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二者,几乎完全就是小篆了。这就有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 取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加省改”,进行一番整理与加工, 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以便于推行。许慎之所以要说是“皆取史籀大篆”,推其情由大致有 二: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确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明小篆的来源 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身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首行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 了定型化。其次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 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从而也就更加符 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比,以至在许 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第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 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 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 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且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 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要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 的团结统一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五)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 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 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 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 他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所为隶人,殆为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所谓 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 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年在湖北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设计院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是有很大变化的。在初创阶段 构形我因篆书而,多数字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也不很突出,尤其是波磔 不明显。后为经过长期的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化人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才从根本上 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 秦隶,称成熟阶段的隶书为汉隶(图五)。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一般所谓隶书,主要是 指汉书。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 过长期演变慢慢悦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 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 显的特点: 第一,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书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从篆书 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 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构的构形,例如曹字,在汉隶中就有“”“”“” 三种写法,之字有“”和 两种写法。隶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如善字,既作 省作“”:泽字既作“”,又省作“”等。这种异构字多则又同时流行的现象,无疑是对 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反动。楷书流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的同时 11
11 后二者,几乎完全就是小篆了。这就有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 取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加省改”,进行一番整理与加工, 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以便于推行。许慎之所以要说是“皆取史籀大篆”,推其情由大致有 二:一是战国时期的秦文确实是较好地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传统,这样说可以表明小篆的来源; 二是为了抬高小篆的身价,因为他的《说文解字》是以小篆为正篆来加以分析研究的。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首行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 了定型化。其次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 结体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从而也就更加符 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比,以至在许 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第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 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 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 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且合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 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异要丛生、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 的团结统一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五)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相传秦 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 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 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 他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所为隶人,殆为衙门中专掌文书的书吏;所谓 隶字,即是这些人在日常工作中所习用的字体。秦王朝在推行小篆的同时,为了“以趋约易”, 确实是大量地使用了隶书。1975 年在湖北梦县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简就是最好的证明。 隶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其设计院构形和笔道(点画)形态是有很大变化的。在初创阶段, 构形我因篆书而 ,多数字尚带有浓厚的篆书意味,点画用笔的特点也不很突出,尤其是波磔 不明显。后为经过长期的使用,特别是经过汉代文化人的加工、改造和美化,隶书才从根本上 改变了篆书的构形和笔道形态,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字体。后人称初创阶段的隶书为古隶或 秦隶,称成熟阶段的隶书为汉隶(图五)。汉隶是汉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一般所谓隶书,主要是 指汉书。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 过长期演变慢慢悦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 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楷书与它的母体隶书相比,有两个明 显的特点: 第一,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隶书以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从篆书 的严密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又出现了构形自由、同字可得异形的倾向。不少字既有因承篆书、 略带篆意的构形,又有解散篆体、重新结构的构形,例如曹字,在汉隶中就有“ ”、“ ”、“ ” 三种写法,之字有“ ”和“ ”两种写法。隶书中繁简字也有很多,如善字,既作“ ”,又 省作“ ”;泽字既作“ ”,又省作“ ”等。这种异构字多则又同时流行的现象,无疑是对 汉字规范化、标准化 反动。楷书流行之后,在摈弃带有篆书意味而不便书写的隶书构形的同时
