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参与的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梁学成,钱亚希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从当地居民参与视角, 结合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地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开发的态度及意愿进行实证 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参与程度和相关利益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沟 通渠道、参与机制和宣教活动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当地居民;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书院门 收稿时间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16X40) 作者简介:梁学成(1969-),男,河北故城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Email:greatcloudvl@a126.com; 浅亚希(1992-),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于居民参与的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研究 梁学成,钱亚希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要: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从当地居民参与视角, 结合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地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开发的态度及意愿进行实证 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参与程度和相关利益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沟 通渠道、参与机制和宣教活动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当地居民;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书院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时间: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16X40) 作者简介:梁学成(1969-),男,河北故城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管理。 Email:greatcloudy@126.com; 钱亚希(1992-),女,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 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引言 历史街区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 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正逐 渐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亮点。目前,国内不少城市还将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提升 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历史文化+城市旅游+现代商 贸业”正成为许多城市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新天 地、济南的芙蓉街和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同时,这些历史街区正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国内外游 客前往参观游览的重要景点。 然而,在我国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改造中还存在着不少过度商业化和“去居民化”等 现象,如缺乏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忽视当地居民利益,导致这些历史街区的原 真性文化与氛围丧失等。实际上,历史街区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古建筑、古街巷等物质载体外, 还包括当地的风土民情,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的真实历史文脉。早在1997年,由世界旅游组织 (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 Earth Council)联合颁布的《关于旅 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居民应当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 民参与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社区发展”的理念在联合国的推动下逐渐得 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区居民作为维系街区发展的生存主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也 是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 通过了《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宣言》,其中对历史街区的人文环 境就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了对居民生活环境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保护。因此,当地居 民参与已成为城市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遗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西安作为十三朝历史古都,拥有 多条重要的历史街区,如德福巷、湘子庙街、书院门和骡马市等,具有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 先天优势。然而,一些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相对滞后,尤其对居民参与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探讨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与实际部门都在关注和推动历史街区的发展与演变。国外关于 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及发展实践较早。早在1933年8月,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制定的《雅 典宪章》中,就明确提到“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此后,世界各国学者主要从保护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街区。