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作奸犯和 1l、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13、内外异法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l 拔 17、悉以恣之: 18、必能裨补阙漏 19、性行淑均: 20、优劣得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4、驱驰 25、后值倾覆: 27、临崩寄臣以大事 28、夙夜忧叹: 29、不毛: 31、攘除: 32、斟酌损益 35、咨诹善道: 36、雅言: 37、先帝遗诏: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 的不利客观条件 和 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 ,理由是 。提出这些 建议是为了实现 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 的观点,表达自己 的真挚感情和 的决心。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 谈谈你的体会?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16
16 10、作奸犯科: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刑, 12、理: 13、内外异法: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5、简拔: 16、遗: 17、悉以恣之: 咨, 18、必能裨补阙漏: 19、性行淑均: 淑, 均, 20、优劣得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2、卑鄙: 23、猥: 24、驱驰: 25、后值倾覆: 26、尔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 28、夙夜忧叹: 29、不毛: 30、驽钝: 31、攘除: 32、斟酌损益: 损, 益, 33、慢: 34、彰其咎: 彰, 35、咨诹善道: 诹, 36、雅言: 37、先帝遗诏: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 诸 葛 亮 从 形 势 出 发 , 向 后 主 刘 禅 提 出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 建 议 是 为 了 实 现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 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 ............. 谈谈你的体会?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出
则 者,国恒亡 然后知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饿其体肤 7、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忍性 0、曾益 16、而后喻 20、敌国: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附加练习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 才的主观条件是 ;从而论证了 然后用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十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论点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对比论证句)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17 则 者,国恒亡。 然后知 , 也。 课文下面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畎亩, 3、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4、任: 5、饿其体肤: 6、空乏: 7、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8、动心忍性: 10、曾益: 曾, 11、恒过: 12、衡于虑: 衡, 13、作: 14、征于色: 15、发于声: 16、而后喻: 17、出: 18、入: 19、法家拂士: 拂, 20、敌国: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 子墨子九距.之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孟 子 认为 造就 人才 的客 观条 件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 才 的 主 观 条 件 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从 而 论 证 了 ________________ ;然后用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 3.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十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心论点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对比论证句)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69 何不用也: 7、勿丧: 10、呼尔而与之 16、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8、乡为身死而不受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 用何在?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划在原文上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十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8 2、苟得: 3、患: 4、辟: 5、如使: 6、何不用也: 7、勿丧: 8、箪: 9、 豆: 10、呼尔而与之: 尔, 11、蹴: 12、不屑: 13、万钟: 钟, 14、辩: 15、何加: 16、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与, 1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19、已: 20、本心: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 用何在?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划在原文上。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十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 勺之战”。 肉食者: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8、对: 10、牺牲玉帛 15、福 16、狱: 17、虽: 0、忠之属也 21、可以一战 22、战则请从 37、伏: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 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一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 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 ;“彼疲我盈”是指 之时,因为 辙乱旗糜”是曹刿 发现的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 3.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 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19 1、《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 勺之战”。 2、肉食者: 3、间: 4、鄙: 5、何以战: 以,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 弗, 专, 7、必以分人: 8、对: 9、徧: 10、牺牲玉帛: 牺牲, 帛, 11、加: 12、加: 13、信: 14、小信未孚: 孚: 15、福: 16、狱: 17、虽: 18、察: 19、情: 20、忠之属也: 忠, 21、可以一战: 22、战则请从: 23、公与之乘: 24、鼓: 25、败绩: 26、驰: 27、辙: 28、登轼: 轼, 29、逐: 30、既克: 既, 31、故: 32、夫战,勇气也: 夫, 33、一鼓作气: 作, 34、再: 35、盈: 36、测: 37、伏: 38、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 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 略防御 的原 则。 ”其 中 “取信 于民 ” 是指鲁 庄公 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 彼疲我盈 ” 是 指 ____________________ 之 时 ,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的。 2. 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 3.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