课时)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1 课时) (一)、基本框架 (二)、数学表达 1.储蓄函数:s=s(y) 2.投资函数函数:i=i(r) 3.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i 4.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5.货币供给函数:M/P=m=m1+m2 6.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求解 IS 和 LM 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生产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章重点 与难点 1.IS 曲线的推导、IS 曲线的涵义 2.利率的决定 3.LM 曲线的推导、LM 曲线的涵义 4.用 IS-LM 曲线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章 次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 币政策的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课时)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效果(2课时)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本章(三)垂直的LM助线:古典情形一一挤出效应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知识 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S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的效力和IM曲线的斜率 二)、水平的LM曲线:极端凯恩斯主义 动性陷阱 结构|(三、垂直的M曲线:古典情形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1课时) 图 财政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章重点}.货币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与难点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章次 教学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资本证3 日的「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与要求
本 章 知 识 结 构 图 示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2 课时)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效果(2 课时)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 IS-LM 图形分析 (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三)、垂直的 LM 曲线:古典情形——挤出效应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2 课时)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 IS-LM 图形分析 1、货币政策的效力和 IS 曲线的斜率 2、货币政策的效力和 IM 曲线的斜率 (二)、水平的 LM 曲线: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 (三)、垂直的 LM 曲线:古典情形 (四)、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1 课时) 章重点 与难点 1.财政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2.货币对应的几种情况,其如何影响国民收入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章 次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 学 目 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资本证券 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