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5)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 (6)组合体构形设计。 2.敕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看组合体视图 (2)熟练掌握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方法: (3)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尺寸标注。 4.教学建议: (1)本章为重点章节之一,必须花大量时间把本章内容讲好与学好。 (2)注意使用三维造型软件对组合体进行造型设计及二维工程图转换 第三章轴测图 1.基本内容: (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3)正等轴测草图的画法: (4)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5)轴测图的尺寸标注 (6)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7)轴测图的选择。 2.敦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2)熟练掌握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3)掌握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4)掌握轴测图的尺寸标注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正等轴图的画法。 4.敦学建议: 本章所有轴测图的画法教学要求学生全部用手工徒手绘制方式画出轴测图。先教正等轴测
(4)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5)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 (6)组合体构形设计。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用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看组合体视图; (2)熟练掌握组合体的尺寸标注方法; (3)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尺寸标注。 4.教学建议: (1)本章为重点章节之一,必须花大量时间把本章内容讲好与学好。 (2)注意使用三维造型软件对组合体进行造型设计及二维工程图转换。 第三章 轴测图 1.基本内容: (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3)正等轴测草图的画法; (4)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5)轴测图的尺寸标注; (6)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7)轴测图的选择。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2)熟练掌握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3)掌握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4)掌握轴测图的尺寸标注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正等轴图的画法。 4.教学建议: 本章所有轴测图的画法教学要求学生全部用手工徒手绘制方式画出轴测图。先教正等轴测
图,从绘制平面立体的轴测图开始到回转体类零件的轴测图绘制结束,课外布置相关徒手练习。 第四章机件常用的表示方法 1.基本内容: (1)视图: (2)剖视图: (3)断面图: (4)其它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5)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综合运用 2.敦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视图的表达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剖视图表达方法 (3)熟练掌握断面图的画法: (4)熟练掌握其它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5)培养出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表达机件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六个基本视图(仰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右视图、左视图和后视图): (2)全剖、半剖、局部剖:断面图: (3)局部放大图: (4)各种简化画法 4.教学建议: 本章为重点章节之一,必须花大量时间把本章内容讲好与学好。 注意使用三维造型软件对组合体进行造型设计及二维工程图转换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其中 课外辅导/ 教学内容 总学时 号 讲课实验上机其他课外实践 第一部分:画法几何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点的投影 3第三章直线的投影 4第四章平面的投影
图,从绘制平面立体的轴测图开始到回转体类零件的轴测图绘制结束,课外布置相关徒手练习。 第四章 机件常用的表示方法 1.基本内容: (1)视图; (2)剖视图; (3)断面图; (4)其它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5)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综合运用。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视图的表达方法; (2)熟练掌握各种剖视图表达方法; (3)熟练掌握断面图的画法; (4)熟练掌握其它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 (5)培养出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法表达机件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六个基本视图(仰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右视图、左视图和后视图); (2)全剖、半剖、局部剖;断面图; (3)局部放大图; (4)各种简化画法。 4.教学建议: 本章为重点章节之一,必须花大量时间把本章内容讲好与学好。 注意使用三维造型软件对组合体进行造型设计及二维工程图转换。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序 号 教学内容 总学时 其 中 课外辅导/ 课外实践 备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注 第一部分:画法几何学部分 1 第一章 绪论 1 1 2 第二章 点的投影 1 1 3 第三章 直线的投影 4 4 4 第四章 平面的投影 2 2
第五章直线与平面的 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 4 对位置 6 第六章投影变换 2 2 第七章基本立体 2 2 8第八章两立体相交2 第二部分:工程制图部 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 识及绘图方法 2 10 第一查组合体 4 11 第三章轴测图 2 12 第四章机件的图样画 法 13 计算机三维设计方法学 2 2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点要讲清,作业要大量做,有错误要随时指正。 六、实验/实践内容: 计算机三维设计由学生课外自己上机完成。 七、考核方式: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0%,其中到课率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实验 10%等)+课程作业设计成绩(60%)的总和确定。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工程制图》赵大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工程制图习题集》赵大兴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9年4月 九、教敏说明及其他 无 执笔人:刘永霞系室审核人:刘永霞
5 第五章 直线与平面的 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 对位置 4 4 6 第六章 投影变换 2 2 7 第七章 基本立体 2 2 8 第八章 两立体相交 2 2 第二部分:工程制图部分 9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 识及绘图方法 2 2 10 第二章 组合体 4 4 11 第三章 轴测图 2 2 12 第四章 机件的图样画 法 4 4 13 计算机三维设计方法学 习 2 2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点要讲清,作业要大量做,有错误要随时指正。 六、实验/实践内容: 计算机三维设计由学生课外自己上机完成。 七、考核方式: 学生最后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0%,其中到课率 10%+课堂表现 10%+课后作业 10%+实验 10%等)+课程作业设计成绩(60%)的总和确定。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选用教材: 《工程制图》赵大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4 月 《工程制图习题集》赵大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4 月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无 执笔人:刘永霞 系室审核人:刘永霞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2》课程教学大纲 Fundament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ial Designing 课程编号:130102074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工业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工业设计机械基 础》的教学任务是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①具有工业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工程力学基本知识: ②在产品设计中能与机械工程师进行交流和沟通:③使产品设计具有工程技术的合理性:④为 在需要时进一步深入学习机械结构与设计的知识打下基础。