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建昌县凌东高级中学 张继锋 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这个单元为 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论述的是求师的态度和方法的论文,是古代议 论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 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 “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 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些还突破了孔子学说 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个中观点 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尤其对高中生具有正能量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我班为高一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稍差,尤其是文言文, 学生普遍认为较难,但经过了上学期几篇浅显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 些的文言知识,加之本篇文章语言较为浅显,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 受。因此除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议论文基本知识的学习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完成导学案,掌握、积累字音和字型,“师、传、道、 受、惑、贱、圣、愚、群、足、经”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 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 (否)两个通假字;识记“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 古文”等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师说》教学设计 建昌县凌东高级中学 张继锋 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 11 课,这个单元为 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论述的是求师的态度和方法的论文,是古代议 论散文中的精品,也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 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 “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 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些还突破了孔子学说 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个中观点 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尤其对高中生具有正能量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我班为高一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稍差,尤其是文言文, 学生普遍认为较难,但经过了上学期几篇浅显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 一些的文言知识,加之本篇文章语言较为浅显,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 受。因此除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议论文基本知识的学习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完成导学案,掌握、积累字音和字型,“师、传、道、 受、惑、贱、圣、愚、群、足、经”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 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 (否)两个通假字;识记“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 古文”等古今异义词;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韩愈、古文运动和“说”的文体知识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自读、提问、完成导学案,解决文中的字音和文言 基础知识 2、通过讲授和提问以及多媒体展示完成作者、背景及其他知识的 介绍。 3、通过问题合作探究加深对本文论点、论证方法的理解、认同和 学习。 4、通过讨论和问题探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 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 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作者韩愈、古文运动和“说”的文体知识。 4、能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自读、提问、完成导学案,解决文中的字音和文言 基础知识。 2、通过讲授和提问以及多媒体展示完成作者、背景及其他知识的 介绍。 3、通过问题合作探究加深对本文论点、论证方法的理解、认同和 学习。 4、通过讨论和问题探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 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 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 内容 课堂进程 1、教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听范读、熟悉课文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 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1)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 齐读 (2)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 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 义:古、学者、所以、必、受、师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3)各自背诵第一段—一点背—齐背 (4)老师总结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 内容。 三、课堂进程 1、教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听范读、熟悉课文。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 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 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 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 义:古、学者、所以、必、受、师。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
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 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在积累本上写一段关于从事学习必要性 的认识,下节课交流 备注 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 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 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 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 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 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 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 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
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 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在积累本上写一段关于从事学习必要性 的认识,下节课交流。 备注一 一、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 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 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 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 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 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 风。本文第 4 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 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 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
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 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 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 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 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 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 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 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介绍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 何,都有官可做。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 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 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 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 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 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 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 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 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 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 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介绍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 何,都有官可做。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 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