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充通大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探索微观物质世界 第四讲光的本质认识 饶群力 MHI
探索微观物质世界 第四讲 光的本质认识 饶群力
上游充通大¥ 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光是物质么? 如果不是,与物质是什么关系? 光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圣经》中创世纪的第一 件事,就是“要有光
光是物质么? 如果不是,与物质是什么关系? 光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圣经》中创世纪的第一 件事,就是“要有光
上游充通大¥ 古人对光的认识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古代对光的认识 表象认识,古埃及神话中,光是一个有翅的光明 神;后来影响到古希腊,天神的儿子一戴昂奈 萨斯,扩展到希腊哲学中来。 开始发现光的本质,古希腊人以为眼睛中发出某 种触须接触物体;汉语也用“目光”这样的词描 述人眼视线等。亚里斯多德主张光是介质中的一 种作用; 我国很早就否定了光从眼睛里发出来的,吕氏春 秋·任数篇》中:“目之见也借于昭
古人对光的认识 古代对光的认识 表象认识,古埃及神话中,光是一个有翅的光明 神;后来影响到古希腊,天神的儿子——戴昂奈 萨斯,扩展到希腊哲学中来。 开始发现光的本质,古希腊人以为眼睛中发出某 种触须接触物体;汉语也用“目光”这样的词描 述人眼视线等。亚里斯多德主张光是介质中的一 种作用; 我国很早就否定了光从眼睛里发出来的,吕氏春 秋·任数篇》中:“目之见也借于昭
上产充鱼大我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队识®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物与影的关系揭示光的直线传播 《墨经》有这样的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 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 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韩非子》、《梦溪笔谈》有记载 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 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 ·当孔隙相当小的时候,尽管孔隙的形状不是圆形的 ,所得的像却都是圆形的;孔的大小不同,但是像 的大小相等,只是浓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 所得的像变小,亮度增加
我国古代对光的性质的认识 物与影的关系揭示光的直线传播 • 《墨经》有这样的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 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 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 《韩非子》 、《梦溪笔谈》 有记载 • 元代天文数学家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详细地考 察了日光通过墙上孔隙所形成的像和孔隙之间的关系 • 当孔隙相当小的时候,尽管孔隙的形状不是圆形的 ,所得的像却都是圆形的;孔的大小不同,但是像 的大小相等,只是浓淡不同;如果把像屏移近小孔 ,所得的像变小,亮度增加
上游充通大¥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铜镜中发现光的反射 。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如“木燧” 0 铜镜出现后,利用凹面铜镜的会聚作用,人们开始取火于 日,于是出现“阳燧”。 ·《周礼秋官司寇》中有:“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的记 载;《庄子》中道:“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 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 相鉴则重影无穷”。平面镜组合成像
铜镜中发现光的反射 • 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 ,如“木燧” • 铜镜出现后,利用凹面铜镜的会聚作用,人们开始取火于 日,于是出现“阳燧”。 • 《周礼·秋官司寇》中有:“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的记 载;《庄子》中道:“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 《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 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 相鉴则重影无穷”。平面镜组合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