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教学目标】 1.以《等待戈多》为例,了解现代主义戏剧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 2.通过所选段落的欣赏和研讨,初步把握现代主义戏剧的一些表现技巧。 ,,通过该剧的欣赏初步了解西方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所带来的精神危 感受剧中所描绘的“等待”的内涵和意味。 教学设想 前面学习的戏剧都带有紧张性或抒情性,而《等待戈多》从表层上看, 既没有紧张性也没有抒情性,阅读起来相当枯燥。这就带来欣赏上的困难,单纯 凭着兴趣,几乎无法进入这出戏的精神和境界。要告诉学生,欣赏现代派戏剧, 不能单凭兴趣,必须准备付出智力。学习这一单元是一次智力型的“游戏”,需 要探索、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在进入本单元所选的段落之前,给学生讲解一下现代主义戏剧产生的背 景及其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有关的中文文献很多。“参考资料”廖可兑《西欧戏 剧史》中的段落,从20世纪欧洲社会危机出发介绍荒诞剧的产生以及它的“反 戏剧”特征,较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切入。教师可 以根据自己理解和心得给学生加以介绍。 在分析本单元所选的《等待戈多·第一幕》时,要把握一个核心,即“象 征”。无论是场景的假定性,“靴子”这个道具,乃至四个主要人物(爱斯特拉 冈、弗拉季米尔、波卓、幸运儿)都具有象征性质,而它们的象征意味又都带有 多义性和模糊性,不可定于一尊。 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还应该介绍一下20世纪 初,“上帝死了”(尼采)这种失落和绝望情绪。中国从传统上看,是一个宗教 影响比较小的国家,因此,对于这一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只能浅 尝辄止。但“等待”二字可以做文章。因为“等待”是人的生存意识中带有普遍 性的一种状态。剧中描绘的那种在“等待”中时间流逝的悲凉和永远存在的希冀, 学生应该还是可以理解和体味得到的。 赏析举隅 本单元我们进入了一个同前面八个单元迴然不同的戏剧形态。这种陌生感既 是学习的阻力,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桥梁。下面,从荒诞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别和联 系入手谈一点看法 、滑稽与悲凉
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教学目标】 1.以《等待戈多》为例,了解现代主义戏剧的产生及其主要特征。 2.通过所选段落的欣赏和研讨,初步把握现代主义戏剧的一些表现技巧。 3.通过该剧的欣赏初步了解西方现代社会中,“上帝死了”所带来的精神危 机,感受剧中所描绘的“等待”的内涵和意味。 教学设想 一、前面学习的戏剧都带有紧张性或抒情性,而《等待戈多》从表层上看, 既没有紧张性也没有抒情性,阅读起来相当枯燥。这就带来欣赏上的困难,单纯 凭着兴趣,几乎无法进入这出戏的精神和境界。要告诉学生,欣赏现代派戏剧, 不能单凭兴趣,必须准备付出智力。学习这一单元是一次智力型的“游戏”,需 要探索、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二、在进入本单元所选的段落之前,给学生讲解一下现代主义戏剧产生的背 景及其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有关的中文文献很多。“参考资料”廖可兑《西欧戏 剧史》中的段落,从 20 世纪欧洲社会危机出发介绍荒诞剧的产生以及它的“反 戏剧”特征,较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切入。教师可 以根据自己理解和心得给学生加以介绍。 三、在分析本单元所选的《等待戈多·第一幕》时,要把握一个核心,即“象 征”。无论是场景的假定性,“靴子”这个道具,乃至四个主要人物(爱斯特拉 冈、弗拉季米尔、波卓、幸运儿)都具有象征性质,而它们的象征意味又都带有 多义性和模糊性,不可定于一尊。 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还应该介绍一下 20 世纪 初,“上帝死了”(尼采)这种失落和绝望情绪。中国从传统上看,是一个宗教 影响比较小的国家,因此,对于这一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只能浅 尝辄止。但“等待”二字可以做文章。因为“等待”是人的生存意识中带有普遍 性的一种状态。剧中描绘的那种在“等待”中时间流逝的悲凉和永远存在的希冀, 学生应该还是可以理解和体味得到的。 赏析举隅 本单元我们进入了一个同前面八个单元迥然不同的戏剧形态。这种陌生感既 是学习的阻力,也是获得新知识的桥梁。下面,从荒诞剧和传统戏剧的区别和联 系入手谈一点看法。 一、滑稽与悲凉
《等待戈多》最初在巴黎上演时,演完第一幕观众已经走了一大半,原因是 观众觉得缺乏传统戏剧的动作性和紧张性。但是,走出去的观众又会觉得舞台上 那两个叫化子一样的人令人难以忘怀,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他们的影子和一些台 词。这种系念令他们重新返回剧场,并且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并不熟悉的事物。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为什么这两 个人物令他们难以忘记呢?除了精神上的某种隐然的联系外,这两个人物的滑稽 形象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有滑稽戏和滑稽丑角。即使在 庄严的悲剧中,滑稽角色也是必须的。莎士比亚发展了滑稽角色在戏剧中的作用 有的学者指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滑稽角色常常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人生哲理,在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丑角就是莎士比亚自己。因此西方人有欣赏滑稽戏和解读滑 稽丑角的传统。恰恰是这种传统成为了现代剧和传统戏剧之间的重要桥梁。贝克 特在其早期的戏剧中就特别注意吸收哑剧、杂耍、杂技表演和即兴喜剧的内容和 技巧来表现日常生活。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都是遵循传统戏 剧丑角成对出现的范式。他们互相斗嘴的岔话、翻跟斗、想法入睡、插科打诨和 换帽子等方式自娱,同时也娱乐观众。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吵嘴、吃东西、试 图睡觉,甚至上吊自杀这一切都符合这类角色的风格,而他们的滑稽动作所意味 着的尊严丧失本身就成为荒诞生活的写照。这个戏在美国上演时干脆使用著名的 滑稽演员来饰演戈戈和迪迪。所以当我们说等待戈多是“反戏剧”的时候,事实 上它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在借助于传统。 从戏剧结构上看,在滑稽戏中,动作的原因和目的性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 过程本身的娱乐性质。《等待戈多》的戏剧结构恰恰是不知所来,不知所往,时 间在流逝,命运无法预料,什么都可能发生。剧中的那个男孩子出现了,说戈多 不来了。第二天男孩子又来了,说戈多不来了,又说明天来。男孩子说从来没见 过这两个流浪汉,流浪汉却说见过他。到底第一天送信的男孩同第二天送信的是 不是同一个男孩?第二幕是不是“第二天”?仿佛都不确定,这种恍惚和非理性 也是滑稽戏的传统 但是,《等待戈多》终究不是一场传统的滑稽戏。它只是借鉴了滑稽戏的形 式和结构,以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 弗拉季米尔:只要我们知道 爱斯特拉冈:我们就会等待 弗拉季米尔:我们知道指望什么。 爱斯特拉冈:没有什么要担心的
