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 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 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 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 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 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 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 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 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 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 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 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 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 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 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 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 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 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晩 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一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 发展史》) 第二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己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 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 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 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 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 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 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 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 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 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 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 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 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 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 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 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 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 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 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 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 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 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 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 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 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 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 (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 发展史》)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 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 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 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 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 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 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 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 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 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 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 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 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 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 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 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 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 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 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 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 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 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 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 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 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 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 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 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 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 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 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 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 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水浒传》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 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 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 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 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 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 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 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 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 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 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 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 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 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 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器部)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 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 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 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 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 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 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 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 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 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 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 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 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 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 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 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 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 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 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 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 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西游记》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 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 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 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 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 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 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 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 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 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 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 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 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 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 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 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 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 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 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 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 ——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 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 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