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班級自检互检家长签字日期 语文学教篇系列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知识目标: 1、了解( )的异同,了解( )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用词( )的语言特 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了解本文以( )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七、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八、课程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教学 、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姓名 班级 自检 互检 家长签字 日期 语文学教篇系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知识目标: 1、了解( )的异同,了解( )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本文用词( )的语言特 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了解本文以( )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七、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八、课程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教学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1
4、认识特写: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简介文题与体裁: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 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 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 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 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抓含义中的关 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学: 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并以此课为例进一步掌握 (一)新闻的特点,并以本文为例 123 二)新闻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 速读全文(用上读书符号),整体感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 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 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认识特写 :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简介文题与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 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 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 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 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抓含义中的关 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学: 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并以此课为例进一步掌握: (一) 新闻的特点,并以本文为例。 1、 2、 3、 (二) 新闻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 速读全文(用上读书符号),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 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 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2
(四)概括本文中心 三、小组学习。 1、说说你如何理解此新闻标题? (2) (3)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填表格。看看这篇通讯按 )顺序选取了()个场景来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 大历史事件的 场景、时间 事件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 场景二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 式 场景三:子夜时分 升五星红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7恢复主权。 场景四: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 各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 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比较阅读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 (1)首先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 这些语言的好处。如: 这些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四)概括本文中心 三、小组学习。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此新闻标题? (1) (2) (3) 2 、 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填表格。看看这篇通讯按 ( )顺序选取了( )个场景来报道 “香港回归”这一重 大历史事件的 场景、时间 事件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 场景二: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的告别仪 式 场景三:子夜时分 升五星红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恢复主权。 场景四: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 各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 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比较阅读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 (1)首先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 这些语言的好处。如: 这些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3
(2) 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3) 是天气 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 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然后归纳异同点:(可多媒体给出)。 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 致,为什么? 5、结合课后附文,想一想,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 使主权,列一个提纲,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讲 6、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7、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质疑 4
(2)如: ……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3)“ ”,“ ”是天气 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 ”,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 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然后归纳异同点:(可多媒体给出)。 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 致,为什么? 5、结合课后附文,想一想,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 使主权,列一个提纲,然后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讲。 6、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7、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质疑 4
第二课时 五、习题收集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旗帜掩映瞩目展拓 冉冉升起凝重 (2)、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降落( Jiang)撤离(che) 序幕(x) B.凝重(nng)接载(zai) 停泊(p6) C.旗帜(zhi)移交(jio)护卫(wei)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映陈迹飘扬 B.仪势离任港督 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一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3)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与1885年建成。 掩映 (4)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瞩目 子夜 易帜 5
第二课时 五、习题收集 一、(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旗帜 掩映 瞩目 展拓 冉冉升起 凝重 (2)、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è) 序幕(xǔ )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 C.旗帜(zhì) 移交(jiā o) 护卫(wè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 陈迹 飘扬 B.仪势 离任 港督 C.古典 易帜 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3)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与 1885 年建成。 掩映—— (4)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瞩目—— 子夜—— 易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