《等待戈多》最初在巴黎上演时,演完第一幕观众已经走了一大半,原因是 观众觉得缺乏传统戏剧的动作性和紧张性。但是,走出去的观众又会觉得舞台上 那两个叫化子一样的人令人难以忘怀,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他们的影子和一些台 词。这种系念令他们重新返回剧场,并且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并不熟悉的事物。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为什么这两 个人物令他们难以忘记呢?除了精神上的某种隐然的联系外,这两个人物的滑稽 形象是他们所熟悉的。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有滑稽戏和滑稽丑角。即使在 庄严的悲剧中,滑稽角色也是必须的。莎士比亚发展了滑稽角色在戏剧中的作用。 有的学者指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滑稽角色常常用幽默的语言说出人生哲理,在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丑角就是莎士比亚自己。因此西方人有欣赏滑稽戏和解读滑 稽丑角的传统。恰恰是这种传统成为了现代剧和传统戏剧之间的重要桥梁。贝克 特在其早期的戏剧中就特别注意吸收哑剧、杂耍、杂技表演和即兴喜剧的内容和 技巧来表现日常生活。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波卓和幸运儿都是遵循传统戏 剧丑角成对出现的范式。他们互相斗嘴的岔话、翻跟斗、想法入睡、插科打诨和 换帽子等方式自娱,同时也娱乐观众。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吵嘴、吃东西、试 图睡觉,甚至上吊自杀这一切都符合这类角色的风格,而他们的滑稽动作所意味 着的尊严丧失本身就成为荒诞生活的写照。这个戏在美国上演时干脆使用著名的 滑稽演员来饰演戈戈和迪迪。所以当我们说等待戈多是“反戏剧”的时候,事实 上它们在某些方面仍然在借助于传统。 从戏剧结构上看,在滑稽戏中,动作的原因和目的性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 过程本身的娱乐性质。《等待戈多》的戏剧结构恰恰是不知所来,不知所往,时 间在流逝,命运无法预料,什么都可能发生。剧中的那个男孩子出现了,说戈多 不来了。第二天男孩子又来了,说戈多不来了,又说明天来。男孩子说从来没见 过这两个流浪汉,流浪汉却说见过他。到底第一天送信的男孩同第二天送信的是 不是同一个男孩?第二幕是不是“第二天”?仿佛都不确定,这种恍惚和非理性 也是滑稽戏的传统。 但是,《等待戈多》终究不是一场传统的滑稽戏。它只是借鉴了滑稽戏的形 式和结构,以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 弗拉季米尔:只要我们知道。 爱斯特拉冈:我们就会等待。 弗拉季米尔:我们知道指望什么。 爱斯特拉冈:没有什么要担心的
这组对话显然是颇具滑稽意味的,但同样明显的是滑稽背后的悲凉。弗拉季 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自称“咱们就是全人类”,在这荒凉世界上仅存的两个老人的 灵魂也是不相通的,一个人处在形而下(总是想把脚从靴子里解放出来),一个 处在形而上(念圣经,思考人生),相互说话时总是“打岔”,得不到对方的回 应,就像对方不存在。为了证实对方和自身的存在,他们不能不说话,但又苦于 无话可说,于是对骂,苦于无事可做,于是“上吊玩玩”,当波卓锁着“幸运儿” 上来时,四个人抢骨头,像四堆活动的垃圾在台上爬,所有这些细节和剧中的对 话都在滑稽中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就像贝克特《结局》中的主人公从垃圾里伸 出头来所说的:“再没有比不幸更加可笑的了!”在西方,贝克特式的滑稽戏, 被称作“悲闹剧”。这个称谓点出了现代戏剧同传统戏剧的联系和区别。 人物形象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 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 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 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 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 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 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 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戏剧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 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 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 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 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 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 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 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 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 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 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 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 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 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
这组对话显然是颇具滑稽意味的,但同样明显的是滑稽背后的悲凉。弗拉季 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自称“咱们就是全人类”,在这荒凉世界上仅存的两个老人的 灵魂也是不相通的,一个人处在形而下(总是想把脚从靴子里解放出来),一个 处在形而上(念圣经,思考人生),相互说话时总是“打岔”,得不到对方的回 应,就像对方不存在。为了证实对方和自身的存在,他们不能不说话,但又苦于 无话可说,于是对骂,苦于无事可做,于是“上吊玩玩”,当波卓锁着“幸运儿” 上来时,四个人抢骨头,像四堆活动的垃圾在台上爬,所有这些细节和剧中的对 话都在滑稽中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就像贝克特《结局》中的主人公从垃圾里伸 出头来所说的:“再没有比不幸更加可笑的了!”在西方,贝克特式的滑稽戏, 被称作“悲闹剧”。这个称谓点出了现代戏剧同传统戏剧的联系和区别。 二、人物形象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 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 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 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 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 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 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 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三、戏剧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 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 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 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 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 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 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 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 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 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 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 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 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 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