“二战”后,随着现代旅游业及城 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旅游价值和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Alison Caftan和 Jane lutz(1999)通过对英国伯明翰城市中工业街区遗址分析,以及探讨历史街区 的旅游开发问题,提出了遗址重新利用以及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Taketo naoi (2004)通过研究游客对历史街区(包括原生态和人工控制)的感受和评价,指出了原生态 的感觉是历史街区的总体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因素5; Taketo naoi等(2007)以历史街区作 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评估理论进行了框架和方法研究6; Taketo naoi, Takanobu Yamada 等(2011)将目的地标语评价法运用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评价中,分析街区中各元素与游客 的感知和愿望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游客希望参与街区评估的意愿7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则相对较晚,主要是2000年以来,并且集中在 历史街区的开发、保护和设计等方面,如沈苏彦等(2003)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可采 用“主客相融”、“低密高质”模式,即应注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融合,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旅 游产品来刺激和引导游客的高消费,以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杨钊等(2004)以安徽屯溪 老街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并提出了老街保护与开发需要坚持原真性、 层次性和体验性原则;马晓龙、吴必虎(2005)以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为例,认为在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要实现多利益主体、多目标选择,需要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 旅游业之间的协同,并给出了协同机理、动力和操作模式0;杨劲松(2012)以北京朝阜 路为例,探讨了国际化视野下历史街区开发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周思颖、杨忠伟(2012)通过借鉴“灰色用地”理论中“前瞻性”和“弹性”控制优 势,结合历史街区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移、因人制宜的保护更新理念 12;吕凯(2012)通过分析目前历史街区存在的“去居民化”现象及背景,提出了“社区
2 一、引言 历史街区是人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 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一种趋势,正逐 渐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新亮点。目前,国内不少城市还将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提升 城市发展水平、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历史文化+城市旅游+现代商 贸业”正成为许多城市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新天 地、济南的芙蓉街和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同时,这些历史街区正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国内外游 客前往参观游览的重要景点。 然而,在我国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改造中还存在着不少过度商业化和“去居民化”等 现象,如缺乏对历史街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忽视当地居民利益,导致这些历史街区的原 真性文化与氛围丧失等。实际上,历史街区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古建筑、古街巷等物质载体外, 还包括当地的风土民情,它们共同组成城市的真实历史文脉。早在1997年,由世界旅游组织 (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rth Council)联合颁布的《关于旅 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居民应当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 民参与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同时“社区发展”的理念在联合国的推动下逐渐得 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区居民作为维系街区发展的生存主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也 是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 通过了《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宣言》,其中对历史街区的人文环 境就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了对居民生活环境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保护[2]。因此,当地居 民参与已成为城市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遗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西安作为十三朝历史古都,拥有 多条重要的历史街区,如德福巷、湘子庙街、书院门和骡马市等,具有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 先天优势。然而,一些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相对滞后,尤其对居民参与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探讨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理论界与实际部门都在关注和推动历史街区的发展与演变。国外关于 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及发展实践较早。早在1933年8月,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所制定的《雅 典宪章》中,就明确提到“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3]。 此后,世界各国学者主要从保护的角度来研究历史街区。“二战”后,随着现代旅游业及城 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旅游价值和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Alison Caffsn和Jane Lutz(1999)通过对英国伯明翰城市中工业街区遗址分析,以及探讨历史街区 的旅游开发问题,提出了遗址重新利用以及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建议[4];Taketo Naoi (2004)通过研究游客对历史街区(包括原生态和人工控制)的感受和评价,指出了原生态 的感觉是历史街区的总体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因素[5];Taketo Naoi 等(2007)以历史街区作 为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评估理论进行了框架和方法研究[6];Taketo Naoi,Takanobu Yamada 等(2011)将目的地标语评价法运用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评价中,分析街区中各元素与游客 的感知和愿望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游客希望参与街区评估的意愿[7]。