也尽力排斥这种构形“自由化”的倾向,每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的《干禄字书》 之类,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 第二,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隶书用波磔)、挑“”(隶 书是横画斜写)、折“”(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 “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持点之外,其他和画(如 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着篆书的线条形成,只不过是把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 用毛笔富于弹怀、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演变过程看,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 所以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虽然隶书的开成是汉字由条线结构一变而变画结构的标志,但是 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闻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心造的过程。在这个调整、履行过程中, 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而改变。字的构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 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的甚至是列断裂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这里只择其 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至为相关的三个问题 (一)隶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 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演变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经过了二三年百年的 时间。其间以秦汉之际的变革为最激烈,所以我们用秦篆(小篆)与汉隶作比较来说明隶变中 的问题。 汉字在隶变之前,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是若从内在的构形来考察,仍然没有超出以基本构件的象形为特征的线条表意结构的范畴,在 构形过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图的“笔意”依旧存在,只不过是不断有所淡化罢了。经过隶变则不 然,它仅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变化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 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几乎被完全隐没, 代之而起的是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 纵观隶变前的篆书形体和隶变后的隶书形体,将再会得的构形进去地比而作全面的考察,从 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种种不同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隶 变对汉字构形进行高速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如包括某一构件的局部和相关构件组合后的 合部或局部)。例如秦、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 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所取代: (泰) (春) (春) (奉) (奏) 从篆书的角度看,就是这些字中原本构形不同的那个部分被完全“同化”了。又如青、责 素、表、毒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其上部也是各不相同的,隶变后都被同一的构件“”所取代 其中青、责、素三字取代的是不同的单一构件,表、毒二字被取代的是相关构件组合的局部。 这种用同一构件取代不同构件的现象可以简单地称为“混合”,是隶变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 作法。 (2)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在篆变书中,同一个构件的形态与
12 也尽力排斥这种构形“自由化”的倾向,每个字的构形尽可能单一化。唐人作的《干禄字书》 之类,做的正是楷书标准化的工作。 第二, 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楷书不仅比隶书增加了斜勾“ ”(隶书用波磔)、挑“ ”(隶 书是横画斜写)、折“ ”(隶书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点画,而且每种基本点画的 “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隶书除了波磔、掠、点具有较为突出的持点之外,其他和画(如 横、竖)都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着篆书的线条形成,只不过是把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 用毛笔富于弹怀、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演变过程看,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 所以从字体的演变过程来看,虽然隶书的开成是汉字由条线结构一变而变画结构的标志,但是 汉字点画结构的典型字体闻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是一个对字形不断进行调整、心造的过程。在这个调整、履行过程中, 不仅笔道形态有变化,更重要的是字的构形也随之而改变。字的构形改变,有的步步相因、一 脉相承,有的则具有较大的跳跃性,有的甚至是列断裂性的突变,情况非常复杂。这里只择其 要,谈谈与学习古代汉语至为相关的三个问题。 (一) 隶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 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个演变从战国后期开始,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经过了二三年百年的 时间。其间以秦汉之际的变革为最激烈,所以我们用秦篆(小篆)与汉隶作比较来说明隶变中 的问题。 汉字在隶变之前,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体外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是若从内在的构形来考察,仍然没有超出以基本构件的象形为特征的线条表意结构的范畴,在 构形过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图的“笔意”依旧存在,只不过是不断有所淡化罢了。经过隶变则不 然,它仅用不同形态的不同点画取代了篆书单一的线条,变化了行笔的方向,彻底摈弃了原有 的象形特征,而且对整个汉字的构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调整,使篆书的笔意几乎被完全隐没, 代之而起的是点画组合而便于书写的“笔势”。 纵观隶变前的篆书形体和隶变后的隶书形体,将再会得的构形进去地比而作全面的考察,从 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种种不同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隶 变对汉字构形进行高速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 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如包括某一构件的局部和相关构件组合后的 合部或局部)。例如秦、春、舂、奉、奏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它们的上部都不尽相同的两个构件 的组合,隶变之后都被同一个新的构件“ ”所取代: (泰) (春) (舂) (奉) (奏) 从篆书的角度看,就是这些字中原本构形不同的那个部分被完全“同化”了。又如青、责、 素、表、毒等五个字,在篆书中其上部也是各不相同的,隶变后都被同一的构件“ ”所取代, 其中青、责、素三字取代的是不同的单一构件,表、毒二字被取代的是相关构件组合的局部。 这种用同一构件取代不同构件的现象可以简单地称为“混合”,是隶变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 作法。 (2) 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在篆变书中,同一个构件的形态与
