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池中学“导引—合作一—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主备李建兵组长签字 备课时间:9月18日上课时间:月日 课题: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训练目标] 1、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能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3、内容具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感受。 [训练重点]:当详则详,该略则略。 [训练难点]:概括式的叙述。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 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 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 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 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 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 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 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 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的。确定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的说:最能直 接、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就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 主备 李建兵 组长签字 备课时间:9 月 18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题: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训练目标] : 1、明确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记事写人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能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3、内容具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感受。 [训练重点] :当详则详,该略则略。 [训练难点] :概括式的叙述。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链接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 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 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 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 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 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 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 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 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3.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 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 的。确定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的说:最能直 接、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就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
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影响一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 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 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 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 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 大段。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克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节课) 导入 文章恰似流水账,详略处置不得当,是目前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比如记叙 自己的经历,从呱呱坠地写到幼儿园、小学再到初中,各个时期都平均用力;写 一件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记叙一个 人物,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 生对自己的生活素材没有取舍、未加提炼,从而使得文章平铺直叙、毫无色彩。 二、例文导引 1、赏读《没有脸的相片》,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文章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并说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没有脸的相片 太阳火辣辣的照在他身上。刚翻过高高的栅栏,正想到公园里那棵最老的树 下遮阴,他被叫住了:“喂,哥们!”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原来是一个脖挂照 相机的小伙子,身旁还站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姑娘。他心里一慌:“难道他看到我 翻栅栏了?也许是'借'些钱用用?”想着,他不由的摸了摸装着两块五角钱的上 衣兜。“过来!”那个小伙子喊道。他只得很不情愿的把身子慢慢移了过去。 喂,会照相吗?”小伙子口气很生硬的问。他的心这才沉了下来,急忙说 不会。”说着就要走。“别走!不会没事,哥们儿教你。”这小伙子流里流气 的样子,他本来就很厌恶,再听小伙子的话就更讨厌了。“谁用你教!哼!”他 扭过头就走。小伙子急了,一把抓住他的肩,用力一扭。他差点儿摔个跟头。“站 住!哥们儿今天就让你给我俩照张相,你敢走!”他恼了,眼里冒出了愤怒,却 又不敢走
