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讲 文学革命的先声与发生 教材第1、2章 上一页 下一页 、文学革命的先声 退出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4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4 第一讲 文学革命的先声与发生 ——教材第1、2章 一、文学革命的先声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与进展
文学革命的先声 正如新的历史曙光升起之前,必有无数先辈在长夜里 录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一样,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剧开 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 上一页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起于“西学东渐”,“声” 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 要求,“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下()先声之一:近代文化思想的变迁 1.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 退出 代表人物: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主张:“中体西用”。中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一在物质文化上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船坚炮利”,以解救民族危机 5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5 一.文学革命的先声 (一)先声之一:近代文化思想的变迁 1.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洋务派的文化思想 正如新的历史曙光升起之前,必有无数先辈在长夜里 奏起迎接黎明的序曲一样,在“五四 ”文学革命的正剧开 场之前,也有一个长长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起于“西学东渐” , “声” 响于中外文化的撞击,“势”来自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 要求,“形”成于中外文学的融合。 代表人物: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主张:“中体西用”。中体——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上固守中国的封建传统;西用——在物质文化上,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船坚炮利”,以解救民族危机
淆離变罩的与派的想 A改良派 日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主张:“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 技术,首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上一页 B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 下一页 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 退出3、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陈独秀 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明。 6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6 3、以伦理道德革命为中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2.以政治维新变革为中心的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文化思想 A改良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主张:“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认为向西方学习科学 技术,首先要学习西方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 B革命派 代表人物:孙中山 主张:推翻清朝专制体制,建立民主的共和体制。 代表人物:陈独秀 主张:“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改造国民精神,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文明
日录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继,探 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新变法,维新变 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 上一页“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 文化变革的必然产物。 下一页 退出 7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7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前仆后继,探 索着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失败而有维新变法,维新变 法失败而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而爆发新文化运动 。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是中国近代 文化变革的必然产物
先声之二:近代的语言革新 目录1、音标文字运动 欲为易识文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自洋务运动至 维新变法以来,为了向民众普及新思想,便开始了倡导拼 士一页音字母,创造一种与汉字并行的书面语言形式。 2、“诗界革命”与“新文体”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把口语 下贡写入传统格律诗中;“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 外国语法”,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推广接近口头语言 的浅近的文言文 退出 3、白话文运动 “崇白话而废文言”。“五四”文学革命在“言文 致”旗帜下,否定文言文,确立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语言 载体。 8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8 1、音标文字运动 (二)先声之二:近代的语言革新 “欲为易识文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自洋务运动至 维新变法以来,为了向民众普及新思想,便开始了倡导拼 音字母,创造一种与汉字并行的书面语言形式。 2、 “诗界革命”与“新文体”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把口语 写入传统格律诗中;“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 外国语法”,梁启超开创“新文体”——推广接近口头语言 的浅近的文言文。 3、白话文运动 “崇白话而废文言” 。 “五四”文学革命在 “言文一 致” 旗帜下,否定文言文,确立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语言 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