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描述肌丝滑行的过程及其机制,理解橫桥周期的产生过程及机制 4、熟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并理解其产生机制 5、熟记骨骼肌细胞触发肌丝滑行所需要的钙离子增加的机制,并与心肌细胞钙触发的钙释放进行比 1、了解前负荷与后负荷及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具体教学内容】 2、以骨骼肌为例讲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详细讲解肌丝湑行的过程,掌握粗细肌丝的分子构成,了解骨骼肌细胞内的橫管与纵管系统的作 用及机制。 4、详细讲解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特别是橫管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及钙泵在此过 程中的作用,并比较骨骼肌心肌的不同 5、讲解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并介绍各种因素对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彯响,同时介绍骨骼肌收缩的 表现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建议与神经突触传递相比较,加深同学的理 解。提醒学生先复习细胞生物学中肌丝及肌管系统的相关内容,再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产生机制 3、骨骼肌的肌丝滑行过程及横桥周期的产生机制。 4、骨骼肌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产生机制的异同点。 第三章血液(4学时)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0.5学时,其中授课0.5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及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组成和生理意义 2、概述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功能。 3、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 【具体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血液的概念、生理功能。 2、通过血细胞比容测定实验,讲解血液由血细胞及血浆组成
3、描述肌丝滑行的过程及其机制,理解横桥周期的产生过程及机制。 4、熟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并理解其产生机制。 5、熟记骨骼肌细胞触发肌丝滑行所需要的钙离子增加的机制,并与心肌细胞钙触发的钙释放进行比 较。 1、了解前负荷与后负荷及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具体教学内容】 2、以骨骼肌为例讲解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详细讲解肌丝滑行的过程,掌握粗细肌丝的分子构成,了解骨骼肌细胞内的橫管与纵管系统的作 用及机制。 4、详细讲解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特别是横管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及钙泵在此过 程中的作用,并比较骨骼肌心肌的不同。 5、讲解前负荷、后负荷的概念,并介绍各种因素对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同时介绍骨骼肌收缩的 表现。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建议与神经突触传递相比较,加深同学的理 解。提醒学生先复习细胞生物学中肌丝及肌管系统的相关内容,再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产生机制。 3、骨骼肌的肌丝滑行过程及横桥周期的产生机制。 4、骨骼肌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产生机制的异同点。 第三章 血液(4学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0.5学时,其中授课0.5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及血浆渗透压的概念、组成和生理意义。 2、概述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功能。 3、了解血浆的化学成分。 【具体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血液的概念、生理功能。 2、通过血细胞比容测定实验,讲解血液由血细胞及血浆组成
3、重点讲解血液的理化特性(粘滞性、血浆渗透压、酸碱度等) 【教学和学习建议】 建议结合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介绍血液的组成,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多联系临床检验。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1学时,其中授课1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能区别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熟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会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 3、了解白细胞的分类,概述其功能。 【具体教学内容】 1、结合贫血病例,介绍红细胞的数量及功能。重点介绍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 性及渗透脆性)。结合临床介绍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结合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介绍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重点介绍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教学和学习建议】 此部分内容与临床结合紧密,可启发学生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加深理解。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2学时,其中授课1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生理性止血的概念,简述其过程。 2、熟记血液凝固的概念,简述其基本过程和特点,区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 并分析两者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4、通过査阅文献,了解凝血障碍相关疾病 【具体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3、重点讲解血液的理化特性(粘滞性、血浆渗透压、酸碱度等) 【教学和学习建议】 建议结合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介绍血液的组成,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多联系临床检验。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1学时,其中授课1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能区别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熟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会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 3、了解白细胞的分类,概述其功能。 【具体教学内容】 1、结合贫血病例,介绍红细胞的数量及功能。重点介绍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 性及渗透脆性)。结合临床介绍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结合血小板减少症病例,介绍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重点介绍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教学和学习建议】 此部分内容与临床结合紧密,可启发学生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加深理解。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2学时,其中授课1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生理性止血的概念,简述其过程。 2、熟记血液凝固的概念,简述其基本过程和特点,区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 并分析两者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生理性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生理意义。 4、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凝血障碍相关疾病。 【具体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2、重点讲解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过程。比较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分析两者 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3、介绍生理性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4、简要介绍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纤溶系统的组成。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建议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时本节的难点及重点,特别是区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 同,并分析两者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0.5学时,其中授课0.5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AB血型的分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2、知晓Rh血型的分型和特点,概述其临床意义。 3、简述ABO血型鉴定过程及输血原则。 【具体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ABO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简要介绍ABO血型鉴定过程。 2、讲解Rh血型的分型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讲解输血原则。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建议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ABO血型的分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3学时,其中授课2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正确概述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熟记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及地 3、熟记并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分析并总结前负荷影响心肌及骨骼肌收缩的异同点
2、重点讲解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过程。比较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分析两者 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3、介绍生理性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4、简要介绍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纤溶系统的组成。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建议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时本节的难点及重点,特别是区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 同,并分析两者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0.5学时,其中授课0.5学时,研讨0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ABO血型的分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2、知晓Rh血型的分型和特点,概述其临床意义。 3、简述ABO血型鉴定过程及输血原则。 【具体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ABO血型的分型、抗原和抗体,简要介绍ABO血型鉴定过程。 2、讲解Rh血型的分型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讲解输血原则。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建议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输血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ABO血型的分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3学时,其中授课2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正确概述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熟记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及地 位。 3、熟记并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分析并总结前负荷影响心肌及骨骼肌收缩的异同点
