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TMCP的发展过程 控制轧制: 20世纪初,通过低湿轧制细化铁素体晶粒尺寸。 ln1950s,Nb微合全化钢在欧美得到发展,采用两阶段轧 1制,标志现代扎控技术的开始。 1控制冷却: 最早的冷却技术一再加热-谇火(RQ); 高温谇火十回火; 离线冷却→在线冷却
5. 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TMCP的发展过程 控制轧制: 20世纪初,通过低温轧制细化铁素体晶粒尺寸。 In 1950s Nb In 1950s, Nb微合金化钢在欧美得到发展 微合金化钢在欧美得到发展,采用两阶段轧 制,标志现代扎控技术的开始。 控制冷却: 最早的冷却技术—再加热-淬火(RQ); 高温淬火 + 回 火; 离线冷却 在线冷却
5.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TMCP工艺 进程类型(TMCP和传统的) 显微结构 温度 CR AC AC-T CR-DQ- DO-T RQ-T 再结晶(等轴) 标准板 奥氏体 坯再加 热温度 R 三R R 的裤辣 R 的鸭 瘦嫩 正火 温度 非再结晶 (细长的) R R R 奥氏体 Ars 奥氏体+铁素体 折 达素体一珠 光体(铁素 T 体·贝氏体) 图31钢板的TMCP和传统生产过程9 一控轧:R一轧制:AC一快速冷却:TW,一开始冷却温度,非再结晶奥氏体区或奥氏体+铁素体区: DQ一直接淬火:TW:一开始冷却温度,非再结品奥氏体区;RQ一再加热淬火;T一回火
5. 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TMCP工艺 图 钢板的TMCP和传统生产工程
5.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表5-1典型的控制轧制(CR)和加速冷却(AcC)状况 所轧板厚为20mm,其化学成分【wt%)为:0.12%C,1.4%Mm, 0.025%Nb 类型 CV CR-I CR-II CR-D CR+AeC 加热游度(℃) 1200 11501100 1100 1100-1050 1100 板坯厚度(m) 220 220 220 220 220 粗扎道次数 9 11 11 15 11 粗轧温度范围 1100-1000 1050950 1050—950 1000一920 1050—950 延时 25 210 250 330 250 精轧开始湿度 1020-1000 800 800 750 800 终轧厚度(wm) 100 50 67 67 67 (总CR压下量%)” (60) (70) (70) (70) 精轧道次数 6 7 9 12 9 终轧温度(℃) 100—950 770 770 700 770 AcC开始温度(℃) 760 AcC终止温度(℃) 、 550 冷速(℃/s) 0.8 0.8 0.8 0.8 8 50%FATT(℃) -15 -75 -85 -85 -85 届服强度的变化量(MPa) (base) +20 +20 +40 +50 &CV:普通轧剧,CR-I;中型CR:CR-Ⅱ和CR即:重型CR: h(精轧开始厚度-终轧厚度)/(精轧开始厚度)×100: 轧制压下量(%/每道次): 粗轧:5一13; 精轧:普通25一35:CR10一18 R.W.Cahn.钢的组织与性能.科学出版社.1999
5. 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R.W. Cahn. 钢的组织与性能. 科学出版社.1999
5.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表52单台板轧机的控轧和加速冷却 轧制厚度为20mm,化学成分(t%)为:0.12%C,1.4%Mn和0.025%Nb 类型 CV CR-1 CR-24 CR+AcC 加热温度(℃) 1200 1200 1050 1050 总压下量(%) 50 75 75 低于的温度(℃) 900 780 790 总压下量(%) 50 50 在该温度以下(℃) 720 770 终轧温度(℃) (900) 800 670 750 -850 控冷开始温度(℃) 740 控冷终止温度(℃) 550 冷速 (℃/s) 12 50%FATT(℃) -20 -30 -100 -85 屈服强度变化量(MPa) 0 +20 +100 +80 (base) 拉伸强度变化量(MPa) 0 +20 +50 +50 (base) a.在(a+y)区绕轧; b.估计值, R.W.Cahn.钢的组织与性能.科学出版社.1999
5. 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R.W. Cahn. 钢的组织与性能. 科学出版社.1999
5.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 -40 FATT -60 -80 700 850℃以下的总压下量 600 拉强度 500 -0—0-0 屈服强度 400 终轧沮度C) 750 730715700685 660 635 0 0 20 30 40 50 60 图57儿温度以下轧制压下量与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 740C以下的压下量 (Kozasu,1984)。含有(重量%)0.17%C,1.6%Mn成 分的钥加热至1150℃并在试验室条件下轧制。钢的加3 温度为740℃
5. 贝氏体组织调控与强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