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1 、教学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 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 “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 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 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 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 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 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 “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 “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 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 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 “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 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屈原列传》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 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 “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 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 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 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 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 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 “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 “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 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 3 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 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 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 “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五)词语提示: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 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 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 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 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 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 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 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 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 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 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 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 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 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 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 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 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 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 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 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 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 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 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 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 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 自为。 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 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 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 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 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 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 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 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 1、2 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 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 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 《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 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 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 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 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 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 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
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査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 《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 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 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 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 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 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 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 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 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 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 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 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 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 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 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 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 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 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在这个过 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 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 “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一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 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 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 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 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 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 《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 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 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 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 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 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 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 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 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 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 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 把握住这一特点。 关于研读方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 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 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 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 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议论段作铺 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 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理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在这个过 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1.关于第一大段。 (1)难句解释: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 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 “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 “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 —让学生明确: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 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 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 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 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又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 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 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因上官进谗被疏远“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2.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 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 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 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 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 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 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 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 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 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 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 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 屈原“既细”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 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 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写屈原由见 绌到见迁屈原虽遭流放,仍眷念君国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3.关于三、四两大段 (1)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 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 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 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 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板书: 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2.关于第二大段。 (1)难句解释: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 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 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 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 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 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 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 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 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 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 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 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 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 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 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写屈原由见 绌到见迁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念君国 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3.关于三、四两大段。 (1)难句解释: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 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 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 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墓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 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 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 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 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 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四)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 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 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 《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 语气。 (1)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 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 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 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 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 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 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 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 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 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 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 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 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 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 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 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 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 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 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 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 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 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谏,会招 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春客(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 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 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溢(?,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 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 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 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 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 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四)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 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 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 《离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 语气。 (1)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 373 句,2490 字。这 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 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 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 中谗谄“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 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 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 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人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 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 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 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 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 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的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 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 祖国的大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 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 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 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 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 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 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 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谏,会招 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春客(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 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 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溢(?,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