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传染病监测的内容 (1)人口学资料 (2)非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 (3)人群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4)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的监测 (5)饮食、营养因素的调查 (6)基因型及遗传背景因素的监测 (7)高危人群的确定 (8)预防和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 流行病学教研室 16
16 2、非传染病监测的内容 (1)人口学资料 (2)非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 (3)人群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4)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的监测 (5)饮食、营养因素的调查 (6)基因型及遗传背景因素的监测 (7)高危人群的确定 (8)预防和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 流行病学教研室
第二节 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一、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SEASE CONTO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 3.症状监测系统 4.死因监测系统 5.病媒生物监测系统 6.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流行病学教研室 1
17 第二节 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1.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 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 3. 症状监测系统 4. 死因监测系统 5. 病媒生物监测系统 6. 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 一、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流行病学教研室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对法定报 资任报告单位 发现、诊断 告的39种 填报 确诊、疑似、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进 报告 订正 「开展个案调查 行监测 县(区)卫生局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个案调查表 反馈 追踪、订正 地(市)卫生局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反锁 核实 省(区)卫生厅省(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反馈 全国个案数据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析 卫生部 分析结果 疫情发布 报告 .套反馈 追踪、订正、调查 传染病报告流程示意图 18
18 1.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对法定报 告的39种 传染病进 行监测 传染病报告流程示意图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 监测内容: (1)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 (2)相关因素监测:包括病原学、免 疫水平、动物宿主及病媒生物、 耐药情况、环境因素和基础信息 (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资料) 流行病学教研室
19 2. 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 监测内容: (1)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 (2)相关因素监测:包括病原学、免 疫水平、动物宿主及病媒生物、 耐药情况、环境因素和基础信息 (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资料) 流行病学教研室
3.症状监测系统 中国验检级 监测内容: 包括引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 健康相关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 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 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20 流行病学教研室
20 3. 症状监测系统 监测内容: 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 健康相关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 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 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流行病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