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的相关研究与发展实践则相对较晚,主要是2000年以来,并且集中在 历史街区的开发、保护和设计等方面,如沈苏彦等(2003)提出了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可采 用“主客相融”、“低密高质”模式,即应注重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融合,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旅 游产品来刺激和引导游客的高消费,以严格控制游客的数量[8];杨钊等(2004)以安徽屯溪 老街为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并提出了老街保护与开发需要坚持原真性、 层次性和体验性原则[9];马晓龙、吴必虎(2005)以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为例,认为在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主导下,要实现多利益主体、多目标选择,需要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与 旅游业之间的协同,并给出了协同机理、动力和操作模式[10];杨劲松(2012)以北京朝阜 路为例,探讨了国际化视野下历史街区开发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1];周思颖、杨忠伟(2012)通过借鉴“灰色用地”理论中“前瞻性”和“弹性”控制优 势,结合历史街区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移、因人制宜的保护更新理念 [12];吕凯(2012)通过分析目前历史街区存在的“去居民化”现象及背景,提出了“社区
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并概括了历史街区旅游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参与” 理念3;樊海强(2014)以武夷山兴田镇为例,探索了在共生理论框架下历史城镇改造的 基本思路,研究城镇与自然的共生、异质文化要素的共生、不同利益团体的共生发展思路14 孙利坤(2014)以南京长江路民国历史街区为例,探讨了长江路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思 从以上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结合实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内涵、 规划开发以及保护模式等问题,并指出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的重要性。然而,从当地居民参 与的角度,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方法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并不多。为此,本 文将结合西安城市旅游发展的实际,通过对书院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实证分析,探究当地居 民参与下的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合理路径。 三、西安书院门实证分析 (一)基本背景 书院门堪称西安第一条古文化街区,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保留着许多完整 的带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市井生活和邻里空间。临街汇集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西段 始建于隋代的宝庆寺华塔、中段有明代著名的关中书院、东段有建于宋代的碑林,它们也是 该街区的三大主要景点。整个街区最早于1991年9月经过初期开发,现已形成全长570米、宽 10米的街面:沿街已开设200多家各类商铺,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书籍碑帖、珠 宝玉器和古玩珍品等各类商品。目前,从书院门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它已成为西安一处特 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书院门街区以北的安居巷至今尚未得到开发。 这里道路狭窄、临街店面杂乱、环境卫生较差等,基本处于一种“灯下黑”状态;这种状况 已严重影响了书院门历史街区的整体旅游形象。随着西安城市旅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 书院门街区内的安居巷开发也是迫在眉睫。因此,探讨当地居民参与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开发 问题,不仅有助于改造和提升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 也有助于提高外地游客对西安城市旅游的整体感知水平。 (二)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采取“访谈+问卷调查”方式,对居住和生活在书院门街区的安居巷居民进行调 研,了解当地居民对参与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意愿和态度。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 96份,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37%。笔者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首先对问卷主体进行 信度检验,得出α系数值为0.73,说明可信度较高,符合进一步研究条件 从被调研书院门街区居民的基本信息来看,多数居民都已参与街区的一些经营活动,并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关于调查样本信息的具体内容可参见表1。 表1参与书院门街区调研的当地居民的基本信息 指标 类别 户数百分比 指标 类别 户数百分比 性别 男 50 与此房 房主 屋的关系长期租户31 34.4 24岁以下 8.9 短期户 20.0 25-45岁 37 41.1 龄46-60岁 35.6 不到1年6 6.7 61-74岁 3年 5岁以上 居住时间3-5年 个体商户 5-10年 21.1 职业企业员工 0年以上37 公务事业单位3 餐饮业 11.1 其他 住宿业8 8.9 经营活动租赁业 12.2 小商品 16.7 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该街区以25-60岁年龄段的居民为主,占比76.7%,其中房主占 456%: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占41.1%:当地居民从事的职业是以个体商户为主,占比456%
3 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并概括了历史街区旅游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参与” 理念[13];樊海强(2014)以武夷山兴田镇为例,探索了在共生理论框架下历史城镇改造的 基本思路,研究城镇与自然的共生、异质文化要素的共生、不同利益团体的共生发展思路[14]; 孙利坤(2014)以南京长江路民国历史街区为例,探讨了长江路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开发思 路[15]。 从以上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结合实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内涵、 规划开发以及保护模式等问题,并指出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的重要性。然而,从当地居民参 与的角度,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方法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进行旅游开发的研究并不多。为此,本 文将结合西安城市旅游发展的实际,通过对书院门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实证分析,探究当地居 民参与下的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合理路径。 