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 要求与教学大纲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它的任务,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掌握主要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意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 的重要意义。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掌握视、触、叩、听的基本检査方法。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査顺序与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一般检査;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 检査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査的应用。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能比较准确地叩岀心界。掌握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増强 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 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等常见 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査方法,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其改 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检查为重点,掌握 腹部视、触、叩、听检査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熟悉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了解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熟悉其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 义 4、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第一篇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 要求与教学大纲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它的任务,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掌握主要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意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 的重要意义。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掌握视、触、叩、听的基本检查方法。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一般检查;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 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应用。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掌握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 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 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等常见 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查方法,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其改 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检查为重点,掌握 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熟悉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了解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熟悉其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 义。 4、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了解超声心动图诊断疾病的依据,熟悉其临床应用范围,掌握正常图形的基本特 征及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 基本技能 1、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了解病人主诉,症状或体征的内在联系及临床 意义,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査。 2、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心电图各波的测量方法,能写出心电图报告。 3、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査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査结果,进行全 面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 讲授 绪论 常见症状 191 15 问诊 基本检查法、一般状态检查 63336 433 头颈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査 胸部检查 12 心血管系统检查 10 12 腹部检查 6 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心电图学 6146 4 9(10) 超声心动图 54(48)|54(52)108(100 备注:本次修改讨论提出将超声心动图放在超声学去讲,诊断学的学时数减去“8 学时”给超声教研室,诊断学总学时为100学时,讲授48,见习52。学时安排在表 中用()表示改动。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了解超声心动图诊断疾病的依据,熟悉其临床应用范围,掌握正常图形的基本特 征及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 二、基本技能 1、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了解病人主诉,症状或体征的内在联系及临床 意义,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2、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心电图各波的测量方法,能写出心电图报告。 3、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全 面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 内 容 讲授 见习 合计 绪论 1 1 常见症状 9 6 15 问诊 1 3 4 基本检查法、一般状态检查 3 3 头颈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3 3 胸部检查 6 6 12 心血管系统检查 10 12 22 腹部检查 6 6 12 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1 3 4 心电图学 14 9(10) 23 超声心动图 6 3 9 合计 54(48) 54(52) 108(100) 备注:本次修改讨论提出将超声心动图放在超声学去讲,诊断学的学时数减去“8 学时”给超声教研室,诊断学总学时为 100 学时,讲授 48,见习 52。学时安排在表 中用()表示改动。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说 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一九九三年五朋昆明医学院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结 合当前教改精神及诊断学第五版教材内容修改制定的。 医学系本科检体诊断课程总学时100学时,大课讲授48学时,实习52学时 包括症状学、问诊及病历书写、体格检査、心电图学、超场心动图检查等部分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髙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方法与技巧。 (二)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 (三)熟悉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 各波的测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运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四)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 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 问诊、体格检査、化验室检査及器械査检等方法,进行调査硏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 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 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 断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査、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
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一九九三年五朋昆明医学院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结 合当前教改精神及诊断学第五版教材内容修改制定的。 二、医学系本科检体诊断课程总学时 100 学时,大课讲授 48 学时,实习 52 学时, 包括症状学、问诊及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学、超场 心动图检查等部分。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方法与技巧。 (二)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 义。 (三)熟悉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 各波的测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运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四)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 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 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查检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 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 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 断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
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二章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 觉,重点讲授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 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便血、呕血、黄疸、意识障碍。 执 (一)发热的概述及意义 (二)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重点掌握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的诊断方法 二、疼痛 (一)重点掌握对疼痛的分析,即疼痛的临床特点 1、发病的特点 2、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性质及强度 4、牵涉痛放射部位 5、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二章 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 觉,重点讲授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 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便血、呕血、黄疸、意识障碍。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述及意义 (二)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重点掌握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的诊断方法 二、疼痛: (一)重点掌握对疼痛的分析,即疼痛的临床特点。 1、发病的特点 2、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性质及强度 4、牵涉痛放射部位 5、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二)临床常见胸、腹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水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各型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1、重点掌握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2、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鉴别要点。 四、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 (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液病)。 五、咯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六、呕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四)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出 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七、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黄疸: (一)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二)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三)重点掌握上述三种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 重点掌握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
(二)临床常见胸、腹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三、水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各型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1、重点掌握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2、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鉴别要点。 四、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 (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液病)。 五、咯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六、呕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四)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出 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七、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黄疸: (一)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二)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三)重点掌握上述三种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 重点掌握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