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建筑场地 原有住宅(H=10m 原有住宅(H=10m) 日照间距22 日照间距22 用地红线 照向间距22m 原有树木保留 又可筑区域但照同距21m 日照间距 原有住宅(H=10m) 日照间距22m 原有住宅(H=10m 场地平面 图2.2日照间距与建筑控制线 2.2场地平整 平坦的场地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和建筑物的施工建设,而通常建设场地往往是高低 起伏的,这就需要进行场地的改造和平整,通常当地表坡度超过25%时,易于产生水土 流失,且难于施工;当地表坡度超过10%时,户外活动受到限制,施工产生困难:而当地 表坡度在5%~10%之间时,能够进行一般的户外活动,施工不会有较大困难;理想的地表 坡度应小于5%,它适合于大多数的户外活动,施工也相对容易些。常见的适用场地坡度见 表2-2。 表2-2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场地名称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第 2 章 建筑场地 ·25· ·25· 图 2.2 日照间距与建筑控制线 2.2 场 地 平 整 平坦的场地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和建筑物的施工建设,而通常建设场地往往是高低 起伏的,这就需要进行场地的改造和平整,通常当地表坡度超过 25%时,易于产生水土 流失,且难于施工;当地表坡度超过 10%时,户外活动受到限制,施工产生困难;而当地 表坡度在 5%~10%之间时,能够进行一般的户外活动,施工不会有较大困难;理想的地表 坡度应小于 5%,它适合于大多数的户外活动,施工也相对容易些。常见的适用场地坡度见 表 2-2。 表 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房屋建筑学 续表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 0.3~2.5 (2)运动场 0.2~0 (3)杂用场地 0.3~2.9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场地平整改造的目标应在利用自然地形和该地区局部气候条件的同时,尽量使已有地 形和地貌的变动最小。通常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该尽量减小场地以及周围地界的自然排水方式。如果改变地形, 要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相等,如图23所示。 开挖< 图23挖填土石方示意图 (3)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房屋 (4)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建筑物可依坡建设或局部埋入地下, 可以降低极值温度,减小风化作用,减小寒冷季节的热量流失,如图24所示 24坡地建筑示意图
·26· 房屋建筑学 ·26· 续表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室外场地: (1) 儿童游戏场 (2) 运动场 (3) 杂用场地 0.3~2.5 0.2~0.5 0.3~2.9 绿地 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场地平整改造的目标应在利用自然地形和该地区局部气候条件的同时,尽量使已有地 形和地貌的变动最小。通常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场地开发和建设应该尽量减小场地以及周围地界的自然排水方式。如果改变地形, 要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 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相等,如图 2.3 所示。 开挖 回填 图 2.3 挖填土石方示意图 (3) 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房屋。 (4) 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 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 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建筑物可依坡建设或局部埋入地下, 可以降低极值温度,减小风化作用,减小寒冷季节的热量流失,如图 2.4 所示。 图 2.4 坡地建筑示意图
第2章建筑场地 2.3场地交通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邻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相连接。其连接部分的最小长度及通 路的最小宽度,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条例。基地与道路相邻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 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对于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对于人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 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 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 (包括以通路连接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 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 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 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 基地内的通路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 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2mx12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5mx15m。基 地内车行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道。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 车道不应小于7m。消防车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3.5m。人行通路的宽度不应小于1.5m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e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 或护坡。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 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 应大于8%,大于8%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 坡宜为15%~2.5% 24边坡保护 对于路面边坡或坡地环境,为防地面水的径流对边坡的侵蚀作用,需要对边坡采取加 固措施(如图2.5所示),加固措施有碎石护坡(如图2.6所示),挡土墙护坡(如图2.7、图2.8 所示),以及种植植物护坡(如图29所示)等
