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分) ② 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 请概述。(3分) 答案:22、①跑(赶快)②等待③浸泡④气味香气(2分) 23、A(2分) 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 放温和些。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 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 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25、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3分 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2008年湖南省娄底市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徐公来,孰视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 分) ① ② 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 请概述。(3 分) 答: 答案:22、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 分) 23、A(2 分) 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 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 人。(2 分,每题 1 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 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25、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 分) 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2008 年湖南省娄底市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 分) (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 的真相的道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9.C(2分,蔽:受蒙蔽的意思) 10.B(2分,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 使齐国达到大治) 12.(1)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2分)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2分) 13.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 (意思相同即可) 15.2008江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 桑怿①传(节选)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 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 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i):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 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 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缚( (2)走( (3)善( 11.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分) 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 14.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2分)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 的真相的道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 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 分) 答: 答案:9.C(2 分,蔽:受蒙蔽的意思) 10.B(2 分,B 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1.D(2 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 使齐国达到大治) 12.(1)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2 分)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2 分) 13.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 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 分)。 (意思相同即可) 15.2008 江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9—14 题。(12 分)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 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 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 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 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 分)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缚( ) (2)走( ) (3)善( ) 11.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 分) 12.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 分) 13.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 分) 14.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2 分)
答案:9.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10.(1)绑,捆绑(2)跑,逃跑(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 11.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 12.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盜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13.(1)以舟载民(2)聚其里人饲之(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14.略(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 意即可。示例:(1)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16.2008年临沂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临溪而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答案:6.(A)山间之朝暮也(B)山间之四时也(C)酿泉为酒(D)泉香而酒冽(错 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7.①昏暗②捕鱼(钓鱼)③摆开(陈列)④以……为快乐 8.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 正确、无语病即可)
答案:9.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 分) 10.(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 分,每小题 1 分) 11.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 分,答到大意即可) 12.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13.(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 分,答对一处给 1 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14. 略 (2 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 1 分,只要答到大 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16.2008 年临沂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 6—10 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 ,(D)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 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 暝: ②临溪而渔. 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 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 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 分) 答案:6.(A)山间之朝暮也 (B)山间之四时也 (C)酿泉为酒 (D)泉香而酒冽(错、 漏、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7.①昏暗 ②捕鱼(钓鱼) ③摆开(陈列) ④以……为快乐 8.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②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 正确、无语病即可)
9.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10.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17.2008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ε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 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 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 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 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1)渔人甚异之( )(2)阡陌交通( (3)颖脱不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 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 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答案:24.(1)对……感到惊异(2)交错相通(3)東缚,约束(4)停止(2分) 2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 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18.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闻
9. 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10.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17.2008 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 24-27 题(10 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 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 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 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 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 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 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 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 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答案:24.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 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 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 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 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 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18.2008 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 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 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 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 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 之处有哪些?(2分) 答案:8、B 9、A有时B地方区域等C交往D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硏讨交流的志同道合 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 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 一点即可得满分) 19.2008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 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 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 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 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 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 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 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 4 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 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 之处有哪些? (2 分) 答案:8、B 9、A 有时 B 地方区域等 C 交往 D 门 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 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 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 一点即可得满分) 19.2008 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23 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 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 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 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 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