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当前国际企业界,如美因、日本等国 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咨询机构,依靠这些机构对国内外的市场动态作 出尽可能料学的分析。 2.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公司盈利的关键在于了解顾客需求并以富有竞争 力的营销文化影响他们,其中包括高水平的广告制作、广告宣传、信息传递、 C1战略等。美国《幸福》杂志评出的1998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榜首的通用公 司(GE)的营销战略家伦纳德·A·摩根指出:“我们不仅要产品的质量,而且也 要关心广告、服务、产品说明、配送、售后支持等活动的质量”。 3.不失时机地建立一种新营销战略,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以使顾客满意 为目标,企业要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不断跟踪了解顾客的期望 和顾客满意度。宝洁公司、松下公司、夏普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追踪系统,设立 “顾客热线”的免费电话,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顾客咨询、建议和投诉,这些措 施提供了及时改进服务的途径。杉杉也借鉴了这些方法,使公司营销上了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刘光明来源:《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青啤:品牌巨树发新枝 背景材料 一、品牌之塑 青岛啤酒诞生于1903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企业之一。青岛啤酒享誉海内 外,1954至1992年累计为国家创汇3.3亿美元。企业销售收入、规模、效益、 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均居同行业之首。可以说,青啤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啤酒工业 发展史的缩影。但创立于20世纪之初的青啤,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199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评酒大赛上获金质奖:同年9月, 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青岛啤酒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确立了在中国啤酒品 牌中的领先地位,多年保持了中国最大啤酒生产企业的称号,同时还成为国际知名 的中国啤酒品牌。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外啤酒品牌的大举进入以及国内一些啤 酒企业迅速发展,再加上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决策上的失误,青啤曾面 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于1995失去了多年以来全国啤酒行业产销量第一的 位置,而且利润连年下滑。面对严峻形势,1996年上任的新一届董事会在认真 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和内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自1997年开始酝酿并 实施以品牌为核心的扩张战略,使青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品牌之舞 1.股份制改造。1993年是青岛啤酒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啤酒行业 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国啤酒产量从1978年的40.4万吨达到1992年的1005万 吨,共有啤酒厂800余家,外资啤酒亦加快了抢滩中国的步伐。青岛啤酒开始了 股份制改造。当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青啤在经营机制转换和产权制 6
6 吸收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当前国际企业界,如美国、日本等国 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咨询机构,依靠这些机构对国内外的市场动态作 出尽可能科学的分析。 2.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公司盈利的关键在于了解顾客需求并以富有竞争 力的营销文化影响他们,其中包括高水平的广告制作、广告宣传、信息传递、 CI 战略等。美国《幸福》杂志评出的 1998 年世界最大 500 家企业榜首的通用公 司(GE)的营销战略家伦纳德·A·摩根指出:“我们不仅要产品的质量,而且也 要关心广告、服务、产品说明、配送、售后支持等活动的质量”。 3.不失时机地建立一种新营销战略,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以使顾客满意 为目标,企业要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不断跟踪了解顾客的期望 和顾客满意度。宝洁公司、松下公司、夏普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追踪系统,设立 “顾客热线”的免费电话,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顾客咨询、建议和投诉,这些措 施提供了及时改进服务的途径。杉杉也借鉴了这些方法,使公司营销上了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 刘光明 来源:《经济管理》2003 年第 3 期 青啤:品牌巨树发新枝 背景材料 一、品牌之塑 青岛啤酒诞生于 1903 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企业之一。青岛啤酒享誉海内 外,1954 至 1992 年累计为国家创汇 3.3 亿美元。企业销售收入、规模、效益、 产品质量、出口创汇均居同行业之首。可以说,青啤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啤酒工业 发展史的缩影。但创立于 20 世纪之初的青啤,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才进入快速 发展阶段。1991 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评酒大赛上获金质奖;同年 9 月, 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青岛啤酒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确立了在中国啤酒品 牌中的领先地位,多年保持了中国最大啤酒生产企业的称号,同时还成为国际知名 的中国啤酒品牌。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国外啤酒品牌的大举进入以及国内一些啤 酒企业迅速发展,再加上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决策上的失误,青啤曾面 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于 1995 失去了多年以来全国啤酒行业产销量第一的 位置,而且利润连年下滑。面对严峻形势,1996 年上任的新一届董事会在认真 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和内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自 1997 年开始酝酿并 实施以品牌为核心的扩张战略,使青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品牌之舞 1.股份制改造。1993 年是青岛啤酒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中国啤酒行业 发生了根本变化:全国啤酒产量从 1978 年的 40.4 万吨达到 1992 年的 1005 万 吨,共有啤酒厂 800 余家,外资啤酒亦加快了抢滩中国的步伐。青岛啤酒开始了 股份制改造。当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青啤在经营机制转换和产权制