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1、2、3、 4、5、6条的达成。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解答方法,会进行杆件的拉、压、剪、挤、扭、弯的内力分析和 强度计算,要求通过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基本 机构的能力,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的学习,初步 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机构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1.基本内容: 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 约束与约束反力:常见约束类型和不同约束类型下的约束反力:分离体与受力图静力学求解问 题的一般步骤。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工程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约束与约束反力。难点:分离体与受力图。 4.教学建议:
《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2》课程教学大纲 Fundament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ial Designing 课程编号:130102074 学时:32 学分 :2 适用对象:工业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业设计机械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工业设计机械基 础》的教学任务是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①具有工业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工程力学基本知识; ②在产品设计中能与机械工程师进行交流和沟通;③使产品设计具有工程技术的合理性;④为 在需要时进一步深入学习机械结构与设计的知识打下基础。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 1、2、3、 4、5、6 条的达成。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解答方法,会进行杆件的拉、压、剪、挤、扭、弯的内力分析和 强度计算,要求通过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基本 机构的能力,通过对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设计计算方法的学习,初步 掌握具有选用、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机构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1. 基本内容: 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工程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 约束与约束反力;常见约束类型和不同约束类型下的约束反力;分离体与受力图 静力学求解问 题的一般步骤。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工程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约束与约束反力。难点:分离体与受力图。 4. 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 认识了解机器及其组成。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 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 路、讲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 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第二章:产品与构件的静力分析 1.基本内容: 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方法、力偶和力偶系的合成、力的平移定理: 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方法:分析简化结果的方法。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平面力系、平面力 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和物体系统的平衡求解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空间力系、超静定的概念,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3.教学重点难点: 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4.敕学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第三章:产品与构件的强度分析 1.基本内容: 材料力学的研究目的,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内力、应力与应变,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 力学性能,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剪切和挤压强度的计算,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梁的抗弯强 度计算。①梁的弯曲特性,梁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方法,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梁的抗弯强度计 算:②梁的抗弯强度校核计算方法: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简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内力、应力与应变,组合变形强度计算: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 的力学性能,构件在基本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和梁的抗弯强度计算。难点: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4.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典型机器案例的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具体、形象、生动地 认识了解机器及其组成。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 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 路、讲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着重于 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 第二章:产品与构件的静力分析 1. 基本内容: 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方法、力偶和力偶系的合成、力的平移定理; 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的方法;分析简化结果的方法。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平面力系、平面力 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和物体系统的平衡求解方法。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空间力系、超静定的概念,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3. 教学重点难点: 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4. 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 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第三章:产品与构件的强度分析 1. 基本内容: 材料力学的研究目的,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内力、应力与应变,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 力学性能,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剪切和挤压强度的计算,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梁的抗弯强 度计算。①梁的弯曲特性,梁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方法,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梁的抗弯强度计 算;②梁的抗弯强度校核计算方法;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简介。 2.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杆件的基本变形形式,内力、应力与应变,组合变形强度计算;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 的力学性能,构件在基本变形时的强度计算。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轴扭转的强度计算和梁的抗弯强度计算。 难点: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4. 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