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析 课文属于法庭辩论,是苏格拉底为自己所作的两部分法庭辩护的前一部分。 在辩护中,苏格拉底用自己擅长的诘问方式,先以对方可接受的观点入手 不断揭露对方命题中的矛盾,逐层辨析,迫使对方不敢做出必然如此的回答,继 而概括出辩敌观点的错误乃至荒谬之处。这种奇妙的逻辑诱导术颇具论辩功效, 常常使论敌哑口无言,因而在后世的法庭辩论中常被效仿 虽然苏格拉底最后仍然被陪审团以亵渎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但 他坚持理想、尊崇科学的精神,逻辑严谨、辩驳有力的申辩过程,严肃沉稳、锋 芒内敛的申辩语言,仍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是蛊惑青年和亵渎神。本篇辩词也正是针对这两项指 控展开的。 解读一篇辩词,首先要抓住辩论的基本线索。本篇辩词的内容线索是: 关于蛊惑青年,苏格拉底问:使青年学好是不是首要的事?谁使青年学好? 除了“我”以外,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坏人是否总会随时危害与之接近的 人?有人情愿受害于同群者过于受益吗? 关于渎神,苏格拉底问:“我”不信有神吗?有没有人相信有鬼神的踪迹, 而不信有神?世上任何人能相信有神的子女而无神吗? 先来看对“蛊惑青年”指控的辩解。 苏格拉底的诘问是从“你是否认为使青年尽量学好是首要的事”开始的,似 乎远离了“蛊惑青年”的辩题,却自然引出了下面的盘问:“谁使青年学好”。 表面上看,“谁使青年学好”与“蛊惑青年”不相干,其实却针锋相对,换言之, 既然你指控我使青年学坏,那么,使青年学好的又是谁呢?这里的“谁”指的是 “人”,而对方的回答却是“法律”,显然是故意偷换概念。这里有一个细节, 苏格拉底顺势把“什么人”,具体化为“什么人首先懂得法律”,就辩论技巧而 言,这显然是一个圈套。对方如果回答是审判官首先懂得法律,按对方先前说法 进行推论,就等于说是审判官使青年学好,而事实上对方也只好做出了这样的回 答。对方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此节节败退。苏格拉底则以此为契机 接连发问,步步进逼,直到对方承认自己是说: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有苏 格拉底蛊惑青年。其言论荒唐之极,不攻自破。至此,对方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从另一个角度发问:坏人是否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的 人,好人是否随时使同群者受益?说“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是有意还是无
课文分析 课文属于法庭辩论,是苏格拉底为自己所作的两部分法庭辩护的前一部分。 在辩护中,苏格拉底用自己擅长的诘问方式,先以对方可接受的观点入手, 不断揭露对方命题中的矛盾,逐层辨析,迫使对方不敢做出必然如此的回答,继 而概括出辩敌观点的错误乃至荒谬之处。这种奇妙的逻辑诱导术颇具论辩功效, 常常使论敌哑口无言,因而在后世的法庭辩论中常被效仿。 虽然苏格拉底最后仍然被陪审团以亵渎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了死刑,但 他坚持理想、尊崇科学的精神,逻辑严谨、辩驳有力的申辩过程,严肃沉稳、锋 芒内敛的申辩语言,仍然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是蛊惑青年和亵渎神。本篇辩词也正是针对这两项指 控展开的。 解读一篇辩词,首先要抓住辩论的基本线索。本篇辩词的内容线索是: 关于蛊惑青年,苏格拉底问:使青年学好是不是首要的事?谁使青年学好? 除了“我”以外,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坏人是否总会随时危害与之接近的 人?有人情愿受害于同群者过于受益吗? 关于渎神,苏格拉底问:“我”不信有神吗?有没有人相信有鬼神的踪迹, 而不信有神?世上任何人能相信有神的子女而无神吗? 先来看对“蛊惑青年”指控的辩解。 苏格拉底的诘问是从“你是否认为使青年尽量学好是首要的事”开始的,似 乎远离了“蛊惑青年”的辩题,却自然引出了下面的盘问:“谁使青年学好”。 表面上看,“谁使青年学好”与“蛊惑青年”不相干,其实却针锋相对,换言之, 既然你指控我使青年学坏,那么,使青年学好的又是谁呢?这里的“谁”指的是 “人”,而对方的回答却是“法律”,显然是故意偷换概念。这里有一个细节, 苏格拉底顺势把“什么人”,具体化为“什么人首先懂得法律”,就辩论技巧而 言,这显然是一个圈套。对方如果回答是审判官首先懂得法律,按对方先前说法 进行推论,就等于说是审判官使青年学好,而事实上对方也只好做出了这样的回 答。对方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此节节败退。苏格拉底则以此为契机, 接连发问,步步进逼,直到对方承认自己是说: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有苏 格拉底蛊惑青年。其言论荒唐之极,不攻自破。至此,对方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接下来,苏格拉底又从另一个角度发问:坏人是否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的 人,好人是否随时使同群者受益?说“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是有意还是无
心?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之后,苏格拉底反戈一击:“我”竟至于蠢到连这个 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而有意去 蛊惑青年?这样一来,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成立:苏格拉底或者没有蛊惑青年, 或是出于无心。如果是前者当然无罪,如果是后者则只应受到告诫,而不应被治 罪。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巧妙的辩论策略。他没有直接否认自己蛊惑青年的 罪名,而是按照对方的说法进行推论。蛊惑青年是有意还是无心,是一对矛盾的 判断,非此即彼,对方只能在矛盾的二者中做出选择。但不管对方做出怎样的选 择,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都是不能成立的。 再看苏格拉底对“不信有神”即“渎神”指控的辩解。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被控告“简直不信有神”。苏格拉底随即反驳:“你这话 哪里说起?我难道不信日、月是神,如他人所信?”