写法在不同的字中是基本不变的,隶变中却往往因字而异,变化这一要件的形态与写法,使之 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态的构件。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构件的一种写法变成了几种不 同的写法。例如令、危、辟、御、色五个字,它们在篆书中所共同具有的构件,尽管所处方位 有异,但其形态与写法是完全相同的。隶变之后,这个构件却因所处方位的不同而分别变化出 了五种不同的形态和写法 (令) 已(危) 尸(辟) 卩(卸) 巴(色) 也就是说,篆书的构件,到了隶书以后被分异出了五个形态不同的变体与之相对应,有了 五种不同的写法。又如弄、兵、奂、丞四字中的廾、、大、的不同写法,也是隶变对篆书构 件分异的结果。这种分异现象,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偏旁部首(成字构件)中也时常可见,比 如“心”作为偏旁部首字,在小篆中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写作(情)、(慕);隶变后,在 左旁写作“”(性、惟),在下边则作心(忠、志)或作“”(恭、慕)。再如首部字“手”、 “火”、“大”、“水”等,都有这种情况 小篆经过整理在建立其构形体系的时候,对汉字的基本构件(特别是成字构件)的形态与写 法),已经作过高度的规范,尽量减少变化,这很有得简化汉字的构形系统,显现字的构形理据、 养活字的识别难度。照理说隶变是不应该再出地构件的分异而使汉字形体变得更为复杂化的。 推求这种分异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隶变并非从小篆开始,有的分划现象在小篆之前 本已存在;二是适应笔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便于字的书写;三是为了隶书在形体结构上的均衡、 协调而达到美观的目的 (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工时划。具体作法主要有:①改变某个要件的写法,减少其中 的笔划,例如-書:②减少构件,例如一雷、一屈:③舍去笔划多或是重复的构件后选用 一个笔划少的构件来代替,例如一則:一善;④合拼两个构件的同时加以改造,例如 曹、一晉;⑤在一定的部位简化部首构件,例如“阜”在左简化作“阝”:一阿,“邑”在右 简化作“阝”:一邦。从总体上看,隶变后的汉字形确实要比篆书简练得多,同时也更便于书 (4)别构一体。有些字在隶变之后,无论是笔道方向、笔顺还是整个字的构形,都与小篆 有明显差异,几乎是变得面目皆非,很难找到前后两者的对应关系了。例如 变之后分别作泉、冬、西、票,与原来的小篆体格大为异样。这些经过改变其构形,书写起来 既简便又顺当 以上介绍的是隶变对汉字形体作全面调整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的方式与方法。这里需要说明 点:这些方式与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时常是几种方式与方法的交 错并用,比如在混同构件时往往带有省变,而在省变过程中又时常包含构件混同;我们之所以 分项表述,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 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 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两千我年过去了,实用中 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 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水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以象形、象意为主体的古汉字,虽然具有直观表 意的功能,便于人们察形见义,但这只限于本义。而人世间的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绝非几
13 写法在不同的字中是基本不变的,隶变中却往往因字而异,变化这一要件的形态与写法,使之 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态的构件。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构件的一种写法变成了几种不 同的写法。例如令、危、辟、御、色五个字,它们在篆书中所共同具有的构件 ,尽管所处方位 有异,但其形态与写法是完全相同的。隶变之后,这个构件却因所处方位的不同而分别变化出 了五种不同的形态和写法: (令) 已(危) 尸(辟) 卩(卸) 巴(色) 也就是说,篆书的构件 ,到了隶书以后被分异出了五个形态不同的变体与之相对应,有了 五种不同的写法。又如弄、兵、奂、丞四字中的廾、 、大、 的不同写法,也是隶变对篆书构 件 分异的结果。这种分异现象,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偏旁部首(成字构件)中也时常可见,比 如“心”作为偏旁部首字,在小篆中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写作 (情)、 (慕);隶变后,在 左旁写作“ ”(性、惟),在下边则作心(忠、志)或作“ ”(恭、慕)。再如首部字“手”、 “火”、“大”、“水”等,都有这种情况。 小篆经过整理在建立其构形体系的时候,对汉字的基本构件(特别是成字构件)的形态与写 法),已经作过高度的规范,尽量减少变化,这很有得简化汉字的构形系统,显现字的构形理据、 养活字的识别难度。照理说隶变是不应该再出地构件的分异而使汉字形体变得更为复杂化的。 推求这种分异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隶变并非从小篆开始,有的分划现象在小篆之前 本已存在;二是适应笔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便于字的书写;三是为了隶书在形体结构上的均衡、 协调而达到美观的目的。 (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工时划。具体作法主要有:①改变某个要件的写法,减少其中 的笔划,例如 -書;②减少构件,例如 —雷、 —屈;③舍去笔划多或是重复的构件后选用 一个笔划少的构件来代替,例如 —則; —善;④合拼两个构件的同时加以改造,例如 — 曹、—晉;⑤在一定的部位简化部首构件,例如“阜”在左简化作“阝”: —阿,“邑”在右 简化作“阝”: —邦。从总体上看,隶变后的汉字形确实要比篆书简练得多,同时也更便于书 写。 (4)别构一体。有些字在隶变之后,无论是笔道方向、笔顺还是整个字的构形,都与小篆 有明显差异,几乎是变得面目皆非,很难找到前后两者的对应关系了。例如 、 、 、 ,隶 变之后分别作泉、冬、西、票,与原来的小篆体格大为异样。这些经过改变其构形,书写起来 既简便又顺当。 以上介绍的是隶变对汉字形体作全面调整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的方式与方法。这里需要说明 一点:这些方式与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时常是几种方式与方法的交 错并用,比如在混同构件时往往带有省变,而在省变过程中又时常包含构件混同;我们之所以 分项表述,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 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 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两千我年过去了,实用中 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 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水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以象形、象意为主体的古汉字,虽然具有直观表 意的功能,便于人们察形见义,但这只限于本义。而人世间的事物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绝非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