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 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 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 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査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硏习→深入探究→吟咏背 诵→课堂小结)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 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 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 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 诵→课堂小结)
检查预习(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 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 惊动,使…坚韧) 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
二、检查预习(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 不慊于心 馁也 揠苗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 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 惊动,使……坚韧) 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 5、析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
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三、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3、重点语句翻译。 多媒体显示例句,指名学生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具体研习 ()《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 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集注》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 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 塞无间矣。”(朱熹《四书集注》)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
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 三、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3、重点语句翻译。 多媒体显示例句,指名学生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具体研习 ㈠《孟子·公孙丑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 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集注》)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 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 塞无间矣。”(朱熹《四书集注》) 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 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
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 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 “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姚崇实《孟 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 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 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 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 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 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 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 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 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 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 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告子与孟子的养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孟子强调的是要真诚不欺以养良心,养浩然之气;对事不欺骗别人,对内 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是从良心道义不断的培养茁壮而随之壮大的。而告 子认为道义是别人对我所作外在的评价,道义是别人给的虚名,只有气的强弱与 情绪的感受对我而言才是真实的东西,不管内在良心如何呼唤,只要我的心态能 够不受影响,过得愉快就好。而孟子认为道义内在于心,人不能欺骗良心,自我 欺骗良心的谴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是像告子一样把心一横,装作什么事都 没发生一样就可以混过了事。所以说告子以义为外,而孟子是以义为内在 人物
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 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 “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 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 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 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 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 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 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 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 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 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 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 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告子与孟子的养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孟子强调的是要真诚不欺以养良心,养浩然之气;对事不欺骗别人,对内 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是从良心道义不断的培养茁壮而随之壮大的。而告 子认为道义是别人对我所作外在的评价,道义是别人给的虚名,只有气的强弱与 情绪的感受对我而言才是真实的东西,不管内在良心如何呼唤,只要我的心态能 够不受影响,过得愉快就好。而孟子认为道义内在于心,人不能欺骗良心,自我 欺骗良心的谴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是像告子一样把心一横,装作什么事都 没发生一样就可以混过了事。所以说告子以义为外,而孟子是以义为内在。 人物
气之境界 修养方法 气之性质 气之对象 双方差别 孟子 浩然之气 以直养而无害 (自反而缩) 集义所生,义在内 对自我良心 求道德勇气 保持自然,不以人为造作介入真诚良心的发展 告子 不动之气 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 义袭而取,义在外 衡量外在反应, 只求不伤到自己 强迫违反自己真实的反应以故作姿态 5、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气之境界 修养方法 气之性质 气之对象 双方差别 孟子 浩然之气 以直养而无害 (自反而缩) 集义所生,义在内 对自我良心 求道德勇气 保持自然,不以人为造作介入真诚良心的发展 告子 不动之气 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 义袭而取,义在外 衡量外在反应, 只求不伤到自己 强迫违反自己真实的反应以故作姿态 5、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㈡《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