控告人迈雷托士又向审判官 辩陈说:“他不信,他说日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苏格拉底托出了自己的老 师—一当时颇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安那克萨哥拉士,指出:安那克萨哥拉士曾经 在自己的著述中说过“日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这是在座的人都知道的,青 年随便去一个地方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根本不用跟他学,况且他又怎敢剽窃前人 如此离奇的学说呢?迈雷托士在逻辑上明显已经败下阵来了,可他还是死死地咬 定苏格拉底丝毫不信神。 接着看苏格拉底是如何给迈雷托士的最后一击的。苏格拉底用类推法辩解 说:没有人不信马,而信有马具;没有人不信有吹箫的人,而信有吹箫的用具 没有人相信有鬼神的踪迹,而不信有鬼神。再用归谬法,苏格拉底既然认为“日 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那么日、月是神,石、土就是神的踪迹。迈雷托士承 认苏格拉底相信有鬼神的踪迹,也就得承认苏格拉底相信鬼神。这样,苏格拉底 举击碎了迈雷托士用心险恶的控告 在论辩结尾处苏格拉底做总结陈词,表现出为坚持某种理想或原则而无所畏 惧、勇于承担的精神。 关于欣赏借鉴 对于“蛊惑青年”这个罪名,苏格拉底为什么从“谁使青年学好”问 起?他最终迫使对方承认一个怎样的论断?接下来苏格拉底确立了一个论证的 前提:“坏人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的人,好人总会随时使同群者受益。”他要 借此证明什么? 参考答案 “蛊惑青年”和“使青年学好”是一个相关联的命题。也就是说,既然指控 我”使青年学坏,那么,使青年学好的又是谁呢?在苏格拉底的诱导下,迈雷 托士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论断: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有苏格拉底一人蛊惑 青年。这显然是谬论,是站不住脚的。“蛊惑青年”的罪名也就不攻自破。接下
心?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之后,苏格拉底反戈一击:“我”竟至于蠢到连这个 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而有意去 蛊惑青年?这样一来,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成立:苏格拉底或者没有蛊惑青年, 或是出于无心。如果是前者当然无罪,如果是后者则只应受到告诫,而不应被治 罪。这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巧妙的辩论策略。他没有直接否认自己蛊惑青年的 罪名,而是按照对方的说法进行推论。蛊惑青年是有意还是无心,是一对矛盾的 判断,非此即彼,对方只能在矛盾的二者中做出选择。但不管对方做出怎样的选 择,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都是不能成立的。 再看苏格拉底对“不信有神”即“渎神”指控的辩解。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被控告“简直不信有神”。苏格拉底随即反驳:“你这话 哪里说起?我难道不信日、月是神,如他人所信?”控告人迈雷托士又向审判官 辩陈说:“他不信,他说日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苏格拉底托出了自己的老 师──当时颇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安那克萨哥拉士,指出:安那克萨哥拉士曾经 在自己的著述中说过“日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这是在座的人都知道的,青 年随便去一个地方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根本不用跟他学,况且他又怎敢剽窃前人 如此离奇的学说呢?迈雷托士在逻辑上明显已经败下阵来了,可他还是死死地咬 定苏格拉底丝毫不信神。 接着看苏格拉底是如何给迈雷托士的最后一击的。苏格拉底用类推法辩解 说:没有人不信马,而信有马具;没有人不信有吹箫的人,而信有吹箫的用具; 没有人相信有鬼神的踪迹,而不信有鬼神。再用归谬法,苏格拉底既然认为“日 是一块石,月是一团土”,那么日、月是神,石、土就是神的踪迹。迈雷托士承 认苏格拉底相信有鬼神的踪迹,也就得承认苏格拉底相信鬼神。这样,苏格拉底 一举击碎了迈雷托士用心险恶的控告。 在论辩结尾处苏格拉底做总结陈词,表现出为坚持某种理想或原则而无所畏 惧、勇于承担的精神。 关于欣赏借鉴 一、对于“蛊惑青年”这个罪名,苏格拉底为什么从“谁使青年学好”问 起?他最终迫使对方承认一个怎样的论断?接下来苏格拉底确立了一个论证的 前提:“坏人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的人,好人总会随时使同群者受益。”他要 借此证明什么? 参考答案: “蛊惑青年”和“使青年学好”是一个相关联的命题。也就是说,既然指控 “我”使青年学坏,那么,使青年学好的又是谁呢?在苏格拉底的诱导下,迈雷 托士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论断:全雅典人都使青年学好,唯有苏格拉底一人蛊惑 青年。这显然是谬论,是站不住脚的。“蛊惑青年”的罪名也就不攻自破。接下
来苏格拉底以退为进,先确立了一个论证的前提:“坏人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 的人,好人总会随时使同群者受益。”接着问:说“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 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之后,苏格拉底反戈一击:我竟至于蠢 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 而有意去蛊惑青年?这样一来,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成立:苏格拉底或者没有 蛊惑青年,或是出于无心。如果是前者当然无罪,如果是后者则只应受到告诫, 而不应被治罪。 、对宣传无神论的罪名,苏格拉底是怎样诱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的? 参考答案见“课文分析”相关内容。 三、苏格拉底的辩词体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苏格拉底没有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而采取深入诱导、层层剥离的辩论策略, 综合运用类推法、归谬法等,显得逻辑严谨,布局周密。诱敌深入之后,再一针 见血地指出其荒谬、不可信之处,论敌的阵势随之瓦解。 关于应用尝试 2005年7月,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电视台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位台湾文化 界名人说:“社会主义主张为人民服务,我为什么要反对社会主义呢?让它为我 服务好了。”