第 2 章 建筑场地 ·27· ·27· 2.3 场 地 交 通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邻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相连接。其连接部分的最小长度及通 路的最小宽度,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条例。基地与道路相邻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 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对于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 70m。 (2) 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 5m。 (3) 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10m。 (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 20m。 (5) 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对于人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 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 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 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 (包括以通路连接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 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 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 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 基地内的通路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 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 160m。长度超过 35m 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 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 12m×12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应小于 15m×15m。基 地内车行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道。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 4m,双 车道不应小于 7m。消防车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 3.5m。人行通路的宽度不应小于 1.5m。 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3m。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 0.3%;地面坡度大于 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 或护坡。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3%,亦不应大于 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 11%, 但其长度不应超过 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 1.5%~2.5%。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 应大于 8%,大于 8%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 15%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 坡宜为 1.5%~2.5%。 2.4 边 坡 保 护 对于路面边坡或坡地环境,为防地面水的径流对边坡的侵蚀作用,需要对边坡采取加 固措施(如图 2.5 所示),加固措施有碎石护坡(如图 2.6 所示),挡土墙护坡(如图 2.7、图 2.8 所示),以及种植植物护坡(如图 2.9 所示)等
28 房屋建筑学 地表水的径流容易对边坡产生侵蚀作用,因此 边坡需要一些加固措施。转移边坡顶部的径流量、 修建一系列阶形台地减速小地表水径流的速率等措 施可以降低边坡的加固需求。 图2.5坡地示意图 碎石护坡与石笼护坡是提高路堤抗侵蚀能 力的主要机械方法。 在路堤边坡上铺设一层碎石块以防止路堤受 碎石层的厚度应大于石料中最大石块的尺寸 参淡婴为满足排水要求而被的过滤维或 2.6碎石护坡 保护陡峭的路堤以防止其滑坡的方法可以采用 笼式填石框架或隔仓式挡土墙。 笼式填石框架是由方钢管、混凝土构件或木构件组 成、按适当角度设置的笼式框架,其内填充混土或 ·隔仓式挡土墙是重力挡土墙的一种,其由堆叠符合 模数要求的连锁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空隙采用 碎石或砾石填充。 2.7阶梯挡土墙护坡
·28· 房屋建筑学 ·28· 地表水的径流容易对边坡产生侵蚀作用,因此 边坡需要一些加固措施。转移边坡顶部的径流量、 修建一系列阶形台地减速小地表水径流的速率等措 施可以降低边坡的加固需求。 图 2.5 坡地示意图 在路堤边坡上铺设一层碎石块以防止路堤受 到侵蚀。 碎石层的厚度应大于石料中最大石块的尺寸。 为满足排水要求而设的过滤纤维或级配砂石层。 碎石护坡与石笼护坡是提高路堤抗侵蚀能 力的主要机械方法。 图 2.6 碎石护坡 保护陡峭的路堤以防止其滑坡的方法可以采用 笼式填石框架或隔仓式挡土墙。 笼式填石框架是由方钢管、混凝土构件或木构件组 成、按适当角度设置的笼式框架,其内填充混土或 石料。 隔仓式挡土墙是重力挡土墙的一种,其由堆叠符合 模数要求的连锁型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空隙采用 碎石或砾石填充。 图 2.7 阶梯挡土墙护坡
第2章建筑场地 。石笼是内部填充石块的镀锌(或聚氯乙烯)钢丝篮,它们堆 叠在一起可以形成支座、挡土结构或乱石堆,来增强路堤 的稳定性 ·为满足排水要求而设的过滤纤维或级配砂砾石层 图28挡土墙护坡 利用土的胶凝材料加固属于自然加固方法。 土胶凝材料是一种植物材料,通过提供植被和形 成胶结土的密集根系网来抑制或阻止路堤侵蚀 图29植物护坡 2.5思考题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3.基地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4.基地坡度有哪些规定? 5.边坡加固措施有哪些?
第 2 章 建筑场地 ·29· ·29· 石笼是内部填充石块的镀锌(或聚氯乙烯)钢丝篮,它们堆 叠在一起可以形成支座、挡土结构或乱石堆,来增强路堤 的稳定性。 为满足排水要求而设的过滤纤维或级配砂砾石层。 图 2.8 挡土墙护坡 利用土的胶凝材料加固属于自然加固方法。 土胶凝材料是一种植物材料,通过提供植被和形 成胶结土的密集根系网来抑制或阻止路堤侵蚀。 图 2.9 植物护坡 2.5 思 考 题 1. 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2. 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3. 基地内的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4. 基地坡度有哪些规定? 5. 边坡加固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