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敦学方活<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人 播放背景音乐一一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 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 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2 二、作者简介
愚公移山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 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 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2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 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 、文本链接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 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 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较短小,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 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经常采用夸 张和拟人手法。 网、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 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 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 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 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 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较短小, 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 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经常采用夸 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五、课文精读 1.这则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 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 龀一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一一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 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 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 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 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1.这则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 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 ...——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 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 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 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 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 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 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 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 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 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 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 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 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 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 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 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迹 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 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 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 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 嘲笑的?
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 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 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 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 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 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智 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 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 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 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 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迹, 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 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 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 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 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 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而”在这里起 转折的作用。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 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 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 移之理”。2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 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 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 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 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 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 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 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面描写—一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鲜明对比一—智叟实愚 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面烘托一一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 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 精神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 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而”在这里起 转折的作用。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 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 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 移之理”。2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 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 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 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 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 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 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 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鲜明对比——智叟实愚, 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面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 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