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0 自身调节 一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 (10.7~24.0kPa/ 80~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 相对稳定。 -机制: 肌源学说 (Q=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改变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 自身调节 – 现象: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10.7~24.0kPa/ 80 ~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 相对稳定。 – 机制:肌源学说 (Q = P/R) 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受牵张刺激而改变 – 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3.0 0.6 GFR 2.5 0.5 mm元 2.0 RPF 1.5 0.2 10.7 16.0 32.0 平均肾动脉压(kPa)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RPF:肾血浆流量 GFR: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RPF:肾血浆流量 GFR:肾小球滤过率
2.神经和体液调节(应急) ①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VAP、Ang II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2.神经和体液调节(应急) ①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VAP、AngⅡ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肾小球 肾小囊 葡萄糖氨基酸 全部重吸收 一近曲小管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Kt,HCO,Na,CL,水 酚红,青霉素等 大部分重吸收 远曲小管 HC0,Na,水 硫酸盐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K,H,NH, 重吸收作用 收 CL,Na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集合管 水叶 分泌作用 Na,水,尿素 髓袢 Na+ K,H,NH, 尿素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的滤过是指血 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 近曲小管 时,血浆中的部分成分 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微穿刺 肾小球 滤过的实验证据 间质细胞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 球旁细胞 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远曲小管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致密斑 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与球旁器及肾小囊微穿刺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 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 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球的滤过是指血 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 时,血浆中的部分成分 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