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黑斑病区别: 黑斑病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 叶片受害,主要发生在嫩叶上。幼叶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 、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点,边缘眀显;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 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时,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 片焦枯、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大量黑色 霉层。 幼果受害,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略凹陷的病斑 ,潮湿时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果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 内也会产生黑霉,病果往往早落。成果受害,病斑较大,黑褐色, 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为大病斑,甚 至使全果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 新梢受害,只产生长椭圆形,淡褐色,明显凹陷的病斑,很少造成 枯死
黑斑病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 叶片受害,主要发生在嫩叶上。幼叶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 、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点,边缘明显;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 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时,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 片焦枯、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大量黑色 霉层。 幼果受害,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略凹陷的病斑 ,潮湿时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果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 内也会产生黑霉,病果往往早落。成果受害,病斑较大,黑褐色, 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为大病斑,甚 至使全果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 新梢受害,只产生长椭圆形,淡褐色,明显凹陷的病斑,很少造成 枯死。 与黑斑病区别:
病原物( Pathogen): 1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 Venturia pirin,属子囊菌亚门 黑星菌属; 常见的为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 Fusicladium virescens,属半知菌亚门
三 .病原物( Pathogen): 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属子囊菌亚门 黑星菌属; 常见的为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 Fusicladium virescens , 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形态:在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无分 枝,直立或弯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梗上留 有瘤状的痕迹,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 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 梨黑星病菌 左: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图9-1 梨黑星病菌 1.子囊孢子 2.子囊壳 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梨黑星病菌 病原形态:在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无分 枝,直立或弯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梗上留 有瘤状的痕迹,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 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 左: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3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20℃。分 生孢子萌发适温21-23℃,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70% 以上,低于50%不萌发 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8--14℃低温下经过3个月 尚有50%以上萌发。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 活4-7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于 病菌形成假囊壳
3.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20℃。分 生孢子萌发适温21-23℃,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70% 以上,低于50%不萌发。 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8 - -14℃低温下经过3个月 尚有50%以上萌发。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 活4-7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于 病菌形成假囊壳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 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 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及未成 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 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 要 2.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
三.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 1.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 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 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及未成 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 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 要。 2.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