三、西安书院门实证分析 (一)基本背景 书院门堪称西安第一条古文化街区,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保留着许多完整 的带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市井生活和邻里空间。临街汇集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西段 始建于隋代的宝庆寺华塔、中段有明代著名的关中书院、东段有建于宋代的碑林,它们也是 该街区的三大主要景点。整个街区最早于1991年9月经过初期开发,现已形成全长570米、宽 10米的街面;沿街已开设200多家各类商铺,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书籍碑帖、珠 宝玉器和古玩珍品等各类商品。目前,从书院门的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它已成为西安一处特 色的文化旅游景点。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书院门街区以北的安居巷至今尚未得到开发。 这里道路狭窄、临街店面杂乱、环境卫生较差等,基本处于一种“灯下黑”状态;这种状况 已严重影响了书院门历史街区的整体旅游形象。随着西安城市旅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 书院门街区内的安居巷开发也是迫在眉睫。因此,探讨当地居民参与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开发 问题,不仅有助于改造和提升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 也有助于提高外地游客对西安城市旅游的整体感知水平。 (二)基本信息分析 本研究采取“访谈+问卷调查”方式,对居住和生活在书院门街区的安居巷居民进行调 研,了解当地居民对参与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意愿和态度。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 96份,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3.7%。笔者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首先对问卷主体进行 信度检验,得出α系数值为0.73,说明可信度较高,符合进一步研究条件。 从被调研书院门街区居民的基本信息来看,多数居民都已参与街区的一些经营活动,并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关于调查样本信息的具体内容可参见表1。 表1 参与书院门街区调研的当地居民的基本信息 指标 类别 户数 百分比 (%) 指标 类别 户数 百分比 (%) 性别 男 50 55.6 女 40 44.4 与此房 房主 41 45.6 屋的关系 长期租户 31 34.4 24岁以下 8 8.9 短期户 18 20.0 25-45岁 37 41.1 年龄 46-60岁 32 35.6 61-74岁 6 6.7 75岁以上 7 7.8 不到1年 6 6.7 1-3年 11 12.2 居住时间 3-5年 17 18.9 5-10年 19 21.1 10年以上 37 41.1 个体商户 41 45.6 职业 企业员工 11 12.2 公务事业单位 3 3.3 其他 35 38.9 餐饮业 10 11.1 住宿业 8 8.9 经营活动 租赁业 11 12.2 小商品 15 16.7 其他 46 51.1 从调研数据分析来看:该街区以25-60岁年龄段的居民为主,占比76.7%,其中房主占 45.6% ;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占41.1%;当地居民从事的职业是以个体商户为主,占比45.6%;
从具体的经营类型来看,主要是餐饮、住宿、小商品加工及销售等行业,占比36.7%。可见, 多数当地居民实际上都已参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活动 (三)问题分析 (1)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的态度和意愿 运用均值分析法对问题Q1、Q2、Q3进行分析,并得出所对应的评价均值结果,具体 内容可参见表2。 表2当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评价结果 问题设置 问题所对应的均值评价 Q1:对街区开发信息的了解程度 M1(Q1) Q2:对街区开发的基本态度 M2(Q2) Q3:对街区开发前景的态度 M3(Q3) 从表2中的评价结果来看:①评价程度均值M1(Q)=2.05<3,反映程度偏小,说明当 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信息了解程度不高;②评价态度均值M2(Q2)=3.14>3,反映 程度中等偏高,说明当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态度是支持的:③评价态度均值M(Q) 3.09<4,反映程度中等偏高一点,说明当地居民对街区的开发前景还是偏向乐观。当然 当地居民的三个评价结果相互关联,尤其是问题Q对Q2、Q3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这也说明 居民了解开发信息的重要性 (2)当地居民对参与街区开发的意愿与态度 运用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居民参与意愿、家庭参与程度以及与对街区开发态度等 进行相关分析。运用 Pearson测度得出:在1%的置信水平上,P值均小于0.01,其结果为 Rx=0325,Ry=0.322。说明居民参与愿望、家庭参与程度与居民对街区开发态度之间都是显 著相关:然后笔者提出两个假设命题Ho1和H2,其中Ho1:表示居民参与愿望与对街区开发 态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H02:表示居民家庭参与程度与对街区开发态度也存在线性相关关 系:最后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具体结果参见表3所示 表3当地居民参与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意愿与态度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开发态度(Z) 家庭参与程度(Y) R值 0.325 0.322 Adjusted K 0.114 093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i 0.850 0.855 统计量 12.30 0.005 0.002 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 标准回归系数 显著性概 B「标准误差 T值 居民参与意愿常数项 0.352 民家庭与街区关系常数项3213010 9343 0.000 居民家庭与街区的关系数06140193 0.322 从分析结果来看:当地居民的参与意愿(X)、居民家庭的参与程度(Y)的显著性概率 P值均小于0.05,说明原假设命题H1和H2都成立,依据计算结果可以建立两个线性回归方程 分别是:Z1=2498+0498X①Z2=3.213+0.614Y②
4 从具体的经营类型来看,主要是餐饮、住宿、小商品加工及销售等行业,占比36.7%。可见, 多数当地居民实际上都已参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活动。 (三)问题分析 (1)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的态度和意愿 运用均值分析法对问题Q1 、Q2 、Q3进行分析,并得出所对应的评价均值结果,具体 内容可参见表2。 表2 当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评价结果 问题设置 问题所对应的均值评价 M j Q1:对街区开发信息的了解程度 M1(Q1) 2.05 Q2:对街区开发的基本态度 M2(Q2) 3.41 Q3:对街区开发前景的态度 M3(Q3) 3.09 从表2中的评价结果来看:①评价程度均值M1(Q1)=2.05<3,反映程度偏小,说明当 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信息了解程度不高;②评价态度均值M2(Q2)=3.14>3,反映 程度中等偏高,说明当地居民对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态度是支持的;③评价态度均值 M3(Q3) =3.09<4,反映程度中等偏高一点,说明当地居民对街区的开发前景还是偏向乐观。当然, 当地居民的三个评价结果相互关联,尤其是问题Q1对Q2、Q3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这也说明 居民了解开发信息的重要性。 (2)当地居民对参与街区开发的意愿与态度 运用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居民参与意愿、家庭参与程度以及与对街区开发态度等 进行相关分析。运用Pearson测度得出:在1%的置信水平上,P值均小于0.01,其结果为: RX=0.325,RY=0.322。说明居民参与愿望、家庭参与程度与居民对街区开发态度之间都是显 著相关;然后笔者提出两个假设命题H01和H02,其中H01:表示居民参与愿望与对街区开发 态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H02:表示居民家庭参与程度与对街区开发态度也存在线性相关关 系;最后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具体结果参见表3所示。 表3 当地居民参与书院门街区开发的意愿与态度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开发态度(Z) Independent Variables 参与意愿(X) 家庭参与程度(Y) R 值 0.325 0.322 R-Square 值 0.124 0.103 Adjusted R 2 值 0.114 0.093 Std.Error of the Estimate 值 0.850 0.855 F 统计量 12.30 10.146 P 值 0.005 0.002 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 偏回归系数 标准回归系数 β T 值 显著性概 B 标准误差 率 Sig. 居民参与意愿常数项 2.498 0.277 0.352 9.032 0.000 居民参与意愿系数 0.498 0.142 3.507 0.001 居民家庭与街区关系常数项 3.213 0.110 0.322 29.343 0.000 居民家庭与街区的关系数 0.614 0.193 3.185 0.002 从分析结果来看:当地居民的参与意愿(X)、居民家庭的参与程度(Y)的显著性概率 P值均小于0.05,说明原假设命题H01和H02都成立,依据计算结果可以建立两个线性回归方程, 分别是:Z 1= 2.498 + 0.498 X ① Z 2= 3.213 + 0.614 Y ②
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①、②运用方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当地居民 参与意愿与街区开发的态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即说明参与意愿越高,对历史街区开 发的态度越积极;二是当地居民家庭参与程度与街区开发之间也具有线性关系:即说明当地 居民家庭参与程度越高,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的支持度也越高。可见,正确引导和激发当 地居民的参与意愿,是确保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或改造成功的重要前提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西安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了解居民信息、掌握居民 参与街区开发的意愿和态度,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结 合当前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趋势,笔者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多元沟通渠道,构建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信息平台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不仅涉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乎当地居民 利益的保护与实现问题。如果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信息缺乏了解,也必然会对街区开发前景 存有疑虑,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参与街区开发与改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历史街区 的旅游开发效果难以达到。目前,针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宣 传册等多种沟通媒介,建立历史街区开发的信息平台,并及时发布相关的政策信息和工作动 态,还可通过开设专题论坛、听证会、民意恳谈会以及官方微博等多种沟通形式,及时地了 解民意、实现沟通,从而真正实现居民参与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 (二)设计多种参与机制,提供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制度保障 由于当地居民本身就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有“离土不离乡”的家乡情 节。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不仅考虑开发投资商利益,还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开发的 积极性,进而在根本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同时,在开发改造中应充分尊重和维护当地 居民的情感及利益诉求,以更加人性化的制度来保障历史街区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相 一致。为此,需要设计多种有利于当地居民参与或表达诉求的渠道与机制,从而真正保障当 地居民参与权利和行为实现 (三)采取多种宣教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实践能力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中,政府应该充分引导、协调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方面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街区开发与改造,让他们能够在充分认识到街区开发与其自身利益 诉求的一致性,从而强化居民对街区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 性:另一方面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方式,如请专家学者或相关负责人通过讲座、恳谈会 等形式,普及一些旅游经济、投资开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的认识 水平,更好地了解发展商机及政策法规,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历史街区开发的实践活动能力 五、结论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城市民众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因而,在历史 街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绝不能过度追求开发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和关注当地居民的 生存发展及整体的社会效益、兑现城市共享价值。只有当地居民更好地参与历史街区的开发, 才能使历史街区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同时,作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从制度和机制 上重视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不断增强其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历史街区的文 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一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门旅游学刊,1998(2):4953 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于2005年10月21日在西安通过.西安宣言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 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叮城市规划通讯,2005(4):1-3. [3]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Alison Caffyn, Jane Lutz Develop 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Multi-ethnic Cities[].Tourism Management, 1999(20): 213-221 [5]Taketo Naoi. Visitors'evaluation of a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roles of authenticity and manipulation].Tourism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4(3): 45-63
