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A卷(100分) 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瞰kan)望 绽(zhan)出咯(ka)吧 簇(c)新 B.蓬蒿(hao) 隐匿(mi) 鼻水(chan) 胚(pai)芽 C.魔(za) 荇藻(xin)腻(m)歪wi)名讳(hui) D.荣唐(yng) 骸骨(h6i)慰藉(je)干瘪(b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驱弛 崇拜 一气呵成 断壁残垣 B.故障 荣臍 望眼欲穿污人青白 C.锦幛 端详如坐针毡影影绰绰 D.签署 涣发 芒刺在背 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B.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 尝不美丽? C.许多网友转载了《用微波炉调食物会致癌》的文章,专家指出,这种骇人听闻的 传言没有科学依据,微波炉加热与常规加热对食物的影响基本相同。 D.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希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 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 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 B.在与阿汤哥的对话中,马云表示自己被认为是长得最丑最奇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 我每次看见帅哥总是很嫉妒,但我从来没有嫉妒过他,他实在是太棒了,成功地扮演了这 么多部精彩的电影。 C.人们若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的地区,或与已知或疑似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员接 触过,当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立即就医是当务之急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试题 A 卷(100 分)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 分) A.瞰.(kàn)望 绽.(zhàn)出 咯.(kā)吧 簇.(cù)新 B.蓬蒿.(hāo) 隐匿.(nì) 羼.水(chàn) 胚.(pāi)芽 C.腌臜.(zā) 荇.藻(xìn ) 腻.(nì)歪.(wāi ) 名讳.(huì) D.荣膺.(yīng ) 骸.骨(hái) 慰藉.(jiè) 干瘪.(b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2 分) A.驱弛 崇拜 一气呵成 断壁残垣 B.故障 荣膺 望眼欲穿 污人青白 C.锦幛 端详 如坐针毡 影影绰绰 D.签署 涣发 芒刺在背 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 A. 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B.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 尝不美丽? C.许多网友转载了《用微波炉烹调食物会致癌》的文章,专家指出,这种骇人听闻 ....的 传言没有科学依据,微波炉加热与常规加热对食物的影响基本相同。 D.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希望能萍水相逢 ....在新的校园 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分)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 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 B. 在与阿汤哥的对话中,马云表示自己被认为是长得最丑最奇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 我每次看见帅哥总是很嫉妒,但我从来没有嫉妒过他,他实在是太棒了,成功地扮演了这 么多部精彩的电影。 C.人们若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的地区,或与已知或疑似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员接 触过,当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立即就医是当务之急
D.挤在冬天与夏天缝隙里的杭城春天,美自然不在话下,短更是出了名的。既然春 天留不住,我们唯有抓住这最后的小尾巴,充分享受春日里温暖的阳光 5.“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打乱了顺序,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 使之重新变得完整。(2分)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6仿照下面句式,写一个比喻句。(3分) 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7.默写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而现在 。(余光中《乡愁》)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3)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4)手中各有携,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5) ,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李白《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 (8)《从军行》中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 是 二、阅读(28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5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D. 挤在冬天与夏天缝隙里的杭城春天,美自然不在话下,短更是出了名的。既然春 天留不住,我们唯有抓住这最后的小尾巴,充分享受春日里温暖的阳光。 5.“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打乱了顺序,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 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 2 分)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6.仿照下面句式,写一个比喻句。(3 分) 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 。 7. 默写填空。(共 10 分,每空 1 分) (1)而现在, 。(余光中《乡愁》)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3)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4)手中各有携,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5) ,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 ,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李白《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 , 。 (8)《 从 军 行 》 中 表 达 了 自 己 投 笔 从 戎 , 戍 边 卫 国 壮 志 豪 情 的 诗 句 是: , 。 二、阅读(28 分) (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5 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得 分 评卷人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殯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荷得也。 苟得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简答题。(5分)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 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率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l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 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简答题。(5 分) 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 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 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11.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 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3分)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对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 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 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货款买的那头 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 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 得爷爷不吱声儿了。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 了。文咬晈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 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 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爹硬硬地说 家里没钱『姑夫说:“我供他『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 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3 分) 奇 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对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 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 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 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 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 得爷爷不吱声儿了。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 了。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 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 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爹硬硬地说: “家里没钱!”姑夫说:“我供他!”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 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 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里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 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 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壁。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孑把 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 眼睛蹬得老大。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 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 如泉涌。 文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 奇迹!不是么? 12选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2分) 13选文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4选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2分) 15选文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构思技巧是: (2分) 16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面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 这样处理?(2分)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 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里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 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 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 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 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 眼睛瞪得老大。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 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 如泉涌。 文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 1%的希望,就用 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 奇迹!不是么? 12.选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 (2 分) 13.选文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14.选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 (2 分) 15.选文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构思技巧是: 。 (2 分) 16.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面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 这样处理?(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