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防疫版 语文 命题:东北育才学校 校对: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长春市第八中学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 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 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 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 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 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 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 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 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 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 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 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 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 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 世。这是二OO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 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 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 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一一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 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 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 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防疫版) 语 文 命题:东北育才学校 校对: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青岛市第二中学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长春市第八中学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 222 人感染,包括 93 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 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 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 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 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 SARS 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 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 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 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 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 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 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 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 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 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 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 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 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 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 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 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
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 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 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 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 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 单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 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 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ⅹ证据的暖 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 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 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 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 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 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 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 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 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 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 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 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 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 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 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 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 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 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 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 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 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 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 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 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 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 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 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 x 证据的暖 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 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 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 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 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 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 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 23 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 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 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 2003 年 3 月和 4 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 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 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 SARS 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 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 SARS 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 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 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 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 SARS 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 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 年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 SARS 的病原 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 月 20 日,国家卫 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 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涌入 决定 4月5日人民医院)病患(4月2日拍摄到回访(九年之后采访朱继 发生严重院内感染 29名病人的转院 红的节目得以播出 建国 形势 乙初 需要 封锁消极消息 滋生流言 正面宣传为主 法律 规定 征得卫生部同意/导致 必然疫情发生时 暴发性大流行疫情 间接 直接 造成 加重 病原迟迟 群众对疫情产生 媒体集体失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 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査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 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 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 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 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 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 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分) 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 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鼠疫(节选)① 【法】加缪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 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 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 生的真正原因是由 SARS 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 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 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 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 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 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 分) 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 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鼠疫(节选)①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 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 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 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己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 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 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 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 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 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 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 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 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 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 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 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 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 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 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 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 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 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 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 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己……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 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 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岀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 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 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 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一一这是准 确数字—一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 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 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 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 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 那是真正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 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 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 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 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 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 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 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 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 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 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 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 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 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 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 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 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 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 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 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 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 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 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 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 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 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髙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 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 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 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 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 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 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 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 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 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 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一一这最有可能一一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 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 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 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 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1947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 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 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 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 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7.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 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 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C.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 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 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8.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 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一一这是准确数字一一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 这个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 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 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 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 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 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 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 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 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 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 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 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 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 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 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 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 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D.“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 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7.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 乱”,这种翻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 的反差、惨烈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C.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 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 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8.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 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9.“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 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