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理想境界之间的“对话”,亦即人类精神的“反思”。这种“反思”有时 可能被哲学家们“外化”为某种客观对象而思考之,但归根结底具有理想性 的特征。 其次,哲学史也是哲学家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对话”的过程。由于哲 学问题永恒无解,故而吸引着一代代睿智的头脑思考和探索。毫无疑问,哲 学家们都是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的,因而哲学史具有前后继 承和发展的特征。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哲学问题都是基本的或 者根本的问题,哲学家们的思考也非常根本,以至于他们只要发现了一条有 望通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便会将其发挥到极致,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之走到了 尽头。所以,哲学家们的思想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也具有独一无二 不可替代的典型特征。这样一来,后来的哲学家们就必须将前人之所思都 思清楚,然后才能开辟自己的道路。换句话说,哲学家们对于哲学对象的思 考本身亦成为了后人的思考对象,而且在哲学思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 地位。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当代哲学大师有许多著作都是在研究 和解读以往的哲学思想时展开的,这绝不是偶然现象。不恰当地说,或许正 是哲学家们艰苦卓绝的运思,为作为哲学对象的理想境界增添了丰富的内 容。 最后,我们学习哲学史也是我们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的活动。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亦即我们的思想“思 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做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 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 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而实现的。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 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 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 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 是人类永远面临的难题。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 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 所有一切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 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 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 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把我们与哲学家们 统统看做是“人类”的话,那么我们思想他们的思想,重走他们的道路,也可 看做是一种“回忆”,回忆我们“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做是我们 智意的痛苦 17
西方哲学十五讲 自己对自己的反思4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 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哲学史上哲学家的思想之所 以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 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 “活的”,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 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 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显然,就“对话”的本性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 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 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 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 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做是对本文原著之纯粹 的再现,强调以“我注六经”的方式研读原著。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 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 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 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 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哲学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内在张 力。哲学家们与哲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与哲 学家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看做是人类精神自已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因而哲 学乃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也就是思想与思想的“对话”。就此而论,哲学家们 的思想就“活”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之中,也可以说哲学就“活”在思想与思 想的对话之中。就此而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 有“现实性”。因为前人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所 以他们的解答方式对我们来说具有超越时间和历史的意义:历史上已经过 去了的思想实际上并没有过去,它们作为一条条思想之路也构成了我们的 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思想包含而且必须包含过去的思想才成其为思 想。或者说,离开了历史,我们的思想甚至我们的存在便是残缺不全的,因 18
而“历史性”在此就有了“现实性”的意义。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 “枧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 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对话”,而“对话”自有“对话”的内在逻辑,它至少包含三种 要素: 首先,“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这样“话”才能“对起来。 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就在于我们与他们之间有 着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换言之,他们面 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这些问题 有时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对话”之为“对话”乃“相对而说”,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亦 即“视界交融”。就对话而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否则就谈不上对话。我 们的确是在学习哲学史,然而我们并不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向哲学大 师们请教,而是与他们一同讨论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小学生,那么充其 量我们只能学到一些“知识”,即了解到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不过倘若如 此,我们仍然站在哲学之外。只有当我们与古人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的时 候,我们才深入到了哲学之中。既然我们与古人有同样的问题,那么就不只 是他们说话我们倾听,我们也有自己的“发言权”。 最后,“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如果你说的话我“听”不懂,那么 “话”也是“对”不起来的。所以,学习哲学史最好阅读哲学家们的原文原著, 直接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不能仅仅依赖于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 就此而论,我们这门课只是引导同学们进入哲学运思之路的“人门”,决不能 以此来代替哲学原著的研读。当然,我们不可能让古人理解我们因为他们 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他们要说的话就在他们的书里,所以这种“对话”看起 来有点不平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哲学家们的书看做是死东西,而是看 做有着丰富意蕴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有所问时,他们也会 有所答的。显然,我们只有深入到哲学的维度,才有资格与哲学家们进行对 话,而深入到哲学维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到哲学问题之中,把哲学家的问 题当作你的问题,或者把你的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的高度。 因此,进入哲学王国的秘诀就是:将哲学家们的问题当作你自己面对的 问题,或者把你自己的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 思考之为思考,总是针对问题的,总是由问题而引发的。 讲|智慧的痛苦
西方哲学十五讲 最后,希望大家有条件有机会都来学一学哲学。的确,在我们这个时 代,哲学受到了冷落,因为它不能用来烤面包(威廉·詹姆斯语),没有实用 性,而且不够科学。所以,人们即使不会轻视哲学,也会对它敬而远之。哲 学所能得到是最好待遇,就是被束之高阁。实际上,这是很不正常的。 现代社会以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为前提,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现代 化的社会大机器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要从事某一种职业,例如在某个学 科的某个分支中的某个领域中的某个问题上,奉献一辈子的精力,弄好了 也许你还能获得诺贝尔奖呢!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专业缺憾”的问题:我们 每个人都必须以牺牲其他兴趣和才能为代价,片面地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 才能,以便相互之间共享各自的成果。我研究数学,你研究法学,他研究计 算机……我们各自研究不同的学科,相互之间共享各自的成果。针对这种 现象,西方世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和通才教育 等问题,然而在我看来,收效甚微。19世纪黑格尔的时代,还有可能产生百 科全书式的科学家、思想家,马克思还可以设想,在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可以 上午种田,下午打渔,晚上思考哲学问题。现在,我们甚至连幻想都不可能 幻想了。因为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可能了解他所研究的整个学科,更谈不上 对其他学科的通晓了。当然,社会的发展也有变通的办法:科学技术的发 展,越来越向简单易用的方向努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傻瓜化 我可以 不懂计算机技术和原理,但是我可以轻松地学会使用计算机。我不懂也用 不着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包括法学我一样可以享受这些学科的成果, 以此来弥补所谓的“专业缺憾”。 但是,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哲学能不能也像其他自然科学那样“傻瓜 化”?换言之,我们能不能让哲学家们去思考哲学问题,去建立世界观、方法 论和人生观,然后我们拿过来“共享”?当然不行。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意味 着我们的思想由某些哲学家控制,我们自己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我可以 不懂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我可以不懂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而去享受科学 技术的最新成果,但我不能不懂人生的意义而了此一生。 所以,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它应该是每个人的需要,它要求每 个人的灵魂在场。 我们这一讲与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智慧的痛苦”。我想说的是,人成其 为人是一次非常“悲壮”的“探险”,而且很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是没有 归程的,这是一条充满艰险的“江湖不归路”。智慧的痛苦就是做人的痛苦, 这是哲学层面的痛苦,当你感受到智慧的痛苦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究竞什么
叫做“刻骨铭心”。哲学将我们带入智慧的痛苦之中,哲学也在寻求破解这 痛苦的办法,哲学家们寻寻觅觅了两千六百多年—实际上自有人类就 开始了这样的探索,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可能注定了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难题,不过即使明知道如此亦仍然是义 无反顾。于是,我们将发现,人类之所以千百年来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这“智 慧的痛苦”,是因为我们注定了只能“爱智慧”,而“爱智慧”的快乐不在于“有 智慧”的结果,而在于永恒的探索和追问的过程之中。 我们必须经受智慧的痛苦,才能体验智慧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参考书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四卷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3年。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注释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23节,陈嘉映译第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参见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第26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21926,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第278页,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参见叶秀山:《历史性的思想与思想性的历史》,《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 第一讲|智戆的滴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