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到引议结合, 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荆棘 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多具有象征意义。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硏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 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不停息; 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 第三讲整体构思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 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 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 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 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 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 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 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 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 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 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 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 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 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 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 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 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到引议结合, 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荆棘 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多具有象征意义。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 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不停息; 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 第三讲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 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 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 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 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 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 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 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 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 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 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 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 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 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 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 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 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 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 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 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 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 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 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 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 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 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 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 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 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 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 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 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 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 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 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 深入调査,反复硏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 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 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 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 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 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 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 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 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 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 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 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 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 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 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 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 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 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 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 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 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 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 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 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 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 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 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 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 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 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 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 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 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 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 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 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 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 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 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 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 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 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 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 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 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 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 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 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 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 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
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 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 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 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 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 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一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 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靠的是坚忍 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 6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 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 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 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 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靠” 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罗 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 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 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 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 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文题中要求“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 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 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 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 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 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 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 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文章600 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于利
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 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 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 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 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 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 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 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 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 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 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 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靠” 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罗 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 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 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 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 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文题中要求“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 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 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 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 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 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 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 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文章 600 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于利
“‘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 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这 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文 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餐 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餐’当正 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不良”“别吃 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远离了文化”“品 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真谛”“缩写,缩掉了 精华”“想吃啥就吃啥”“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一一信息时 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实 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动、深刻、新 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一说‘戏说’”(比“还历史的真实”更具体、明 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要‘阳春白 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 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 次第四讲围绕中心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 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 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2001年中考作 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 迷**功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功,患心 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 强烈声讨迷*功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 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 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 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0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 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 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
“‘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 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这 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文 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餐’ 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餐’当正 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不良”“别吃 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远离了文化”“品 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真谛”“缩写,缩掉了 精华”“想吃啥就吃啥”“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息时 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实 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动、深刻、新 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说‘戏说’”(比“还历史的真实”更具体、明 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要‘阳春白 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 ‘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 次第四讲 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 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 的问题。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 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 2001 年中考作 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 2001 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 迷**功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功 ,患心 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 强烈声讨迷**功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 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 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 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 5 月初的《兰州 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 O 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 2000 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 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 歌吗?”这样的新风这样的“美”,就出现在中考前一个多月,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
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 考。200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 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 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 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 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 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 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 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 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 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 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 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 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 产物—一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 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 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 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 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 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一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 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 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 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 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 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 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 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 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 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 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时代脉搏,是那些“人有我有大家有”的被用滥了的材料所无法相比的。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 考。2001 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 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 ,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 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 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 还没有发现吗》(命题要求是以“发现”为话题作文), 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 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 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 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 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 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 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 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 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 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 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 2001 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有位 考生以香港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和美国微软之父比尔•盖茨为例,论证“把握机会必须具 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这一论点,材料鲜活典型。阅读时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四川 省 2001 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 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 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 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 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 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 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 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 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 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 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 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