想想看,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应该怎样反驳 提示 台湾著名文化人这句话,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社会主义主张为人民服务”的 命题是正确的,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这是个集体名词,是个复合概念。而 个体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不能代表人民,更不能等同于人民。这位文化名人将“个 体”等同于“人民”,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有关资料 、柏拉图生平概述(王晓朝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一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 学家、大文学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著作(主要是对话)对西方哲学理念与 整个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把他在西方思想史和文 化史上的地位比作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孔子丝毫也不过分
来苏格拉底以退为进,先确立了一个论证的前提:“坏人总会随时为害与之接近 的人,好人总会随时使同群者受益。”接着问:说“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 是有意还是无心?在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之后,苏格拉底反戈一击:我竟至于蠢 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 而有意去蛊惑青年?这样一来,那就只有一种解释能够成立:苏格拉底或者没有 蛊惑青年,或是出于无心。如果是前者当然无罪,如果是后者则只应受到告诫, 而不应被治罪。 二、对宣传无神论的罪名,苏格拉底是怎样诱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的? 参考答案见“课文分析”相关内容。 三、苏格拉底的辩词体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苏格拉底没有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而采取深入诱导、层层剥离的辩论策略, 综合运用类推法、归谬法等,显得逻辑严谨,布局周密。诱敌深入之后,再一针 见血地指出其荒谬、不可信之处,论敌的阵势随之瓦解。 关于应用尝试 2005 年 7 月,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电视台的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位台湾文化 界名人说:“社会主义主张为人民服务,我为什么要反对社会主义呢?让它为我 服务好了。”想想看,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应该怎样反驳? 提示: 台湾著名文化人这句话,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社会主义主张为人民服务”的 命题是正确的,其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这是个集体名词,是个复合概念。而 个体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不能代表人民,更不能等同于人民。这位文化名人将“个 体”等同于“人民”,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有关资料 一、柏拉图生平概述(王晓朝) 柏拉图(公元前 427 年—前 347 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 学家、大文学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著作(主要是对话)对西方哲学理念与 整个文化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把他在西方思想史和文 化史上的地位比作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孔子丝毫也不过分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古希伯来与古希腊)之一,是古希腊人 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而柏拉图对话就是希腊文化宝库中最有代表 性的宝藏。柏拉图对话不仅属于西方人,而且也属于全人类。 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很大,但记载他的生平的史料不多。人们介绍他的生平主 要依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晢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和柏拉图自传性的《第 七封信》。《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是公元1世纪 的传记作家。他记载了众多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全书共十卷,其中第三卷 全部用于记载柏拉图,共109节。柏拉图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图传世书信(共 13封)中最长的一封,大多数学者承认这封信是柏拉图真作,把它当做可靠的 史料进行研究和引证。 柏拉图出生的那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进行到第四个年头。柏拉图从小在 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的 颂诗和其他抒情诗,富有文学才能。大约20岁时,柏拉图追随哲学家苏格拉底 ( Socrates),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当局处死为止,前后约有七八年时间。