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以均等二分裂(binary fission)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已知大肠杆菌菌体的分裂过程涉 及30多个基因的调控。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generation time)。 细菌种类不同其分裂的世代时间有所差异,大肠杆菌及许多其他病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 裂一次仅需20min,而分枝杆菌等繁殖较慢,需18-24h才分裂一次。 某些抗生素可抑制细菌聚合作用及组装,如使用非致死浓度的这些抗生素,可影响细胞 的分裂,导致菌体形态异常,如使用抗生素的样本中的大肠杆菌,往往呈长丝状。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如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 过程具有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growth cuve)。曲线显示了细菌生长繁殖的4个期(图2-6)。 (-)迟缓期((lag phase) 9 是细菌植入到新环境后的一个适应阶段。此时 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RNA 含量明显增多,但DNA的量无变化,此时细菌数 对数胡 并不增加。这一过程一般约需14h (二)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 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 接近一条斜的直线。一般而言,该期的病原菌致病 图2-6细菌的生长曲线 力最强,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型, 对抗菌药物等的作用较为敏感。大肠杆菌的对数期可持续6~I0h。 ((三)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此时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 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持平。该期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革兰氏阳性菌此时可染 成阴性。毒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此时产生。大肠杆菌的稳定期持续约8h。 (四)衰亡期(decline phase)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新的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此 期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 27
27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细菌以均等二分裂(binary fission)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已知大肠杆菌菌体的分裂过程涉 及 30 多个基因的调控。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称为世代时间(generation time)。 细菌种类不同其分裂的世代时间有所差异,大肠杆菌及许多其他病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 裂一次仅需 20 min,而分枝杆菌等繁殖较慢,需 18~24 h 才分裂一次。 某些抗生素可抑制细菌聚合作用及组装,如使用非致死浓度的这些抗生素,可影响细胞 的分裂,导致菌体形态异常,如使用抗生素的样本中的大肠杆菌,往往呈长丝状。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如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 过程具有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一条生长曲线(growth curve)。曲线显示了细菌生长繁殖的 4 个期(图 2-6)。 (一)迟缓期(lag phase) 是细菌植入到新环境后的一个适应阶段。此时 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RNA 含量明显增多,但 DNA 的量无变化,此时细菌数 并不增加。这一过程一般约需 1~4 h。 (二)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细菌此时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 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 接近一条斜的直线。一般而言,该期的病原菌致病 力最强,其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均较典型, 对抗菌药物等的作用较为敏感。大肠杆菌的对数期可持续 6~10 h。 (三)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此时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等,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 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持平。该期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革兰氏阳性菌此时可染 成阴性。毒素等代谢产物大多此时产生。大肠杆菌的稳定期持续约 8 h。 (四)衰亡期(decline phase)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如不移植到新的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此 期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 9 8 7 稳定期 衰亡期 6 5 对数期 4 3 2 1 迟缓期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26 h 图 2-6 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是在体外人工培养条件下观察到的,在动物体内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未必能出现此种典型的曲线,但对细菌的生长规律的研究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用人工方法,提供细菌在自然环境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条件,达到细菌培养、 鉴定及进一步利用的目的。人工培养细菌,除需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外,尚需有合适的酸碱 度、适宜的温度及必要的气体环境。在营养丰富、生长繁殖条件适宜时,细菌生长繁殖最为 迅速。 一、细菌的营养需要 细菌种类紫多,营养需要千差万别,但其基本营养要求不外水分、无机盐类、含碳化合 物和含氮化合物,个别细菌还需要生长因子等特殊物质。 (一)水分 水虽不属于严格的营养物质,但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水分。水除是细菌的主要组成 成分之一外,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溶解于水中才能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渗透、 分泌和排泄以及水解和许多生化反应等作用都以水为媒介。另外,水的比热大,利于热的吸 收和散发,可有效地调节细胞与所处环境的温度。 (二)无机盐类 无机盐类可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一些元素,根据对其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一般情况下,这些元素在所供给的水、营养物质中含有,不需特殊提供。但有些细菌,如嗜 盐菌对Na和CI有特殊需要 (三)含碳化合物 细菌合成碳水化合物,进一步合成多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组成成分需要碳素营养, 自养菌是以CO2或碳酸盐为碳源,异养菌则以有机含碳化合物为碳源,也需要少量的C02 可由分解代谢所产生的C02满足其需要。有些异养菌在培养开始时,需先加一些CO以促进 其生长。异养菌最常利用的碳源是糖类,另外还有有机酸、醇类、脂类以及氨基酸等。糖类 以单糖(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几乎所有异养菌均可利用:双糖中的蔗糖、乳糖、麦芽 糖等某些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淀粉,病原菌往往可能利用,而纤维素、果胶等只能为某些 自然界的细菌所利用。细菌能利用什么种类的糖类物质或含碳物质并产生什么样的产物,这 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 在培养细菌时,因细菌可利用氨基酸中的碳素,往往不需添加任何糖类。 28
28 细菌的生长曲线是在体外人工培养条件下观察到的,在动物体内因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未必能出现此种典型的曲线,但对细菌的生长规律的研究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用人工方法,提供细菌在自然环境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条件,达到细菌培养、 鉴定及进一步利用的目的。人工培养细菌,除需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外,尚需有合适的酸碱 度、适宜的温度及必要的气体环境。在营养丰富、生长繁殖条件适宜时,细菌生长繁殖最为 迅速。 一、细菌的营养需要 细菌种类繁多,营养需要千差万别,但其基本营养要求不外水分、无机盐类、含碳化合 物和含氮化合物,个别细菌还需要生长因子等特殊物质。 (一)水分 水虽不属于严格的营养物质,但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水分。水除是细菌的主要组成 成分之一外,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溶解于水中才能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渗透、 分泌和排泄以及水解和许多生化反应等作用都以水为媒介。另外,水的比热大,利于热的吸 收和散发,可有效地调节细胞与所处环境的温度。 (二)无机盐类 无机盐类可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一些元素,根据对其需要量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一般情况下,这些元素在所供给的水、营养物质中含有,不需特殊提供。但有些细菌,如嗜 盐菌对 Na+和 Cl-有特殊需要 (三)含碳化合物 细菌合成碳水化合物,进一步合成多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组成成分需要碳素营养, 自养菌是以 CO2 或碳酸盐为碳源,异养菌则以有机含碳化合物为碳源,也需要少量的 CO2, 可由分解代谢所产生的 CO2 满足其需要。有些异养菌在培养开始时,需先加一些 CO2 以促进 其生长。异养菌最常利用的碳源是糖类,另外还有有机酸、醇类、脂类以及氨基酸等。糖类 以单糖(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几乎所有异养菌均可利用;双糖中的蔗糖、乳糖、麦芽 糖等某些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淀粉,病原菌往往可能利用,而纤维素、果胶等只能为某些 自然界的细菌所利用。细菌能利用什么种类的糖类物质或含碳物质并产生什么样的产物,这 可作为细菌鉴定的依据。 在培养细菌时,因细菌可利用氨基酸中的碳素,往往不需添加任何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