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学科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 2.地理信息技术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4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3S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教学难点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熟悉3S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区域差异与区域地理联系较大,学生在分析中易出现死记硬背,或者分析过于片面 等问题。建议讲解时细化板书,培养学生分析思路。 2.3S技术较抽象,语言偏书面,学生不易理解。建议结合PT或者平板电脑,以图片 或短片形式呈现。 【知识导图】 教学过程 导入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思考图中甲乙丙丁分区的依据有哪些? 知识讲解 第1页
第 1 页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地理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5.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6.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7.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3S 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教学难点 会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熟悉 3S 技术应用方向的区分。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 区域差异与区域地理联系较大,学生在分析中易出现死记硬背,或者分析过于片面 等问题。建议讲解时细化板书,培养学生分析思路。 2. 3S 技术较抽象,语言偏书面,学生不易理解。建议结合 PPT 或者平板电脑,以图片 或短片形式呈现。 【知识导图】 读我国地理自然分区局部图,思考图中甲乙丙丁分区的依据有哪些? 二、知识讲解 一、导入 教学过程
知识点1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含义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既是 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 绝对位置 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 海陆位置 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 山河位置 政治地理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 相对 位置 位置 交通地理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 位置 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 气候特征 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 河流特征 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 第2页
第 2 页 1. 区域的含义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 区域特征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既是 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 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 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 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 位置 政治地理 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 置 交通地理 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 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 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 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 知识点 1 区域的含义
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 工业 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 城市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 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知识点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媺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要素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地理位置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中部,长江入海口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 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①黑土分布广泛 土地条②耕地多为水田 ②多为旱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要素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第3页
第 3 页 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 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 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 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 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知识点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商业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3.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地理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位置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 降水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 地形 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 水文特征 大(小):水能丰富 河流 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 水系特征 土壤类型、肥力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植被类型及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贫乏);水 资源种类及数量 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 农业类型 农业 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第4页
第 4 页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 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 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3.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 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广阔)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春)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 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 布 土壤 类型、肥力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植被 类型及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 资源 种类及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贫乏);水 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思考角度 案例分析 农业 农业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 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或新工业 自然条件(原料、水源) 工业 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地价、科技 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 环境 产)利用不当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知识点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 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 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 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三、二或一、二、三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 加速期 三或二、三、 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第5页
第 5 页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传统工业或新工业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原料、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地价、科技; 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 产)利用不当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 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 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 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 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三、二或一、二、三 加速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 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知识点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