在此 期间,雅典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三十 僭主”推翻民主政制,但因施行暴政而在八个月后又被群众推翻;雅典恢复民主 政治,但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给桕拉图留下了终 身难以忘怀的印象,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从他70高龄时撰写的自传式的《第 七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政治,希望能参加政治事务,公正地 治理城邦,但是实际经验告诉他,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城邦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最后,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辨正义和非正义,只有当哲学家成 为统治者,或者当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时,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这 就是他在《国家篇》{《国家篇》在过去译为《理想国》,就其希腊原名 Politeia 而言,没有“理想”的意思。但就其内容来说,柏拉图确实在书中阐述了一个理 想的国家,它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编者按:本文中的注解均为作者原注)}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所谓的“哲学王”,让哲学家治理国家,或让统治者 成为哲学家。 柏拉图主要是哲学家,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一位政治思想家。柏拉 图青年时产生的政治志向实际上贯穿他一生,他后来三次西西里之行就是为了实 现他的政治理想。在他的对话中有不少地方讨论政治问题,集中讨论政治问题的 除了《国家篇》以外,还有《政治家篇》和《克里底亚篇》。《克里底亚篇》是 柏拉图的最后一篇对话,虽然只写了一个开头,但柏拉图在其中提出一个理想的 “大西洋岛”,成为后来西方思想家们的乌托邦的原型,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就 写过一本《新大西洋岛》。 苏格拉底去世以后,柏拉图遵从老师的教导外出游历。他于公元前399年离 开雅典,先后到过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到公元前 387年才返回雅典。他在游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 数学、天文、力学、音乐等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基础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古希伯来与古希腊)之一,是古希腊人 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而柏拉图对话就是希腊文化宝库中最有代表 性的宝藏。柏拉图对话不仅属于西方人,而且也属于全人类。 柏拉图的思想影响很大,但记载他的生平的史料不多。人们介绍他的生平主 要依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和柏拉图自传性的《第 七封信》。《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作者第欧根尼·拉尔修是公元 1 世纪 的传记作家。他记载了众多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和生平,全书共十卷,其中第三卷 全部用于记载柏拉图,共 109 节。柏拉图的《第七封信》是柏拉图传世书信(共 13 封)中最长的一封,大多数学者承认这封信是柏拉图真作,把它当做可靠的 史料进行研究和引证。 柏拉图出生的那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进行到第四个年头。柏拉图从小在 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写过赞美酒神的 颂诗和其他抒情诗,富有文学才能。大约 20 岁时,柏拉图追随哲学家苏格拉底 (Socrates),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当局处死为止,前后约有七八年时间。在此 期间,雅典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三十 僭主”推翻民主政制,但因施行暴政而在八个月后又被群众推翻;雅典恢复民主 政治,但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给柏拉图留下了终 身难以忘怀的印象,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志向。从他 70 高龄时撰写的自传式的《第 七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政治,希望能参加政治事务,公正地 治理城邦,但是实际经验告诉他,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城邦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最后,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辨正义和非正义,只有当哲学家成 为统治者,或者当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时,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这 就是他在《国家篇》{《国家篇》在过去译为《理想国》,就其希腊原名 Politeia 而言,没有“理想”的意思。但就其内容来说,柏拉图确实在书中阐述了一个理 想的国家,它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编者按:本文中的注解均为作者原注)}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所谓的“哲学王”,让哲学家治理国家,或让统治者 成为哲学家。 柏拉图主要是哲学家,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一位政治思想家。柏拉 图青年时产生的政治志向实际上贯穿他一生,他后来三次西西里之行就是为了实 现他的政治理想。在他的对话中有不少地方讨论政治问题,集中讨论政治问题的 除了《国家篇》以外,还有《政治家篇》和《克里底亚篇》。《克里底亚篇》是 柏拉图的最后一篇对话,虽然只写了一个开头,但柏拉图在其中提出一个理想的 “大西洋岛”,成为后来西方思想家们的乌托邦的原型,英国近代哲学家培根就 写过一本《新大西洋岛》。 苏格拉底去世以后,柏拉图遵从老师的教导外出游历。他于公元前 399 年离 开雅典,先后到过麦加拉、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到公元前 387 年才返回雅典。他在游历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 数学、天文、力学、音乐等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在这样广博的知识基础
