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2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一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由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一一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 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 “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一—农产品由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 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 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 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 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 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 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 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 1 -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 24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1 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 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2 “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3 “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农产品□4 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 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 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 世纪 60 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 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 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 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 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 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 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 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一一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回内忧外患的窘境。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 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已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书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近代企业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背景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在沿海地区
- 2 -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 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 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5 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6 安庆内军械所、□7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等 创办民用企业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8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9 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 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10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11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12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13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近代企业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14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在沿海地区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代表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 的阶级力量产生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的直接证据 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 限制。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其逐步瓦解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C项洋布造成“女工几停其半”,表明了外 国商品输入造成传统手工业逐步破产。 答案C 2.(2019·武汉调研)19世纪⑦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 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 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 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 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内部就铁路的修筑问题发生了争论,最终的 结果是“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这说明淸政府内部对洋务新政的分 歧,也说明其改革的决心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内部思想守旧,与政治腐 败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C项错 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该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 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 3 -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15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 的阶级力量产生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的直接证据 是( ) A.19 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 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C.1853 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 限制。” 解析 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其逐步瓦解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C 项洋布造成“女工几停其半”,表明了外 国商品输入造成传统手工业逐步破产。 答案 C 2.(2019·武汉调研)19 世纪 70 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 1880 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 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 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 1881 年发表上 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内部就铁路的修筑问题发生了争论,最终的 结果是“朝廷 1881 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对洋务新政的分 歧,也说明其改革的决心不足,故 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内部思想守旧,与政治腐 败无关,故 B 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 C 项错 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该发生在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 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 1 300 余万两的市场份额, 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上海轮船招商局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表 明洋务企业对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 史实,故排除。 答案B 4.(2019·辽宁重点高中联考)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 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 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解析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 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 时间,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到十家,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但数量并不多,故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盛极 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9·苏州模拟)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 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 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 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机器生产对手工业者的冲击,不是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故B项错误;“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 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表明“裕厚昌”蒸汽丝厂会导致手工业者 的失业,表明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存在冲突,故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命题点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一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 单位:磅
- 4 -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表 明洋务企业对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 B 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 史实,故排除。 答案 B 4.(2019·辽宁重点高中联考)1872 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 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 1881 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 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解析 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 符,故 A 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 时间,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到十家,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 B 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但数量并不多,故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盛极 一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2019·苏州模拟)1881 年,在广东南海县,1 000 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 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 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 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机器生产对手工业者的冲击,不是垄断经营,故 A 项错误;材 料没有涉及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故 B 项错误;“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 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表明“裕厚昌”蒸汽丝厂会导致手工业者 的失业,表明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存在冲突,故 C 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命题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838—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 单位:磅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解读:注意观察史料一中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495磅”到第二时间段 2090406磅”,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 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史料二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 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 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解读:史料二中“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到“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 就远不如从前”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纺织业构成了巨大冲击。 史料三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 无复有心种菽粟。 一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解读:史料三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答:原困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的结果:.后期下隆与息然经济对商晶经济的 本能抵制有关 【探究2】阅读史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 重大变动。 试答: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晶化.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 晶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素养提升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练习1(2019·娄底模拟)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 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1843年 1855年 茶 1300多万斤 8400多万斤 1000多包 5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 5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解读:注意观察史料一中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 磅”到第二时间段 “2 090 406 磅”,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 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史料二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 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 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 ⇨解读:史料二中“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到“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 就远不如从前”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纺织业构成了巨大冲击。 史料三 1840 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 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解读:史料三中“1840 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探究 1】 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答:原因: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 本能抵制有关。 【探究 2】 阅读史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 重大变动。 试答: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 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素养提升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练习 1 (2019·娄底模拟)下表为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 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 1843 年 1855 年 茶 1 300 多万斤 8 400 多万斤 丝 1 000 多包 5 600 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