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65学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学时) [内容提要]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最常用的有革兰氏染 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及阴性两大类。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及 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体等,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有较厚的肽聚糖及特有的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则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等, 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在《伯 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广义的细菌除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入衣原 体(Chlamydia)、霉形体(fycoplasma)、螺旋体(Spirochetes)及放线菌(Actinomyces) 等。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无典型的细胞核,只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 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在一定条件下,就某种细菌都有其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因此,研究和了解其形 态与结构特点,除有助于进行细菌分类鉴定外,而且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及免疫性等 有关,对检测和控制动物病原微生物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包括外形、大小和排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 1,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测 定细菌大小的单位通常是微米(micrometer,μm),即106m:度量其结构时,可用更 小单位毫微米(nanometer,nm)或再小的单位A(埃)。毫微米也称纳米,为10-3um,A° 为101nm:
7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6.5 学时)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3 学时) [内容提要] 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最常用的有革兰氏染 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及阴性两大类。就某种细菌而言,菌体有一定的大小及 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体等,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 有较厚的肽聚糖及特有的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则有外膜,外膜由外膜蛋白、脂多糖等 构成,外膜下有一薄层肽聚糖。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S 层、鞭毛、菌毛、芽胞等, 各有一定的结构及特殊的生理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有关。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在《伯 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广义的细菌除细菌外,还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衣原 体(Chlamydia)、霉形体(Mycoplasma)、螺旋体(Spirochetes)及放线菌(Actinomyces) 等。它们的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无典型的细胞核,只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 不进行有丝分裂,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在一定条件下,就某种细菌都有其相对恒定的形态与结构,因此,研究和了解其形 态与结构特点,除有助于进行细菌分类鉴定外,而且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及免疫性等 有关,对检测和控制动物病原微生物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一、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包括外形、大小和排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 1.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细菌个体微小,要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测 定细菌大小的单位通常是微米(micrometer,m),即 10-6 m;度量其结构时,可用更 小单位毫微米(nanometer,nm)或再小的单位 A(埃)。毫微米也称纳米,为 10-3 m,A 为 10-1 nm