上,柏拉图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及对改革社会制度的见解。他回到雅典 以后便建立学园,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学体系,进一步传播他的学说,培养人才 期望实现他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 ( Acade皿us)建立学园。此地原为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设有花园和运动 场。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 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柏拉图的学园建校后园址长期未变,直到公元前86 年罗马统帅苏拉围攻雅典时才被迫迁入城内,以后一直存在到公元529年被东罗 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存在达九百年之久。以后西方各国的主 要学术研究院都沿袭它的名称叫 Academy 学园的创立是柏拉图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 受它的吸引,来到这里。他们聚集在柏拉图周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 来西方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 生除了短期去过西西里以外都在这里度过,他的著作大多数在这里写成。可以说, 柏拉图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是希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 库。还应该提到的是,柏拉图建立的学园和后来西方各国沿袭这个名称的各种纯 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不同,柏拉图学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治理人才,与 当时许多城邦有政治联系。虽然柏拉图在实践中经过多次碰壁以后,他的政治理 想也有所降低了,但他想按照哲学的正义原则治理城邦的思想却并没有放弃。他 的一生虽然以主要的精力从事哲学研究,越来越少参加政治实践,但想以他的思 想影响城邦统治者,俨然以“帝王师”自居,这一点倒是和中国儒家的传统相近 的 为了能够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图曾三次赴西西里岛与叙拉古统治者狄 奥尼修一世( Dionysus)打交道,希望说服后者制定新政,用最好的法律来治理 这个国家,但最后还是遭到失败。 从此以后,柏拉图放弃了参与政治实践,将全部精力用于办好学园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宴会时无疾而终,享年80岁,葬于 他耗费了半生才华的学园。柏拉图晚年在希腊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当时在人 们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佐证: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缮生。”(引自吴寿彭《亚里士多德传》,《哲学史论丛》 1980年,第43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的大意是说,柏拉图的崇高与伟
上,柏拉图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及对改革社会制度的见解。他回到雅典 以后便建立学园,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学体系,进一步传播他的学说,培养人才, 期望实现他的理想。 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 (Academus)建立学园。此地原为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设有花园和运动 场。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 养学者和政治人才的学校。柏拉图的学园建校后园址长期未变,直到公元前 86 年罗马统帅苏拉围攻雅典时才被迫迁入城内,以后一直存在到公元 529 年被东罗 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存在达九百年之久。以后西方各国的主 要学术研究院都沿袭它的名称叫 Academy。 学园的创立是柏拉图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 受它的吸引,来到这里。他们聚集在柏拉图周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 来西方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 生除了短期去过西西里以外都在这里度过,他的著作大多数在这里写成。可以说, 柏拉图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是希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 库。还应该提到的是,柏拉图建立的学园和后来西方各国沿袭这个名称的各种纯 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不同,柏拉图学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治理人才,与 当时许多城邦有政治联系。虽然柏拉图在实践中经过多次碰壁以后,他的政治理 想也有所降低了,但他想按照哲学的正义原则治理城邦的思想却并没有放弃。他 的一生虽然以主要的精力从事哲学研究,越来越少参加政治实践,但想以他的思 想影响城邦统治者,俨然以“帝王师”自居,这一点倒是和中国儒家的传统相近 的。 为了能够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图曾三次赴西西里岛与叙拉古统治者狄 奥尼修一世(Dionysus)打交道,希望说服后者制定新政,用最好的法律来治理 这个国家,但最后还是遭到失败。 从此以后,柏拉图放弃了参与政治实践,将全部精力用于办好学园。 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宴会时无疾而终,享年 80 岁,葬于 他耗费了半生才华的学园。柏拉图晚年在希腊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当时在人 们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佐证: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缮生。”(引自吴寿彭《亚里士多德传》,《哲学史论丛》, 1980 年,第 434 页,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的大意是说,柏拉图的崇高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