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2017年长三角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 地区 指标 浓度(C0:mgm,其他:gm2) 比2016年变化(%) P -4.3 -53 6 9 长三角 -13.3 -133 Ple -6.8 181 上海 10.4 -20.0 44 2.3 1. -7.7 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 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 为48.2%~94.2%,平均为74.8%.比2016年下 77.3%~94.8%,平均为84.5%,比2016年下 降13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2%, 降5.0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5.5% 其中轻度污染为19.9%,中度污染为4.4%,重 其中轻度污染为12.5%,中度污染为2.4%,重 度污染为0.9%,严重污染为0.1%。6个城市优 度污染为0.6%,未出现严重污染。6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18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3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1个城市优良 良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超标天数中, 天数比例小于50%。超标天数中以PM、O、 以O,、PM,和NO,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 PM和NO,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占污染总 占污染总天数的70.6%、20.4%和9.2%,未出 天数的44.5%、50.4%、2.3%和3.0%,未出现以 现以PMo、SO,和CO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 SO,和C0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 广州优良天数比例为80.5%,比2016年下 上海优良天数比例为75.3%.比2016年下降4.2个百分点。出现重度污染2天,未出现 降0.1个百分点。出现重度污染2天,未出现 严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2016年增加 严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与2016年持平。 1天
13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2017 年长三角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 地区 指标 浓度(CO:mg/m3 ,其他:μg/m3 ) 比2016年变化(%) 长三角 PM2.5 44 -4.3 PM10 71 -5.3 O3 170 6.9 SO2 14 -17.6 NO2 37 2.8 CO 1.3 -13.3 上海 PM2.5 39 -13.3 PM10 55 -6.8 O3 181 10.4 SO2 12 -20.0 NO2 44 2.3 CO 1.2 -7.7 长三角地区 25 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 为 48.2% ~ 94.2%,平均为 74.8%,比 2016 年下 降 1.3 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 25.2%, 其中轻度污染为 19.9%,中度污染为 4.4%,重 度污染为 0.9%,严重污染为 0.1%。6 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 80% ~ 100% 之间,18 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 50% ~ 80% 之间,1 个城市优良 天数比例小于 50%。超标天数中以 PM2.5、O3、 PM10 和 NO2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占污染总 天数的 44.5%、50.4%、2.3% 和 3.0%,未出现以 SO2 和 CO 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 上海优良天数比例为 75.3%,比 2016 年下 降 0.1 个百分点。出现重度污染 2 天,未出现 严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与 2016 年持平。 珠三角地区 9 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范围为 77.3% ~ 94.8%, 平 均 为 84.5%, 比 2016 年 下 降 5.0 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 15.5%, 其中轻度污染为 12.5%,中度污染为 2.4%,重 度污染为 0.6%,未出现严重污染。6 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 80% ~ 100% 之间,3 个城市优 良天数比例在 50% ~ 80% 之间。超标天数中, 以 O3、PM2.5 和 NO2 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 占污染总天数的 70.6%、20.4% 和 9.2%,未出 现以 PM10、SO2 和 CO 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 广州优良天数比例为 80.5%,比 2016 年下 降 4.2 个百分点。出现重度污染 2 天,未出现 严重污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 2016 年增加 1 天
2017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4 2017年珠三角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 地区 指标 平均浓度(c0:mgm,其他:gm3) 比2016年变化(%) Pl 34 6.2 8.2 165 9.3 珠三角 SO, 11 0 0 37 5.7 19 -77 -2.8 广州 包 45 13.0 1.2 酸雨 比例为36.1%,比2016年下降2.7个百分点: 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16.8%,比 2016年下降3.5个百分点;酸雨频率在50%以 酸雨频率2017年,463个监测降水的城 上的城市比例为8.0%,比2016年下降2.1个百 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平均为10.8%,比 分点: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8% 2016年下降1.9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 比2016年下降1.0个百分点。 ■2016年 ■2017年 频率>50% 频*>759% 2017年不同酸雨频率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
