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1 • 1970’s末期以后,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 – 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如我校参与的: • 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 主研:棉花亩产皮棉百公斤栽培技术体系 –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1 • 1970’s末期以后,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 发展。主要表现在: – 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如我校参与的: • 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 •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 主研:棉花亩产皮棉百公斤栽培技术体系 –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2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已建 立了几种作物的化控栽培工程技术体系; – 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建立,与其配套的器官促控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在中低产地区研究推广了作物抗逆综合技术体 系; –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 径与技术体系; – 免耕与地膜覆盖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大面积应用。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2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已建 立了几种作物的化控栽培工程技术体系; – 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建立,与其配套的器官促控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在中低产地区研究推广了作物抗逆综合技术体 系; –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 径与技术体系; – 免耕与地膜覆盖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大面积应用。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3 • 1990’s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无害化生 产相结合为目的的及综合利用周年自然资源的 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 河北省代表性成果: • 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 河北省小麦、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及高光效技术体系 , 2004 • 专用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技术,2004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3 • 1990’s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无害化生 产相结合为目的的及综合利用周年自然资源的 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 河北省代表性成果: • 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 河北省小麦、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及高光效技术体系 , 2004 • 专用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技术,2004 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4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实际上,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 已走上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 • 现在普遍认为,对待作物栽培技术,应该吸取各 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 步的提高,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害化 生产的方向发展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4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 实际上,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 已走上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产的道路。 • 现在普遍认为,对待作物栽培技术,应该吸取各 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 步的提高,向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害化 生产的方向发展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5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断为作物生产提 供高产优质品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作 物栽培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产生出明显的杂交优 势。例如: –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作物栽培与塑料工业杂交,为 作物栽培带来了大棚生产、地膜育秧和地膜覆盖栽培, 不但可以使作物播种期提早,而且使南方作物北移, 充分利用早春和暮秋季节,进一步提高了复种指数, 地膜覆盖还有避免和减少土壤冲刷、表土结构破坏和 养分流失,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2024年11月1日 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15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断为作物生产提 供高产优质品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作 物栽培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产生出明显的杂交优 势。例如: –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作物栽培与塑料工业杂交,为 作物栽培带来了大棚生产、地膜育秧和地膜覆盖栽培, 不但可以使作物播种期提早,而且使南方作物北移, 充分利用早春和暮秋季节,进一步提高了复种指数, 地膜覆盖还有避免和减少土壤冲刷、表土结构破坏和 养分流失,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