4、解释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岀量、射血分数、心输岀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 理学意义 5、了解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储备。 【具体教学内容】 1、介绍循环系统是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各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以左心室为例讲解心脏泵血的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 血中的作用及地位。解释第一及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3、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岀量、射血分数、心输岀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学 意义。心脏做功的概念 4、重点讲解影响心输岀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解释心力储备的概 【教学和学习建议】 1、心脏泵血过程是本节的重点讲述内容,建议结合书上心动周期各时相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和 瓣膜等的变化"图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心动周期中各要素的变化 2、心室功能曲线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分阶段讲解,并注意与骨骼肌的比较。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心动周期中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及地位 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特别是对心室功能曲线的分 析 第二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8学时,其中授课3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并解释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解释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3、描述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分析并比较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在生理特性上的异同点。 5、解释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6、通过蛙心灌流实验,了解离体器官的硏究方法;了解某些离子、药物等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具体教学内容】
4、解释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 理学意义。 5、了解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储备。 【具体教学内容】 1、介绍循环系统是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各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以左心室为例讲解心脏泵血的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 血中的作用及地位。解释第一及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3、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学 意义。心脏做功的概念。 4、重点讲解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解释心力储备的概 念。 【教学和学习建议】 1、心脏泵血过程是本节的重点讲述内容,建议结合书上“心动周期各时相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和 瓣膜等的变化”图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心动周期中各要素的变化。 2、心室功能曲线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分阶段讲解,并注意与骨骼肌的比较。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心动周期中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分析心房、心室及瓣膜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及地位。 2、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特别是对心室功能曲线的分 析。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8学时,其中授课3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记并解释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解释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3、描述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分析并比较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在生理特性上的异同点。 5、解释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6、通过蛙心灌流实验,了解离体器官的研究方法;了解某些离子、药物等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具体教学内容】
1、分别以心室肌细胞及浦肯野纤维细胞、窦房结P细胞为例,重点讲解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之 跨膜电位的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详细讲解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心肌细胞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注意与骨骼肌进行比较。 3、解释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4、通过蛙心灌流实验,了解离体器官的硏究方法;了解K艹、Na、Ca2-等离子、肾上腺素、乙酰胆 碱、酸碱度诸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彯响,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建议对照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先复习第 二章细胞的相关内容,再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离子形成机制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3、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在生理特性上的异同点。 4、分析蛙心灌流实验中,某些离子、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第三节血管生理(5学时,其中授课2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概述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叙述血流动力学三大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熟记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熟记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因素。运用血液循环基本规律解释体位改 变、运动、血容量改变等因素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5、熟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会分析某些生理、病理因素造成的水肿。 6、通过人动脉血压的测定实验,能正确描述 Korotkoff法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并能用学过的理论 解释其工作原理。 7、理解动脉脉搏波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乂。微循环的组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淋 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具体教学内容】 1、介绍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重点介绍弹性储器血管和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的结 构特点和功能 2、讲解血流动力学三大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分层流和 湍流两种流动形式
1、分别以心室肌细胞及浦肯野纤维细胞、窦房结P细胞为例,重点讲解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之 跨膜电位的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2、详细讲解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心肌细胞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注意与骨骼肌进行比较。 3、解释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4、通过蛙心灌流实验,了解离体器官的研究方法;了解K+、Na+、Ca2+等离子、肾上腺素、乙酰胆 碱、酸碱度诸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教学和学习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建议对照神经细胞的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先复习第 二章细胞的相关内容,再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考核难点重点】 1、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离子形成机制。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3、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在生理特性上的异同点。 4、分析蛙心灌流实验中,某些离子、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第三节血管生理(5学时,其中授课2学时,研讨1学时,实验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概述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叙述血流动力学三大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熟记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熟记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因素。运用血液循环基本规律解释体位改 变、运动、血容量改变等因素对静脉回流的影响。 5、熟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会分析某些生理、病理因素造成的水肿。 6、通过人动脉血压的测定实验,能正确描述Korotkoff法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并能用学过的理论 解释其工作原理。 7、理解动脉脉搏波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微循环的组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淋 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具体教学内容】 1、介绍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重点介绍弹性储器血管和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的结 构特点和功能。 2、讲解血流动力学三大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分层流和 湍流两种流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