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种内、种间关系 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的基本概念 §2种群特征 §3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4种群动态 §5种群增长模型 ·§6种群调节 §1种群的基本概念 种群定义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1种群的定义 ·种群( 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 生态学家还在种群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 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 稳定性。作为系统还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在实际研究中加以应用
1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 §1 种群的基本概念 ⚫ §2 种群特征 ⚫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 §4 种群动态 ⚫ §5 种群增长模型 ⚫ §6 种群调节 §1 种群的基本概念 ⚫ 种群定义 ⚫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1 种群的定义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 生态学家还在种群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 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 稳定性。作为系统还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的具体对象。 ➢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 种群既可以作为抽象概念,也可作为具体存在的客体在实际研究中加以应用
2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物学( population biology):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 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种群建传半(pu如1gnga:对种街的遗传过間 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种 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3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单体生物( 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 鸟类、兽类等。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4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开辟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实践意义 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了解数量的时空动态 实施物种保护 §2种群特征 种群的主要特征 种群的群体特征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种群主要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2 2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 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过程。 ⚫ 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 ecology ): 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它们与其他 种群成员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种 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3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 鸟类、兽类等。 ⚫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4 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 ⚫ 理论意义 ➢开辟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 实践意义 ➢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了解数量的时空动态; ➢实施物种保护。 §2 种群特征 ⚫ 种群的主要特征 ⚫ 种群的群体特征 ⚫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1 种群主要特征 ⚫ 数量特征 ➢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 ⚫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 (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种群的群体特征 冷种群数量:密度( density)(原始密度( crude density)、生态密度( ecological density)) 种群初级参数: ①出生率( natality)(生理出生率( physiological natality)最大出生率 ( maximum natality)、生态出生率( ecological natality)-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 ②死亡率( mortality)(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最小死亡率 ( minimum mortality)、生态死亡率 cological mortality)-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③迁入和迁出率 冷次级种群参数:性比( sex ratio)、年龄分布( age structure)、种群增长率 ( 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种群参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原始密度( crude density):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冷生态密度( ecological density):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生理出生率( 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 量,又称最大出生率( maximum natality) 冷生态出生率 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 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 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 冷生理死亡率( physiological mortality):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 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死亡率 minimum mortality 冷生态死亡率 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亡率,又称实际 出生率( realized)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涉及: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种群分布界限 ·种群分布格局
