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根据工程分析、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 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拟预 测水质因子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对河流,可以 按下式将水质因子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18E Ch)Or 式中:SE一水质因子的排序指标; Cp一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n一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一废水排放量,m3/s Qn一河流流量,m3/s
2.2 预测水质因子的筛选方法 根据工程分析、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 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拟预 测水质因子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对河流,可以 按下式将水质因子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因子。 式中:ISE-水质因子的排序指标; c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 /s; Qh-河流流量,m3 /s。 s h h p p c c Q c Q ISE ( − ) =
23水环境预测条件的确定 2.3.1筛选确定水质预测因子 232识别不同排污状况,确定相应源强值,根据项 目特性,从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污三种状 况选取。 23.3识别各种环境水文条件,确定预测所需水文特 征值(也称环境水力学参数): 23.3.1丰、平、桔三个水期,一般为枯水期,面源 影响严重的有时需考虑丰水期; 23.32有水利水电设施时要考虑其调度运行对流 等水文特征值的影响 23.3.3北方河流要考虑封冻期
2.3 水环境预测条件的确定 2.3.1 筛选确定水质预测因子 2.3.2 识别不同排污状况,确定相应源强值,根据项 目特性,从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污三种状 况选取。 2.3.3 识别各种环境水文条件,确定预测所需水文特 征值(也称环境水力学参数): 2.3.3.1 丰、平、枯三个水期,一般为枯水期,面源 影响严重的有时需考虑丰水期; 2.3.3.2 有水利水电设施时要考虑其调度运行对流量 等水文特征值的影响; 2.3.3.3 北方河流要考虑封冻期
23.34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值:河宽、水深、流速 流量、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2.34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23.4.1水质模型参数的率定; 2.342环境水力学条件的确定(如稳态、非稳态等); 2.3.43排污状态的确定(如稳定与非稳定、连续与瞬 时、点源与面源)。 2.3.5预测时期的确定 2351建设期(也称施工期) 2.352营运期 23.5.3服务期满后
2.3.3.4 河流主要的水文特征值:河宽、水深、流速、 流量、坡度和弯曲系数等。 2.3.4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2.3.4.1 水质模型参数的率定; 2.3.4.2 环境水力学条件的确定(如稳态、非稳态等); 2.3.4.3 排污状态的确定(如稳定与非稳定、连续与瞬 时、点源与面源)。 2.3.5 预测时期的确定 2.3.5.1 建设期(也称施工期); 2.3.5.2 营运期; 2.3.5.3 服务期满后
2.36预测时段(水期)的确定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特征筛选确 定,一般情况下: 236.1级评价:丰、平、枯(或平、枯水期); 2362二级评价:平、枯(或桔水期) 2363三级评价:桔水期 2.3.7预测点位(及重点位置)的确定 2.3.7.1排污口下游的取用水敏感点(保护目标); 23.7.2水文及水质突变处(如支流入汇、其它排污 口等水域处等); 237.3水文监测断面及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 2.37.4较大水工建设物所在水域等
2.3.6 预测时段(水期)的确定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和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特征筛选确 定,一般情况下: 2.3.6.1 一级评价:丰、平、枯(或平、枯水期); 2.3.6.2 二级评价:平、枯(或枯水期); 2.3.6.3 三级评价:枯水期。 2.3.7 预测点位(及重点位置)的确定 2.3.7.1 排污口下游的取用水敏感点(保护目标); 2.3.7.2 水文及水质突变处(如支流入汇、其它排污 口等水域处等); 2.3.7.3 水文监测断面及水质例行监测断面处; 2.3.7.4 较大水工建设物所在水域等
2.4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41常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归纳为:数学模式法、物理 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也称类比调査法) 242重点是数学模式法 河流及污染物特征 适用的水质模式 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横向混合过程段 (1)平直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直角坐标系) (2)弯曲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模式(累积流量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作用近似为-kc,为沉降速率) 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一级动力学方程 横向混合过程段 (1)平直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直角坐标系) (2)弯曲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可流一维稳态模式,考虑沉降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近似为 (k1+k3)ck1为降解速率、k3为沉速率 溶解氧 河流一维DO一-BOD耦合模式(如S一P模式) 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 中、小河流 河流一维准稳态模式(流量定常一污染负荷变化) 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
2.4 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2.4.1 常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归纳为:数学模式法、物理 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也称类比调查法); 2.4.2 重点是数学模式法 河流及污染物特征 适用的水质模式 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横向混合过程段 (1)平直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直角坐标系) (2)弯曲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沉降作用近似为 非持久性污染物(连续排放) 完全混合过程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一级动力学方程 横向混合过程段 (1)平直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直角坐标系) (2)弯曲河段 河流二维稳态累积流量衰减模式(累积流量坐标) 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段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考虑沉降作用的反应方程式近似为 溶解氧 河流一维DO-BOD耦合模式(如S-P模式) 瞬时源(或有限时段源) 中、小河流 河流一维准稳态模式(流量定常-污染负荷变化) 大型河流 河流二维准稳态模式 k c(k 为沉降速率) dt dc = − 3 3 k c dt dc = − 1 k k c(k k 为沉降速率) dt dc 1 3 1 3 = −( + ) 为降解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