2.常见细菌的大小:细菌种类不同,其大小和表示有一定的差别,球菌以直径表示, 杆菌和螺旋状菌用长和宽表示,长者可达80um以上,短的仅有0.2um,大多数病原菌 其大小在数微米之间。球菌直径常为0.5~2.0um:杆菌较大者长3~8μm、宽1~125 um,中等大者长2~3um、宽0.5~1.0μm,小杆菌长0.7~1.5m、宽0.2~04m:螺 旋状菌以其两端的直线距离作长度,一般在2~2.0um之间,宽0.4~0.2m。 3.测量细菌大小的标准: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幼龄(指对 数期)培养物为标准,一般以生长18~24h的培养物为标准。各种细菌的大小不完全相 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可作为鉴定它们的一个依据 细菌的大小介于动物细胞与病毒之间(图11), 最大的细菌比最小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大得多,但原 。病毒 核生物细胞的平均大小远远小于原生生物细胞的平 均大小:最小的细菌细胞也远远小于最小的真核生 物细胞。有的细菌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仅能勉强 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和较大的病毒是重叠的。 1.真核细胞的体积:单细胞藻类一般为5,000 物细转 15,000μm3,极限为5~100,000um3:原生动物细胞 一般为10,000~50,000um3,极限20~1.5亿μm3: 酵母菌细胞一般为20一50μm3,极限为20~50μm3。 图细菌、 2.原核细胞的体积:光合细菌一般为5~50 μm3,极限为0.1~5,000μm3;螺旋体一般为0.1~2um3,极限为0.05~1,000m3;霉 形体一般为0.01~0.1um3,极限为0.01~0.1um3。 3.病毒粒子的体积:痘病毒为0.01m3,狂犬病毒为0.0015m3,流感病毒为0.0005 um3,脊髓灰质炎病毒为0.00001um2。 (二)、细菌的外形和排列 细菌的种类较多,但其外形比较简单,仅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类型及某 些其他形态(图12)
8 2. 常见细菌的大小:细菌种类不同,其大小和表示有一定的差别,球菌以直径表示, 杆菌和螺旋状菌用长和宽表示,长者可达 80 m 以上,短的仅有 0.2 m,大多数病原菌 其大小在数微米之间。球菌直径常为 0.5~2.0 m;杆菌较大者长 3~8 m、宽 1~1.25 m,中等大者长 2~3 m、宽 0.5~1.0 m,小杆菌长 0.7~1.5 m、宽 0.2~0.4 m;螺 旋状菌以其两端的直线距离作长度,一般在 2~2.0 m 之间,宽 0.4~0.2 m。 3. 测量细菌大小的标准:细菌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幼龄(指对 数期)培养物为标准,一般以生长 18~24 h 的培养物为标准。各种细菌的大小不完全相 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可作为鉴定它们的一个依据。 细菌的大小介于动物细胞与病毒之间(图 1-1)。 最大的细菌比最小的单细胞原生生物大得多,但原 核生物细胞的平均大小远远小于原生生物细胞的平 均大小;最小的细菌细胞也远远小于最小的真核生 物细胞。有的细菌细胞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仅能勉强 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和较大的病毒是重叠的。 1. 真核细胞的体积:单细胞藻类一般为 5,000~ 15,000 m3,极限为 5~100,000 m3;原生动物细胞 一般为 10,000~50,000 m3,极限 20~1.5 亿m3; 酵母菌细胞一般为 20~50 m3,极限为 20~50 m3。 2. 原核细胞的体积:光合细菌一般为 5~50 m3,极限为 0.1~5,000 m3;螺旋体一般为 0.1~2 m3,极限为 0.05~1,000 m3;霉 形体一般为 0.01~0.1 m3,极限为 0.01~0.1 m3。 3. 病毒粒子的体积:痘病毒为 0.01 m3,狂犬病毒为 0.0015 m3,流感病毒为 0.0005 m3,脊髓灰质炎病毒为 0.00001 m3。 (二)、细菌的外形和排列 细菌的种类较多,但其外形比较简单,仅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基本类型及某 些其他形态(图 1-2)。 病毒 细菌 动物细胞核 图 1-1 细菌、病毒与动物细胞大小示意 (据 Madigan 等)
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不同细 菌裂殖后其菌体排列方式不同。有些细菌分裂 后单个存在,有些细菌分裂后彼此仍有原浆带 相连,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 各种细菌常保持一定的外形和排列,是相对稳 定的特征,可作为细菌分类与鉴定的一种依据。 球菌(coccus,复数cocci) 多数球菌菌体呈正圆球形,有的呈椭圆形、 半月形、矛头形、肾形和扁豆形等。按其分裂 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可将球菌分为微球 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 八叠球菌等。 1.微球菌(Micrococeus):分裂后单个散在, 菌体多为正圆形。 2.双球菌(Diplococcus):沿一个平面分裂, 分裂后两两相连,其接触面有时呈扁平或凹入, 菌体可呈肾状、扁豆状、矛头状或半月状。例 如肺炎链球菌(Streplococcus pneumoniae)。 3.链球菌(Streptococcus):沿一个平面连续 图2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分裂,分裂后三个以上菌体连成短链或长链。 据Madigan等 例如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4.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沿多个不规则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堆积在一 起,似葡萄串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5.四联球菌(Tetracoccus):先后沿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四个菌体联在 起呈“田”字形。如丁酸四联球菌(Tetracoccus bytyri)。 6.八叠球菌(Sarcina):先后沿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叠在一起 呈捆扎的包裹状。如黄色八叠球菌(Sarcina fava)。 杆菌(bacillus,复数bacilli) 1.杆菌的外形: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的近似卵圆形。菌体多数平直,亦有 稍弯曲者,两端多为钝圆,少数是平截或尖锐状。依菌体的粗细长短,可将杆菌描述为 9