3 种群的群体特征 ❖ 种群数量:密度(density)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 ) ❖ 种群初级参数: ①出生率(natality)(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 –最大出生率 (maximum natality)、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 ②死亡率(mortality)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 –最小死亡率 (minimum mortality)、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 –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③迁入和迁出率 ❖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 、种群增长率 (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pn) 种群参数的一些基本概念 ❖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 量,又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 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 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 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亡率,又称实际 出生率(realized)。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 种群动态是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涉及: ➢ 有多少(种群数量或密度)? ➢ 哪里多,哪里少(种群分布)? ➢ 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 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3 种群的分布与多度 ⚫ 种群分布界限 ⚫ 种群分布格局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稀有与灭绝 ·种群多度的估计 1种群分布界限 自然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 气候 温度 降水 盐度 天然屏障 2种群的分布格局 ·的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 分布的 冷均匀分布:S2/m=0S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原因:种 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 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 ●m=∑fx/N s2=[fx2+(∑fx)2N](N-1) x为样方中的个体数,f为出现的频率,N为样方总数 3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种群密度随着有机体的大小的增加而降低 4稀有与灭绝 稀有的程度取决于:a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分布范围大A+,分布范围小A一)、b生境的耐 受性(宽的耐受范围B+,狭的耐受范围分布范围小B一)、c种群大小(大的局域种群c+, 小的局域种群c-);稀有物种易于灭绝。 A十;B十;C+一如麻雀( Passer domesticus)和浦公英等物种,为生物圈中最常见的物种。 令A-;B十;C十一如白腰雪雀( 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棕颈雪雀(M. ruficollis)等, 易于灭绝 A十;B-;C+一如一些鯨类等,是易于灭绝的物种。 令A十;B+;C-—如虎( Panthera tigris)、猎隼( Falco peregrinus)等,易于灭绝 冷A-;B-;c+—如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等,易于灭绝
4 ⚫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 稀有与灭绝 ⚫ 种群多度的估计 1 种群分布界限 ⚫ 自然环境限制物种的地理分布 ➢气候 ➢温度 ➢降水 ➢盐度 ➢天然屏障 2 种群的分布格局 ⚫ 的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 分布的。 ❖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 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 聚集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 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 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 ⚫ m=∑fx/N ⚫ S2= [∑fx 2+(∑ fx)2 /N]/(N-1) ⚫ x为样方中的个体数,f为出现的频率,N为样方总数 3 生物体大小与种群密度关系 ⚫ 种群密度随着有机体的大小的增加而降低。 4 稀有与灭绝 ➢ 稀有的程度取决于: a 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分布范围大A+,分布范围小A-)、b 生境的耐 受性(宽的耐受范围B+,狭的耐受范围分布范围小B-) 、c 种群大小(大的局域种群C+, 小的局域种群C-);稀有物种易于灭绝。 ❖ A+; B+; C+— 如麻雀(Passer domesticus)和浦公英等物种,为生物圈中最常见的物种。 ❖ A-; B+; C+— 如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棕颈雪雀(M. ruficollis)等, 易于灭绝。 ❖ A+; B-; C+— 如一些鲸类等,是易于灭绝的物种。 ❖ A+; B+; C-— 如虎(Panthera tigris)、猎隼(Falco peregrinus)等,易于灭绝。 ❖ A-; B-; C+—如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等,易于灭绝
令A-;B十;C-—如叶猴( Presbytis spp)等,较易灭绝。 令A十;B-;C-一如大鸨( Otis tarda)等,较易灭绝 A-;B-;c-—如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簿,最 易灭绝。 物种的濒危等级 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 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它,该种的最小生存群还是孤立 种群能在1000年内有99%的机率保存下来。 濒危等级: 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物种红色名录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物种名录 中国濒危动植物红皮书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UcN的濒危物种等级 灭绝 野外灭绝 极危 濒危受胁 易危 近危 不受关注 数据缺乏 不作评估 c「TES公约 附录1是指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公约》禁止以商业为目的的国际贸易,只有在 特殊情况下才允许进行贸易 例如:1、所有狐猴、类人猿、猩猩、海龟;2、大部分鲸类、鳄类、猫科动物;3、多种廛 隼类、鹦鹉类、陆龟类、兰花、仙人掌类、大戟类和芦荟 附录物种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控制,就可能有灭 绝危险的物种。 例如:1、所有未列入附录内的猴类、鲸类、海豚、熊类、猫科动物、塵隼类、蟒蛇、巨蜥、 鳟类、珊瑚、兰花(含天麻、石斛、白芨)、仙人掌类、苏铁(铁树);2、桫椤(树蕨)、 吊灯花、芦荟、西洋参、沉香、金毛狗脊、猪笼草、胡黄连、匙叶甘松、桃儿七、蛇根木。 附录Ⅲ包括任何一个缔约国提出进行特别管制,并需要其他成员国给予相应管 理的物种。 例如:1、鼬类(印度)、买麻藤(尼泊尔)
5 ❖ A-; B+; C-— 如叶猴(Presbytis spp.)等,较易灭绝。 ❖ A+; B-; C-— 如大鸨(Otis tarda )等,较易灭绝。 ❖ A-; B-; C-— 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等,最 易灭绝。 物种的濒危等级 ⚫ 小种群: ➢ 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 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它,该种的最小生存群还是孤立 种群能在1000年内有99%的机率保存下来。 ⚫ 濒危等级: ➢ I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 物种红色名录 ➢ CIT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物种名录 ➢ 中国濒危动植物红皮书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 IUCN的濒危物种等级 ⚫ 灭绝 ⚫ 野外灭绝 ⚫ 极危 ⚫ 濒危 受胁 ⚫ 易危 ⚫ 近危 ⚫ 不受关注 ⚫ 数据缺乏 ⚫ 不作评估 CITES公约 ⚫ 附录I 是指有灭绝危险的物种。《公约》禁止以商业为目的的国际贸易,只有在 特殊情况下才允许进行贸易。 – 例如:1、所有狐猴、类人猿、猩猩、海龟;2、大部分鲸类、鳄类、猫科动物;3、多种鹰 隼类、鹦鹉类、陆龟类、兰花、仙人掌类、大戟类和芦荟。 ⚫ 附录II 物种是指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控制,就可能有灭 绝危险的物种。 – 例如:1、所有未列入附录I内的猴类、鲸类、海豚、熊类、猫科动物、鹰隼类、蟒蛇、巨蜥、 鳄类、珊瑚、兰花(含天麻、石斛、白芨)、仙人掌类、苏铁(铁树);2、桫椤(树蕨)、 吊灯花、芦荟、西洋参、沉香、金毛狗脊、猪笼草、胡黄连、匙叶甘松、桃儿七、蛇根木。 ⚫ 附录III 包括任何一个缔约国提出进行特别管制,并需要其他成员国给予相应管 理的物种。 – 例如:1、鼬类(印度)、买麻藤(尼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