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 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 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 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以《等待戈多》为例,探讨一下现代派戏剧与传统戏剧在思想与表现形 式方面的区别,想一想,这种区别是怎样产生的。 可参看资料中廖可兑文以及本单元赏析举隅部分 、试比较哈姆莱特的独白与幸运儿的独白,讨论:“意识流”作为一种表 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有怎样的效果? 般说来,将一段“意识流”话语的“主题”用理性的明晰的语言概括出来 是不可能的。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无法给出统一答案的。如果有的同学愿意 谈出自己听这段台词时的内心感受然后大家互相切磋,是很有益的。也可以尝试 着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例如研究一下这段话中最多和反复出现的“形象”是什 么?这些“形象”的隐喻可能是什么?它同“幸运儿”的身世有何关系?这种精 神分析不是面对患者实体,而是文艺作品。这就要求借助于我们自己的想像弥补 剧本提供的材料之不足。“意识流”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潜意识运动 法则。因此,这种练习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把契诃夫的《三姐妹》和《等待戈多》的部分内容 结合在一起,编演了实验型话剧《三姐妹等待戈多》。你是否也可以把你熟悉的 某一戏剧中的内容与《等待戈多》结合起来,写一个《某某某等待戈多》(提纲 构想或部分段落) 这个练习难度较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行安排
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 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 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 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以《等待戈多》为例,探讨一下现代派戏剧与传统戏剧在思想与表现形 式方面的区别,想一想,这种区别是怎样产生的。 可参看资料中廖可兑文以及本单元赏析举隅部分。 二、试比较哈姆莱特的独白与幸运儿的独白,讨论:“意识流”作为一种表 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有怎样的效果? 一般说来,将一段“意识流”话语的“主题”用理性的明晰的语言概括出来 是不可能的。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是无法给出统一答案的。如果有的同学愿意 谈出自己听这段台词时的内心感受然后大家互相切磋,是很有益的。也可以尝试 着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例如研究一下这段话中最多和反复出现的“形象”是什 么?这些“形象”的隐喻可能是什么?它同“幸运儿”的身世有何关系?这种精 神分析不是面对患者实体,而是文艺作品。这就要求借助于我们自己的想像弥补 剧本提供的材料之不足。“意识流”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潜意识运动 法则。因此,这种练习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把契诃夫的《三姐妹》和《等待戈多》的部分内容 结合在一起,编演了实验型话剧《三姐妹等待戈多》。你是否也可以把你熟悉的 某一戏剧中的内容与《等待戈多》结合起来,写一个《某某某等待戈多》(提纲、 构想或部分段落)? 这个练习难度较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行安排
参考资料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 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 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 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 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己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 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 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 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 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 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 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 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 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 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 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 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 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 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 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 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 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 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 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 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 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参考资料 一、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 20 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 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 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 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 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 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 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 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 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 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 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 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 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 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 20 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 反对 19 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 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 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 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 1942 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 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 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 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 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 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 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 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 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