5 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①、②运用方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当地居民 参与意愿与街区开发的态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即说明参与意愿越高,对历史街区开 发的态度越积极;二是当地居民家庭参与程度与街区开发之间也具有线性关系;即说明当地 居民家庭参与程度越高,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的支持度也越高。可见,正确引导和激发当 地居民的参与意愿,是确保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或改造成功的重要前提。 四、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西安书院门街区的旅游开发实证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了解居民信息、掌握居民 参与街区开发的意愿和态度,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结 合当前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趋势,笔者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多元沟通渠道,构建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信息平台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不仅涉及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乎当地居民 利益的保护与实现问题。如果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信息缺乏了解,也必然会对街区开发前景 存有疑虑,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参与街区开发与改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历史街区 的旅游开发效果难以达到。目前,针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宣 传册等多种沟通媒介,建立历史街区开发的信息平台,并及时发布相关的政策信息和工作动 态,还可通过开设专题论坛、听证会、民意恳谈会以及官方微博等多种沟通形式,及时地了 解民意、实现沟通,从而真正实现居民参与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 (二)设计多种参与机制,提供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制度保障 由于当地居民本身就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有“离土不离乡”的家乡情 节。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不仅考虑开发投资商利益,还要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开发的 积极性,进而在根本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同时,在开发改造中应充分尊重和维护当地 居民的情感及利益诉求,以更加人性化的制度来保障历史街区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相 一致。为此,需要设计多种有利于当地居民参与或表达诉求的渠道与机制,从而真正保障当 地居民参与权利和行为实现。 (三)采取多种宣教方式,提高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实践能力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中,政府应该充分引导、协调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街区开发与改造,让他们能够在充分认识到街区开发与其自身利益 诉求的一致性,从而强化居民对街区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居民参与街区开发的自觉性和主动 性;另一方面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方式,如请专家学者或相关负责人通过讲座、恳谈会 等形式,普及一些旅游经济、投资开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当地居民对街区开发的认识 水平,更好地了解发展商机及政策法规,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历史街区开发的实践活动能力。 五、结论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城市民众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因而,在历史 街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绝不能过度追求开发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和关注当地居民的 生存发展及整体的社会效益、兑现城市共享价值。只有当地居民更好地参与历史街区的开发, 才能使历史街区获得持久的发展活力。同时,作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从制度和机制 上重视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不断增强其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历史街区的文 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 21 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2):49-53. [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 15 届大会于 2005 年 10 月 21 日在西安通过. 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 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J].城市规划通讯, 2005(4):1-3. [3] 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Alison Caffyn,Jane Lutz. 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Multi-ethnic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13-221. [5] Taketo Naoi.Visitors’evaluation of a historical district:The roles of authenticity and manipulation[J].Tourism & Hospitality Research, 2004(3):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