2017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4 2017 年珠三角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 地区 指标 平均浓度(CO:mg/m3 ,其他:μg/m3 ) 比2016年变化(%) 珠三角 PM2.5 34 6.2 PM10 53 8.2 O3 165 9.3 SO2 11 0 NO2 37 5.7 CO 1.2 -7.7 广州 PM2.5 35 -2.8 PM10 56 0 O3 162 4.5 SO2 12 0 NO2 52 13.0 CO 1.2 -7.7 酸雨频率 2017 年,463 个监测降水的城 市(区、县)中,酸雨频率平均为 10.8%,比 2016 年下降 1.9 个百分点。出现酸雨的城市 比例为 36.1%,比 2016 年下降 2.7 个百分点; 酸雨频率在 25% 以上的城市比例为 16.8%,比 2016 年下降 3.5 个百分点;酸雨频率在 50% 以 上的城市比例为 8.0%,比 2016 年下降 2.1 个百 分点;酸雨频率在 75% 以上的城市比例为 2.8%, 比 2016 年下降 1.0 个百分点。 2017 年不同酸雨频率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 2016年 2017年 0 5 10 15 20 25 频率>25% 频率>50% 频率>75% 城市比例(%) 酸 雨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2016年 ■2017年 8 pH<56 .5 2017年不同降水pH年均值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 降水酸度全国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4.420.1个和0.4个百分点。 (重庆大足县)~8.18(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化学组成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 其中,酸雨(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较 子和铵离子,分别占离子总当量的25.9%和 重酸雨(降水pH年均值低于5.0)和重酸雨 15.2%;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占离子总当 (降水pH年均值低于4.5)的城市比例分别为 量的21.1%;硝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9.0%。 18.8%、6.7%和0.4%,分别比2016年下降1.0个、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与2016年相比, ■2016年 ■2017年 30 m10 2017年降水中主要离子当量浓度比例年际比较
15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2017 年降水中主要离子当量浓度比例年际比较 2017 年不同降水 pH 年均值的城市比例年际比较 2016年 2017年 0 5 10 15 20 25 30 硫 酸 根 硝 酸 根 氟 离 子 氯 离 子 铵 离 子 钙 离 子 镁 离 子 钠 离 子 钾 离 子 氢 离 子 当量浓度比例( %) 2016年 2017年 城市比例(%) 0 5 10 15 20 pH<5.6 pH<5.0 pH<4.5 降水酸度 全国降水 pH 年均值范围为 4.42 (重庆大足县)~ 8.18(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其中,酸雨(降水 pH 年均值低于 5.6)、较 重酸雨(降水 pH 年均值低于 5.0)和重酸雨 (降水 pH 年均值低于 4.5)的城市比例分别为 18.8%、6.7% 和 0.4%,分别比 2016 年下降 1.0 个、 0.1 个和 0.4 个百分点。 化学组成 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 子和铵离子,分别占离子总当量的 25.9% 和 15.2%;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占离子总当 量的 21.1%;硝酸根占离子总当量的 9.0%。 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与 2016 年相比
2017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1石 硫酸根、氟离子和钠离子当量浓度比例有所点;其中,较重酸雨区面积占国士面积的此例 下降,铵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当量浓度比 为0.9%。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一云贵 例有所上升,其他离子当量浓度比例保持稳 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渐江、上海的大部分 地区,江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中东部、 酸雨分布酸雨区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广东中部、重庆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的 占国土面积的6.4%,比2016年下降0.8个百分少部分地区。 图例 好H值范 ,爽门特别行政区 0182407号 南许诸 2017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2017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16 2017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pH值范围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资料暂缺 审图号:GS(2018)2407号 <4.5 4.5~5.0 5.0~5.6 >5.6 图 例: 硫酸根、氟离子和钠离子当量浓度比例有所 下降,铵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当量浓度比 例有所上升,其他离子当量浓度比例保持稳 定。 酸雨分布 酸雨区面积约 62 万平方千米, 占国土面积的 6.4%,比 2016 年下降 0.8 个百分 点;其中,较重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为 0.9%。