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 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 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 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 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 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 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 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 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 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 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 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 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一一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 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一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 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 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一一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 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 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 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 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五讲理清思路合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 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 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岀,结构紧凑。详略不当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 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 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 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 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 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 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 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 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 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 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 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 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你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 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你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 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 人注意的墙角;你可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 毫的错误;当然你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 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 4、你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 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 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 ),“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五讲 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考试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 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 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
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 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 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 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 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 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 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 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 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 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 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 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 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 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 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 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 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 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 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 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 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 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 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 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 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 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 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 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 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 味无穷,发人深思。 [5-1]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 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 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 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 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 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 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 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 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 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 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 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 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 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 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 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 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 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 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 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 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 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 “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 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 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 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 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 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 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 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 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