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 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 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 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 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 一大段。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克服。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总第 节课) 一、 导入 文章恰似流水账,详略处置不得当,是目前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比如记叙 自己的经历,从呱呱坠地写到幼儿园、小学再到初中,各个时期都平均用力;写 一件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记叙一个 人物,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学 生对自己的生活素材没有取舍、未加提炼,从而使得文章平铺直叙、毫无色彩。 二、例文导引: 1、赏读《没有脸的相片》,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文章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并说说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没有脸的相片 太阳火辣辣的照在他身上。刚翻过高高的栅栏,正想到公园里那棵最老的树 下遮阴,他被叫住了:“喂,哥们!”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原来是一个脖挂照 相机的小伙子,身旁还站着一个年纪相仿的姑娘。他心里一慌:“难道他看到我 翻栅栏了?也许是'借'些钱用用?”想着,他不由的摸了摸装着两块五角钱的上 衣兜。“过来!”那个小伙子喊道。他只得很不情愿的把身子慢慢移了过去。 “喂,会照相吗?”小伙子口气很生硬的问。他的心这才沉了下来,急忙说: “不会。”说着就要走。“别走!不会没事,哥们儿教你。”这小伙子流里流气 的样子,他本来就很厌恶,再听小伙子的话就更讨厌了。“谁用你教!哼!”他 扭过头就走。小伙子急了,一把抓住他的肩,用力一扭。他差点儿摔个跟头。“站 住!哥们儿今天就让你给我俩照张相,你敢走!”他恼了,眼里冒出了愤怒,却 又不敢走
小伙子说了照法,调好相机,递给他,“挂在脖子上!”似乎是命令。他牙 咬得紧紧的,心里默默盘算着。“好好照,我可告诉你!”小伙子瞪了他一眼 他气愤,但又不敢发泄。小伙子和那姑娘坐在草坪上,摆了半天姿势。忽然,小 伙子觉得少了点什么,那姑娘想得快,喊道:“喂,把那个花伞拿过来。”他耐 着性子从地上拾起花伞。“快点儿!”小伙子吆喝道,“你听见没有!”他只得 快走几步把伞扔在小伙子身前。小伙子又瞪了他一眼,刚想发作,看那姑娘瞅着 自己,只得又闭上了微张开的嘴。他们好不容易才把伞打好,小伙子喊道:“行 了,照吧!”“喀嚓”,他按下了快门。小伙子从地上站了起来,走到他身前 “拿来吧!”他略有些得意,把相机塞给了小伙子。“走吧。”小伙子说道。他 赶忙转过身,大步向前走去,一会儿就消失在树林里了。 等小伙子和姑娘欣赏那伞下的相片时,都气呆了:相片上只有四只脚,没有 脸 评语:这篇作文详略取舍处理得比较好。如“小伙子说了照法,调好相机”, 一句话带过,干净利落。结尾也略去了种种经过,直接落笔到欣赏相片的感受上, “都气呆了:相片上只有四只脚,没有脸!”中心意思显得鲜明而突出。不妨设 想一下:如果插进小伙子教“他”如何使用相机,然后如何对好光圈、调好焦距 校定距离、选好角度等等详细描写,行文将会显得多么松散拖沓,当然也就会影 响表达效果。 2、回忆一下你学过的某一篇课文,想想作家是如何处理材料的详略的?由 此你知道在记叙的过程中,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 《枣核》一文,作者详写旧时同窗在美国住地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并要在 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事,目的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位老人依恋故土之情。 作者和这位老人的关系,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的事,以及老人在车站接他的情形 等内容,不能不写,又不必详写,所以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3、分析下列语段,详略的处理是否恰当?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中学生的一天 “叮铃,叮铃、、、、、、” “小懒虫,快起来,没有出息的东西,第一天就这样,还想考大学!” 闹钟发出的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打断了我那均匀
小伙子说了照法,调好相机,递给他,“挂在脖子上!”似乎是命令。他牙 咬得紧紧的,心里默默盘算着。“好好照,我可告诉你!”小伙子瞪了他一眼。 他气愤,但又不敢发泄。小伙子和那姑娘坐在草坪上,摆了半天姿势。忽然,小 伙子觉得少了点什么,那姑娘想得快,喊道:“喂,把那个花伞拿过来。”他耐 着性子从地上拾起花伞。“快点儿!”小伙子吆喝道,“你听见没有!”他只得 快走几步把伞扔在小伙子身前。小伙子又瞪了他一眼,刚想发作,看那姑娘瞅着 自己,只得又闭上了微张开的嘴。他们好不容易才把伞打好,小伙子喊道:“行 了,照吧!”“喀嚓”,他按下了快门。小伙子从地上站了起来,走到他身前: “拿来吧!”他略有些得意,把相机塞给了小伙子。“走吧。”小伙子说道。他 赶忙转过身,大步向前走去,一会儿就消失在树林里了。 等小伙子和姑娘欣赏那伞下的相片时,都气呆了:相片上只有四只脚,没有 脸! 评语:这篇作文详略取舍处理得比较好。如“小伙子说了照法,调好相机”, 一句话带过,干净利落。结尾也略去了种种经过,直接落笔到欣赏相片的感受上, “都气呆了:相片上只有四只脚,没有脸!”中心意思显得鲜明而突出。不妨设 想一下:如果插进小伙子教“他”如何使用相机,然后如何对好光圈、调好焦距、 校定距离、选好角度等等详细描写,行文将会显得多么松散拖沓,当然也就会影 响表达效果。 2、回忆一下你学过的某一篇课文,想想作家是如何处理材料的详略的?