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 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浙江、上海的大部分 地区,江西中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中东部、 广东中部、重庆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的 少部分地区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淡水 全国地表水 点,Ⅱ类下降5.1个百分点,Ⅲ类上升5.6个百分 点,N类上升1.2个百分点,V类下降1.1个百分 点,劣V类下降0.7个百分点。 2017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点 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为优,浙闽片河 位)中,【~Ⅲ类水质断面(点位)1317个, 流、长江和珠江流域水质为良好,黄河、松花 占67.9%:N、V类462个,占23.8%:劣V类 江、淮河和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 161个,占8.3%‘。与2016年相比,1~Ⅲ类水 中度污染。 质断面(点位)比例上升0.1个百分点,劣V类 长江流域水质良好。510个水质断面中 下降0.3个百分点。 I类水质断面占2.2%,Ⅱ类占44.3%,Ⅲ类士 38.0%,V类占10.2%,V类占3.1%,劣V类占 流域 2.2%。与2016年相比,1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 0.5个百分点,Ⅱ类下降9.2个百分点,Ⅲ类上升 11.9个百分点,W类上升0.6个百分点,V类下 2017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 降1.4个百分点,劣V类下降13个百分点。 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渐闽片河流、西北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59个水质断面中, 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水质断面中,【类水 I类水质断面占6.8%,Ⅱ类占40.7%,Ⅲ类占 质断面35个,占2.2%:Ⅱ类594个,占36.7%: 52.5%,无N类、V类和劣V类。与2016年相 Ⅲ类532个,占32.9%;N类236个,占14.6%; 比,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0.1个百分点,Ⅲ V类84个,占5.2%;劣V类136个,占8.4%。与 类上升15.2个百分点,N类下降5.1个百分点 2016年相比,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0.1个百分 其他类均特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表1中除水温、总氯、美大肠菌群外的21项指标依据各类标准限值分别评 价各项指标水质类别,然后按照单因子方法取水质类别最高者作为新面水质类别。1、Ⅱ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一级保 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哪场、仔雅幼鱼的来饵场等;Ⅲ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泪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类水质可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妖乐用水:V类水质可用于农业用 水及一般景观用水:劣V类水质除词节局部气候外,几平无使用功能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17 淡 水 全国地表水 2017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点 位)中,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1317个, 占67.9%;Ⅳ、Ⅴ类462个,占23.8%;劣Ⅴ类 161个,占8.3% * 。与2016年相比,Ⅰ~Ⅲ类水 质断面(点位)比例上升0.1个百分点,劣Ⅴ类 下降0.3个百分点。 2017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 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 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水质断面中,Ⅰ类水 质断面35个,占2.2%;Ⅱ类594个,占36.7%; Ⅲ类532个,占32.9%;Ⅳ类236个,占14.6%; Ⅴ类84个,占5.2%;劣Ⅴ类136个,占8.4%。与 2016年相比,Ⅰ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0.1个百分 点,Ⅱ类下降5.1个百分点,Ⅲ类上升5.6个百分 点,Ⅳ类上升1.2个百分点,Ⅴ类下降1.1个百分 点,劣Ⅴ类下降0.7个百分点。 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水质为优,浙闽片河 流、长江和珠江流域水质为良好,黄河、松花 江、淮河和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 中度污染。 长江流域 水质良好。510个水质断面中, Ⅰ类水质断面占2.2%,Ⅱ类占44.3%,Ⅲ类占 38.0%,Ⅳ类占10.2%,Ⅴ类占3.1%,劣Ⅴ类占 2.2%。与2016年相比,Ⅰ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 0.5个百分点,Ⅱ类下降9.2个百分点,Ⅲ类上升 11.9个百分点,Ⅳ类上升0.6个百分点,Ⅴ类下 降1.4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1.3个百分点。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59个水质断面中, Ⅰ类水质断面占6.8%,Ⅱ类占40.7%,Ⅲ类占 52.5%,无Ⅳ类、Ⅴ类和劣Ⅴ类。与2016年相 比,Ⅱ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0.1个百分点,Ⅲ 类上升15.2个百分点,Ⅳ类下降5.1个百分点, 其他类均持平。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 1 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外的 21 项指标依据各类标准限值分别评 价各项指标水质类别,然后按照单因子方法取水质类别最高者作为断面水质类别。Ⅰ、Ⅱ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一级保 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水质可用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Ⅳ类水质可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Ⅴ类水质可用于农业用 水及一般景观用水;劣Ⅴ类水质除调节局部气候外,几乎无使用功能。 17 流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