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华实验学校七下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 (30分) 一、根据下面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汉字(4分) 发1i() )咒kai()油kan()察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轻装淡抹人迹罕至摄手摄脚 人声鼎沸 遴选决择轩然大波熔为一体 晶莹剔透 错别字 订正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 我咬 紧了牙, 多,氵2山光悦鸟性, ,乾坤日夜浮 二4、油蛉在这里低唱, 5、横眉冷对千夫指 :四、下面是一同学写的作文片段,请仔细阅读,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 甜氵地方、有语病的地方和错别字的地方进行修改。(在原句上修改,每句只修 改一处)(6分) 氵刚步入花季的我心中就充满了成人感,花季中,我尝试了大人们早出晚 归的忙逯。瞧,天还没亮,我就被小闹钟叫醒了,我不情愿的从舒适温暖的 :被窝里叫了起来,眼看就要迟到了,我两手一掷书包便飞到了车篮里,随即 :我便迅速立即消失在妈妈的视线中。 五、依照给定的语境和句式仿写(4分) 母亲的一切言行都赋予了孩子事实上的与灵性,在无形中定格了孩子一 氵定的品质与价值。母亲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的良药:母亲的拥抱和 鼓励是 六、假设运动健将刘翔来你校,学校请你以小机者的身份采访他,请就你感 兴趣的方面,设计你将提的三个问题,请注意条理性。(6分)
1 泽华实验学校七下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 (30 分) 一、根据下面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汉字(4 分) 发 liǔ( ) zǔ( )咒 kāi( )油 kān( )察 二、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 分) 轻装淡抹 人迹罕至 摄手摄脚 人声鼎沸 遴选决择 轩然大波 熔为一体 晶莹剔透 错别字 订正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 分) 1、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 ,我咬 紧了牙, 。 2、山光悦鸟性, 。 3、 ,乾坤日夜浮。 4、油蛉在这里低唱, 。 5、横眉冷对千夫指, 。 四、下面是一同学写的作文片段,请仔细阅读,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 地方、有语病的地方和错别字的地方进行修改。(在原句上修改,每句只修 改一处)(6 分) 刚步入花季的我心中就充满了成人感,花季中,我尝试了大人们早出晚 归的忙逯。瞧,天还没亮,我就被小闹钟叫醒了,我不情愿的从舒适温暖的 被窝里叫了起来,眼看就要迟到了,我两手一掷书包便飞到了车篮里,随即 我便迅速立即消失在妈妈的视线中。 五、依照给定的语境和句式仿写(4 分) 母亲的一切言行都赋予了孩子事实上的与灵性,在无形中定格了孩子一 定的品质与价值。母亲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的良药;母亲的拥抱和 鼓励是 ; 。 六、假设运动健将刘翔来你校,学校请你以小机者的身份采访他,请就你感 兴趣的方面,设计你将提的三个问题,请注意条理性。(6 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 装……………………………………… 订…………………………………… 线…………………………………………… 座位号 号
、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片断,完成下题(14分)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到英国学习金 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 读建筑学,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1948年,纽约市 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 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一一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 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 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 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 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建筑物改建计划。其间,贝 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 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 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称道, 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 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 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授予他“人民建筑 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 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2、文中说“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一纳普建筑研究部主任”,请你说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可能是什么?(4分) 3、贝聿铭获得“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联系文中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说说“人民建筑师”应具备什么条件?(4分)
2 1. 2. 3.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阅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片断,完成下题(14 分) 贝聿铭 1935 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到英国学习金 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 读建筑学,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1948 年,纽约市 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 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 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 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 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 12 年之久。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 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建筑物改建计划。其间,贝 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 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 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 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称道, 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 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 3 层社会公寓, 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 1963 年授予他“人民建筑 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 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 分) 2、文中说“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研究部主任”,请你说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可能是什么?(4 分) 3、贝聿铭获得“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联系文中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说说“人民建筑师”应具备什么条件?(4 分)
4、贝聿铭的父亲希望贝聿铭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 的爱好攻读建筑学,后来贝聿铭成为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请你对此作点评价。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 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 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 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 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 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 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 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 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文中画出表达感情关键 的一句。(4分) 2、“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4分) 3、.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填写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 句,力求与上文衔接自然。(3分)
3 4、贝聿铭的父亲希望贝聿铭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 的爱好攻读建筑学,后来贝聿铭成为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请你对此作点评价。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5 分)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 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 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 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 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 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 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 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 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文中画出表达感情关键 的一句。(4 分) 2、“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4 分) 3、.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填写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 句,力求与上文衔接自然。(3 分)
4、第三自然段中能表现先生特点的是哪几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分 (三)阅读《赵普》一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 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 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 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手不释卷( 卒用其人 碎裂奏牍掷地()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4、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么?为什么? (5分) (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题(共16分) 野蔷薇苔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 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 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
4 4、第三自然段中能表现先生特点的是哪几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 分) (三)阅读《赵普》一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15 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 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 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 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 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 分)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手不释.卷 ( ) 卒.用其人 ( ) 碎裂..奏牍掷地( )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2)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3、用文中原句回答:(4 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4、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他么?为什么? (5 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题(共 16 分) 野蔷薇苔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 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 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
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 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 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 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 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 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 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 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 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 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 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 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 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 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 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 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 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 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
5 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 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 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 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 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 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 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 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 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 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 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 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 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 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 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 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 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 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