度改革上迈出了第一步。股份公司建立后,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试行 了产、供、销的“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商标管理、统一成本核算、 统一质量控制、统一经营销售、统一投资决策),理顺企业内部关系。 1994年5月,青啤组成了第一个经销代理公司一一青岛啤酒上海总经销代 理公司。1995年底,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整体通过了由国际权威的挪威船级社 (DNV)组织的1S09002认证,使公司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水平接轨。1996年1月, 青岛啤酒销售公司成立一它后来成了青岛啤酒进入市场的标志。 2.扬帆起航。在众多洋啤酒品牌抢滩、国内其他啤酒厂家蜂拥而上的形势 下,青岛啤酒首次跨出青岛寻求发展。1994年12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 8000万元全资收购了江苏的扬州啤酒厂,之后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技改。产能 虽然翻了番,但市场并没有打开(三年下来累计亏损了5000多万元)。究其原因, 是因为青啤接手扬州啤酒厂之后,就马上在该厂生产“青岛”啤酒。“没有了崂 山泉水,怎么能生产出青岛啤酒?”消费者的凝虑使青啤的品牌扩张战略出师不 利。 1995年12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以8250万元买下负债总额3个亿 的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当时的生产能力为6万吨)55%的股份,通过重新注册 成立了“青岛啤酒(西安)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这一次青啤吸取教训,没有直接让 西安公司生产的产品采用“青岛啤酒”品牌,第二年西安公司仍亏损2400万元, 摊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身上的部分是1320万元。 两年间,青啤共投入了可以兴建10万吨啤酒厂的2个多亿的资金,而实际扩大 的销售只有4万吨(两个厂各销2万吨),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进去了6000多 万元。至于潜亏多少,还是个未知数。青岛啤酒作为“最后一个进入市场经济的 企业”,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风暴雨1几次的失利,使青岛啤酒的年利润从1993年的 2.6亿元下滑到1996年的8500万元,市场份额也不断减少。 3.横刀立马。青啤公司效益大滑坡导致管理层变更。新班子到任后,确立 1996年为公司的调整年,1997年为基础年,1998年为发展年。 1996年9月,青啤调整了市场营销策略,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年产140万吨 并进入“百亿”集团。过去,青啤公司只注意打星级宾馆和高档市场,将中低档 市场拱手让了出去。例如:青岛市场就被崂山啤酒厂占去了70%,青啤在山东 其他地区市场的占有率也仅为5%。针对这种情况,青啤公司决定一改原来只生产 高中档啤酒的策略,转而同时生产高、中、低档产品。青啤品牌也一改只有高档 产品的局面,向下延伸到了低档产品,并改全面出击为首先立足青岛、夺取山东 然后提高全固的市场占有率。 1997年,青啤公司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多层次、多体制和多元化经营的 方针,青岛啤酒的高速度、低成本扩张也拉开了帷幕。青啤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 >
7 度改革上迈出了第一步。股份公司建立后,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试行 了产、供、销的“六统一”(即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商标管理、统一成本核算、 统一质量控制、统一经营销售、统一投资决策),理顺企业内部关系。 1994 年 5 月,青啤组成了第一个经销代理公司——青岛啤酒上海总经销代 理公司。1995 年底,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整体通过了由国际权威的挪威船级社 (DNV)组织的 IS09002 认证,使公司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水平接轨。1996 年 1 月, 青岛啤酒销售公司成立一它后来成了青岛啤酒进入市场的标志。 2.扬帆起航。在众多洋啤酒品牌抢滩、国内其他啤酒厂家蜂拥而上的形势 下,青岛啤酒首次跨出青岛寻求发展。1994 年 12 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 8000 万元全资收购了江苏的扬州啤酒厂,之后投入 4000 多万元进行技改。产能 虽然翻了番,但市场并没有打开(三年下来累计亏损了 5000 多万元)。究其原因, 是因为青啤接手扬州啤酒厂之后,就马上在该厂生产“青岛”啤酒。“没有了崂 山泉水,怎么能生产出青岛啤酒?”消费者的疑虑使青啤的品牌扩张战略出师不 利。 1995 年 12 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以 8250 万元买下负债总额 3 个亿 的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当时的生产能力为 6 万吨)55%的股份,通过重新注册 成立了“青岛啤酒(西安)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这一次青啤吸取教训,没有直接让 西安公司生产的产品采用“青岛啤酒”品牌,第二年西安公司仍亏损 2400 万元, 摊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身上的部分是 1320 万元。 两年间,青啤共投入了可以兴建10万吨啤酒厂的 2个多亿的资金,而实际扩大 的销售只有 4 万吨(两个厂各销 2 万吨),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亏进去了 6000 多 万元。至于潜亏多少,还是个未知数。青岛啤酒作为“最后一个进入市场经济的 企业”,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风暴雨!几次的失利,使青岛啤酒的年利润从 1993 年的 2.6 亿元下滑到 1996 年的 8500 万元,市场份额也不断减少。 3.横刀立马。青啤公司效益大滑坡导致管理层变更。新班子到任后,确立 1996 年为公司的调整年,1997 年为基础年,1998 年为发展年。 1996 年 9 月,青啤调整了市场营销策略,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年产 140 万吨 并进入“百亿”集团。过去,青啤公司只注意打星级宾馆和高档市场,将中低档 市场拱手让了出去。例如:青岛市场就被崂山啤酒厂占去了 70%,青啤在山东 其他地区市场的占有率也仅为 5%。针对这种情况,青啤公司决定一改原来只生产 高中档啤酒的策略,转而同时生产高、中、低档产品。青啤品牌也一改只有高档 产品的局面,向下延伸到了低档产品,并改全面出击为首先立足青岛、夺取山东, 然后提高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1997 年,青啤公司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多层次、多体制和多元化经营的 方针,青岛啤酒的高速度、低成本扩张也拉开了帷幕。青啤集团公司根据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