9 细菌的繁殖方式都是简单的裂殖,不同细 菌裂殖后其菌体排列方式不同。有些细菌分裂 后单个存在,有些细菌分裂后彼此仍有原浆带 相连,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在正常情况下, 各种细菌常保持一定的外形和排列,是相对稳 定的特征,可作为细菌分类与鉴定的一种依据。 球菌(coccus,复数 cocci) 多数球菌菌体呈正圆球形,有的呈椭圆形、 半月形、矛头形、肾形和扁豆形等。按其分裂 方向及分裂后的排列情况,可将球菌分为微球 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和 八叠球菌等。 1. 微球菌(Micrococcus):分裂后单个散在, 菌体多为正圆形。 2. 双球菌(Diplococcus):沿一个平面分裂, 分裂后两两相连,其接触面有时呈扁平或凹入, 菌体可呈肾状、扁豆状、矛头状或半月状。例 如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3. 链球菌(Streptococcus):沿一个平面连续 分裂,分裂后三个以上菌体连成短链或长链。 例如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4.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沿多个不规则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堆积在一 起,似葡萄串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5. 四联球菌(Tetracoccus):先后沿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四个菌体联在 一起呈“田”字形。如丁酸四联球菌(Tetracoccus bytyri)。 6. 八叠球菌(Sarcina):先后沿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叠在一起 呈捆扎的包裹状。如黄色八叠球菌(Sarcina flava)。 杆菌(bacillus,复数 bacilli) 1. 杆菌的外形: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的近似卵圆形。菌体多数平直,亦有 稍弯曲者,两端多为钝圆,少数是平截或尖锐状。依菌体的粗细长短,可将杆菌描述为 图 1-2 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据 Madigan 等) 球菌 杆菌 螺旋状菌 螺旋体 出芽状及柄状菌 丝状菌
粗大杆菌、粗短杆菌、细长杆菌、中等大小杆菌、小杆菌和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 些杆菌一端膨大,菌体形似棒状,称棒状杆菌:有些则形成侧支或分枝,称为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有的呈长丝状,如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orum)。 2.杆菌的排列:杆菌的分裂与菌体长轴相垂直(横分裂)。多数杆菌分裂后单独散 在,称为单杆菌:有些杆菌分裂后两俩相连成对存在,或者两个以上连成链状排列,前 者称为双杆菌(diplobacilli),后者称为链杆菌(streptobacilli)。 螺旋状菌(spiral form bacteria) 也称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的圆柱形,两端圆或尖突。根 据螺旋数又可分为弧菌(vibrio)和螺菌(spirillum)两种,前者菌体长2-3μm,只有 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后者菌体较长,约36μm,有两个以上的弯曲,捻转呈 螺旋状。 (三)、细菌的衰老型和多形性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对数繁殖期的菌形比较典型和一致。在不良环境或老龄 期,会出现和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甚至染色特性也会改变,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 (involution form)。重新处于正常的培养环境时,即可恢复正常的形状。但也有些细菌, 纵使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在适宜条件和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细菌生长繁殖可形成由巨大数量的菌体组成 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又称克隆(clone)。若长 出的菌落,联成一片,称之为菌苔(awn)。 各种细菌的菌落在大小、形状、边缘结构、表面性状、隆起度、色泽与透明度、质 地以及溶血性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可形成形态各异的菌落,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 据。菌落可视之为由单个菌细胞繁殖而来,因此,在细菌学工作中常通过固体培养基上 的菌落,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及鉴定等。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虽为原核单细胞生物,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等基本结 构(图1-3),有的还有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孢等具特殊功能的结构。原核细胞
