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倾斜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时距曲线。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均方根速度 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是双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2 hsing, 3.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为Δtd/Ax,其中Δx为排列长 度的一半,Mtd是炮点两端距离为△x的两点的时间差; 4.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研究某一界面时,是将该界面上方介质看成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 该界面等效为单一界面,这个单一界面的上方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 5.均方根速度为 (2.1.14) 6.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重点: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难点: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什么情况下的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 讨论、思考题、作业: 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什么方向偏移: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与平均速度的 对比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囗√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按课时间第5周周2第2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倾斜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时距曲线。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均方根速度 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是双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 2hsin; 3.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为 td/x,其中 x 为排列长 度的一半,td 是炮点两端距离为 x 的两点的时间差; 4.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研究某一界面时,是将该界面上方介质看成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 该界面等效为单一界面,这个单一界面的上方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 5.均方根速度为 (2.1.14) 1 1 2 = = = n i i n i i i t t v v 6.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重点: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难点: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什么情况下的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 讨论、思考题、作业: 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什么方向偏移: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与平均速度的 对比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5 周 周 2 第 2 节 课时安排 2 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绕射波、多次波时距曲线,两 层水平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等效层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凸界面时,由于散焦作用,比平界面时要陡,如图2.14所示 2.凹界面时,由于聚焦作用,时距曲线比平界面时要缓 3.界面曲率大时,形成回转波,如图2.1-5。 4..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源的正上方 5.对同一绕射点,不同激发点产生的双曲线相互平行 6.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深度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7.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8.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9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to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陡,这是由于全程多 次反射波是以浅层较低速度多次反射的结果。 10多同一接收点,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相同to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 对同一界面,多次反射波的t时间是一次波的整数倍,这是区分多次波的to 标志。 12.水平二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斜率为l/的直线 重点:折射波时距曲线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单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2.多次反射波的各种类型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囗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5周 第3节 课时安排 实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绕射波、多次波时距曲线,两 层水平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等效层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凸界面时,由于散焦作用,比平界面时要陡,如图 2.1.4 所示。 2.凹界面时,由于聚焦作用,时距曲线比平界面时要缓 3.界面曲率大时,形成回转波,如图 2.1.-5。 4..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源的正上方; 5.对同一绕射点,不同激发点产生的双曲线相互平行; 6.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深度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7.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8.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9 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 t0 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陡,这是由于全程多 次反射波是以浅层较低速度多次反射的结果。 10 多同一接收点,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相同 t0 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 11.对同一界面,多次反射波的 t0 时间是一次波的整数倍,这是区分多次波的 t0 标志。 12.水平二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斜率为 1/v 的直线 重点:折射波时距曲线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单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多次反射波的各种类型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5 周 周 3 第 3 节 课时安排 实 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地震折射法野外工作方法实验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囗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 讨论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囗 地震勘探授课教案 授课时间第5周周5第1节 课时安排 讲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地震折射法野外工作方法实验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授课教案 授课时间 第 5 周 周 5 第 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各种复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有效波与干扰波的特征识别,测线设计原 则,观测系统的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1.水平多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 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2.各时距曲线的斜率是是各层波速的倒数;弯 曲界面的追逐时距曲线,3.典型地质构造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 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 有效波或信号; 5.干扰波:一切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称为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 面波,又称地滚波,特点是:频率低,(几十Hz)能量沿铅垂方向衰减快,沿水 平方向衰减慢,延续时间长,具有频散特点,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波的特点是速度稳定,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在 地震记录上形成强而尖锐的波至。 反射波法测线设计,测线设计原则: 1.最好为直线; 2.主测线应与岩层或构造走向相垂直 3.尽可能与钻探线或其他物探测线相一致 4.面积测量时应有联络测线,以检测不同测线上反射波的闭合情况。 折射波法测线设计 相遇观测法:双边放炮的观测方法 1.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叫道间距,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1/10。很深时不按 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5-10m的道间距。 2.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7-10倍以上 3.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6-12个检波点设置一个检波点 测线很长时,单元测线的衔接处重复最大接受距离的1/4^1/3 4.观测系统的概念 重点:测线布置原则,观测系统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观测系统;测线布置原则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球物理学教程一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 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囗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第6周周2第2节 课时安排 讲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检波器工作原理、数据采集系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各种复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有效波与干扰波的特征识别,测线设计原 则,观测系统的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1.水平多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 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2.各时距曲线的斜率是是各层波速的倒数;弯 曲界面的追逐时距曲线,3.典型地质构造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 4.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 有效波或信号; 5.干扰波:一切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称为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 面波,又称地滚波,特点是:频率低,(几十 Hz)能量沿铅垂方向衰减快,沿水 平方向衰减慢,延续时间长,具有频散特点,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波的特点是速度稳定,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在 地震记录上形成强而尖锐的波至。 反射波法测线设计,测线设计原则: 1.最好为直线; 2.主测线应与岩层或构造走向相垂直; 3.尽可能与钻探线或其他物探测线相一致。 4.面积测量时应有联络测线,以检测不同测线上反射波的闭合情况。 折射波法测线设计 相遇观测法:双边放炮的观测方法。 1.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叫道间距,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 1/10。很深时不按 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 5-10m 的道间距。 2.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 7-10 倍以上; 3.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 6-12 个检波点设置一个检波点; 测线很长时,单元测线的衔接处重复最大接受距离的 1/4~1/3; 4.观测系统的概念 重点:测线布置原则,观测系统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观测系统;测线布置原则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球物理学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6 周 周 2 第 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检波器工作原理、数据采集系 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