由 此你知道在记叙的过程中,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 《枣核》一文,作者详写旧时同窗在美国住地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并要在 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事,目的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位老人依恋故土之情。 作者和这位老人的关系,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的事,以及老人在车站接他的情形 等内容,不能不写,又不必详写,所以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3、分析下列语段,详略的处理是否恰当?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中学生的一天 “叮铃,叮铃、、、、、、” “小懒虫,快起来,没有出息的东西,第一天就这样,还想考大学!” 闹钟发出的刺耳的金属敲击声,夹杂着妈妈絮絮叨叨的话语,打断了我那均匀
酣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望望墙上昨天父亲为我制订的、也许墨迹未干的 晨读计划”,在连打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衣下地,飞快地抄起英语书,窜 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 “李娜娜,76分,张秋梅,89分·…”数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静寂的教室 里回荡着,撞击着一颗颗颤抖的心。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王锋—一我班上数学 成绩最好的数学科代表,哟,他这是怎么了:腿轻轻地抖动着,两只手不自觉地 用力捏着钢笔,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巴,嘴唇颤动着,而且,每当老师念到名字 的读音与“王锋”差不多的同学时,他脸上的肌肉就重重地抽动一下。再看看他 的坐姿,简直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忽然,数学老师提高声调,宣布道:“王锋同 学,91分,最高分!”只见王锋猛地一晃,身子顿时萎缩下去,像大病未愈的 人,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我心中不禁一惊,做一名好学生真难啊。 午后的阳光,火一样炽热,烧烤着夏日的大地。蒸笼般的教室,刚才还吵吵 嚷嚷,现在趋于安静,因为历史老师又利用体育活动课来“加班加点”。讲台上, 她不厌其烦地讲着,喊着,试图感化那些矢志“学理”的学生。我同情地看了看 历史老师那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悄悄打开了手中的《化学指南》… 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有人甚至“挥汗如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酷爱 自由”的人来说,后面有人在唠嗑,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 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学起来。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你会找到一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 我,有你,有他… [例文简评]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中学生的一天”。以中学生活的紧张忙碌为 中心,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典型材料(如早晨那急骤的闹钟声,听成 绩时的紧张,一面听课,一面复习化学等),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 生的某些扭曲的心理。本文语言生动,擅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 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如“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这个动作,表 现了“我”在不情愿中的一种反抗心理;对王锋的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这个 优等生的可笑而又可怜,让人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以致用 1、小组讨论交流
酣畅的鼾声。张开沉重的眼睑,望望墙上昨天父亲为我制订的、也许墨迹未干的 “晨读计划”,在连打几个哈欠之后,我赶紧穿衣下地,飞快地抄起英语书,窜 出房门,趁妈妈不注意,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 “李娜娜,76 分,张秋梅,89 分……”数学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静寂的教室 里回荡着,撞击着一颗颗颤抖的心。我慢慢抬起头,望了望王锋——我班上数学 成绩最好的数学科代表,哟,他这是怎么了:腿轻轻地抖动着,两只手不自觉地 用力捏着钢笔,眼睛紧盯着老师的嘴巴,嘴唇颤动着,而且,每当老师念到名字 的读音与“王锋”差不多的同学时,他脸上的肌肉就重重地抽动一下。再看看他 的坐姿,简直像一支绷紧的弹簧。忽然,数学老师提高声调,宣布道:“王锋同 学,91 分,最高分!”只见王锋猛地一晃,身子顿时萎缩下去,像大病未愈的 人,无力地靠在椅背上。我心中不禁一惊,做一名好学生真难啊。 午后的阳光,火一样炽热,烧烤着夏日的大地。蒸笼般的教室,刚才还吵吵 嚷嚷,现在趋于安静,因为历史老师又利用体育活动课来“加班加点”。讲台上, 她不厌其烦地讲着,喊着,试图感化那些矢志“学理”的学生。我同情地看了看 历史老师那颇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悄悄打开了手中的《化学指南》…… 自习课,有的同学孜孜不倦,有人甚至“挥汗如雨”,然而,对于我们这些酷爱 “自由”的人来说,后面有人在唠嗑,只有当“班主任来了”这句激动人心的话 语响起的时候,这些“自由爱好者”才正襟危坐,装模作样地学起来。 夜幕降临,千家万户灯火通明。在灯光下,你会找到一个苦读的身影。其中,有 我,有你,有他…… [例文简评] 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中学生的一天”。以中学生活的紧张忙碌为 中心,精心选取了最能体现这一中心的典型材料(如早晨那急骤的闹钟声,听成 绩时的紧张,一面听课,一面复习化学等),真实地反映了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学 生的某些扭曲的心理。本文语言生动,擅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 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如“顺手‘拐’走了门旁的篮球”这个动作,表 现了“我”在不情愿中的一种反抗心理;对王锋的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这个 优等生的可笑而又可怜,让人们不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三、学以致用: 1、小组讨论交流:
(1)、请结合自己本学期的第一篇作文说说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该略? 文章升格的理由是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首先,要找到目标靶向。文章的详略是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 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详写的目标 其次,要做到“拿”与“舍”。就像在一堆水果中挑拣出不同品质、不同等 级的水果一样,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是“最大最好的果子”,是主要内 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衬果”,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与中 心无关的材料是“弃果”,要毫不可惜地舍弃。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要 在记叙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要表现人物的这些特 征,就要在叙事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进行详细描写,是“画龙” 式详写。对那些次要因素,则应概括叙述,以寥寥几笔来勾勒背景,是“画云” 式略写;有时为了更好地点明主题,就要借助适当的议论、抒情来深化中心、升 华感情,是“点睛”式略写。 总之,要确立目标、有取有舍,才能做到写重点内容细致入微、充分生动, 写次要内容清楚明了、简明扼要,这样就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精彩展示、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总第节课) 、技法导航: 详略的表达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有时,泼墨如云,文字并无啰嗦累赘之 感;有时,惜墨如金,文章却有余韵幽长之意。详略得当,不仅能突出中心,还 能让结构疏密有致,让语言交映生辉。写作时我们得注意三点: 1、在详略之中体现内容的主次。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 是应该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 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 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 真可爱的形象,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文章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主 题也就淡化了
(1)、请结合自己本学期的第一篇作文说说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该略? 文章升格的理由是什么? (2)、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首先,要找到目标靶向。文章的详略是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 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详写的目标。 其次,要做到“拿”与“舍”。就像在一堆水果中挑拣出不同品质、不同等 级的水果一样,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是“最大最好的果子”,是主要内 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衬果”,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与中 心无关的材料是“弃果”,要毫不可惜地舍弃。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要 在记叙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要表现人物的这些特 征,就要在叙事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进行详细描写,是“画龙” 式详写。对那些次要因素,则应概括叙述,以寥寥几笔来勾勒背景,是“画云” 式略写;有时为了更好地点明主题,就要借助适当的议论、抒情来深化中心、升 华感情,是“点睛”式略写。 总之,要确立目标、有取有舍,才能做到写重点内容细致入微、充分生动, 写次要内容清楚明了、简明扼要,这样就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精彩展示、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总第 节课) 一、技法导航: 详略的表达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有时,泼墨如云,文字并无啰嗦累赘之 感;有时,惜墨如金,文章却有余韵幽长之意。详略得当,不仅能突出中心,还 能让结构疏密有致,让语言交映生辉。写作时我们得注意三点: 1、在详略之中体现内容的主次。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 是应该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 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如《社戏》一文,详写行船、看戏与归航等情 节,略写乡间生活及看戏的原因,这样不仅鲜明地突出了乡村少年淳朴善良、天 真可爱的形象,也巧妙地交代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文章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主 题也就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