10 粗大杆菌、粗短杆菌、细长杆菌、中等大小杆菌、小杆菌和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 些杆菌一端膨大,菌体形似棒状,称棒状杆菌;有些则形成侧支或分枝,称为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有的呈长丝状,如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orum)。 2. 杆菌的排列:杆菌的分裂与菌体长轴相垂直(横分裂)。多数杆菌分裂后单独散 在,称为单杆菌;有些杆菌分裂后两俩相连成对存在,或者两个以上连成链状排列,前 者称为双杆菌(diplobacilli),后者称为链杆菌(streptobacilli)。 螺旋状菌(spiral form bacteria) 也称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菌体呈弯曲或螺旋状的圆柱形,两端圆或尖突。根 据螺旋数又可分为弧菌(vibrio)和螺菌(spirillum)两种,前者菌体长 2~3μm,只有 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后者菌体较长,约 3~6μm,有两个以上的弯曲,捻转呈 螺旋状。 (三)、细菌的衰老型和多形性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对数繁殖期的菌形比较典型和一致。在不良环境或老龄 期,会出现和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甚至染色特性也会改变,称为衰老型或退化型 (involution form)。重新处于正常的培养环境时,即可恢复正常的形状。但也有些细菌, 纵使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pleomorphism)。 (四)、细菌的群体形态 在适宜条件和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细菌生长繁殖可形成由巨大数量的菌体组成 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colony),又称克隆(clone)。若长 出的菌落,联成一片,称之为菌苔(lawn)。 各种细菌的菌落在大小、形状、边缘结构、表面性状、隆起度、色泽与透明度、质 地以及溶血性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可形成形态各异的菌落,可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 据。菌落可视之为由单个菌细胞繁殖而来,因此,在细菌学工作中常通过固体培养基上 的菌落,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及鉴定等。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虽为原核单细胞生物,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等基本结 构(图 1-3),有的还有荚膜、S 层、鞭毛、菌毛、芽孢等具特殊功能的结构。原核细胞
较真核细胞简单的多,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表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类群 细菌、蓝绿藻 藻类、真菌、原生动物、动物、植 细胞直径 多小于2m 运动 推状武滑动。每根毛呈单根纤 多大于5μm 复合纤维状排列 米巴运动,每根鞭毛 细胞核 核膜 交 染色体 单根环状DNA附着于细胞膜或间体, 若干线状染色体。DNA与碱性蛋白 不与蛋白质结合 质、组蛋白结合,形成染色体 核分裂 单一源双向复制。裂殖 有有丝分裂减分胞周期,具 合子 形成机制 接合、转化 转号 接合 质 具有部分双倍体的部分合子 双倍体合子 细胞质 物理性状 不可逆凝胶状 可逆凝胶状 不运动 能运动 线粒体 有 内质网 有 高尔基体 无 有 叶绿体 无,有的有类囊体 有(植物细胞) 一般无 心粒 无 有(动物细胞 核糖体 70S 80S 细胞聘 主要由肽聚唐组成 不含肽聚唐,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其他 胞壁酸 无 二酸 全无 的 部分有 克分子百分比 差异很大,30%-80% 比较一致,约4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外层,是紧贴在细胞膜外的一层无色透明 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将细菌经高渗溶液处理后染色,或用特殊方法染色,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壁。或将细菌制作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 11
11 较真核细胞简单的多,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表 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类 群 细菌、蓝绿藻 藻类、真菌、原生动物、动物、植 物 细胞直径 多小于 2 m 多大于 5 m 运 动 鞭毛运动或滑动,每根鞭毛呈单根纤 维状排列 鞭毛运动或阿米巴运动,每根鞭毛 呈复合纤维状排列 细胞核 核 膜 无 有 核 仁 无 有 染 色 体 单根环状DNA附着于细胞膜或间体, 不与蛋白质结合 若干线状染色体。DNA 与碱性蛋白 质、组蛋白结合,形成染色体 核 分 裂 单一源双向复制。裂殖 多源双向复制。部分细胞周期,具 有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合 子 形成机制 接合、转化、转导 接合 性 质 具有部分双倍体的部分合子 双倍体合子 细胞质 物理性状 不可逆凝胶状 可逆凝胶状 运 动 不运动 能运动 线 粒 体 无 有 间 体 有 无 内 质 网 无 有 高尔基体 无 有 叶 绿 体 无,有的有类囊体 有(植物细胞) 微丝、微管 一般无 有 中 心 粒 无 有(动物细胞) 核 糖 体 70 S 80 S 细胞壁 主要由肽聚唐组成 不含肽聚唐,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其 他 胞 壁 酸 有 无 二氨基庚二酸 部分有 全无 DNA 中的 G+C 克分子百分比 差异很大,30%~80% 比较一致,约 40%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的外层,是紧贴在细胞膜外的一层无色透明、 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将细菌经高渗溶液处理后染色,或用特殊方法染色,在光学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壁。或将细菌制作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