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评传阶段,未能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发展。 设计这套“西方思想家: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 的深度理解。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 作的翻译),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 读。编、译者深感汉语思想与西学接榫的历史重负含义深远,亦知译业 安有不百年积之而可一朝有成。 刘小枫 2000年10月於北京
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柏拉图的<会饮>》前言 张辉 《柏拉图的<会饮>》终于基本竣工,按照原先的约定,小枫先生让 我写个“前言”。感谢他的美意;全面述及这本“人书”,非我学力所 逮,这里只能说说自己多次阅读这部“戏剧(dama)”的感受——更准 确地说,是遇到的一连串问题。 柏拉图对话是戏剧 第一次听说《会饮》是戏剧,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哲学论文这样 个“新鲜”说法,是在20多年前。记得我的西方哲学启蒙老师周泽民 先生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会饮》本来就不是哲学论文,而是剧本” 可惜,还没等我真正领悟他的意思,这位年轻的哲人就在33岁时永远地 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既带走了他可敬的哲思,也令我在十数年间无 法对《会饮》作为一部戏剧的内涵真正了然。我在不断地问自己:哲学 家留下的文字,为什么克然会是戏剧? 说实话,除了阿里斯托芬( Aristophanes)关于人起先是园形、后来 由于自高自大而被神劈成两半这个故事令年少的我激动不已之外,长期 以来,我心目中的《会饮》更多的还是…个无法解开的、硕大的谜 个思辨与诗的混合体。这期间,虽然为报考文艺美学研究生又去细读过 这部作品,但其时甚至迕喜剧家所讲的故事也被忽略了,满脑子只是“理 式世界的最高的美”、“美感教育”等等一大堆理论、概念和范畴。至于 《会饮》(甚至所有柏拉图对话录)为什么没有像一般理论论文那样直陈 论点与论据,以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而是以戏剧形式保留了事 0
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件、人物以及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却-一直并没有往深处想。 也许要祈求周老师的在天之灵原谅,又过了差不多20年,我才因为 个偶然的机缘重新想起∫他的话。 2001-2002年,我和当时在哈佛的林国华、吴飞等几个朋友每个星 期日一整天都在一起读书。正是在这个小组上,我们再次仔细逐字逐句 研读了《会饮》(伯纳德特 Seth Benardete英译并评注),并参考了布鲁 姆( Allan bloom)的疏解(两则评注均见本书附录)。使我完全没有想 到的是,这-次细读不仅让我证实了周老师天才的直觉,而且还发现, 居然这个“戏剧说”已经在西方世界形成了很大气候:至少整个施特劳 斯学派(按:伯纳德特和布鲁姆均为施氏的开门弟了)都是按照“戏剧” 来翻译和解释所有柏拉图对话录的不独《会饮》为然。有次,我去波 土顿大学见伯纳德特和布鲁姆的1955年同届同学罗森( Stanley Rosen) 和他说起这个问题,这位《诗与哲学之争》的作者甚至特别提醒说,在 一定意义上,在城邦中我们总是看到“诗(戏剧)永远占上风” 就这样,带着发现的喜悦,我们开始真正把柏拉图对话当成戏剧来 读了。不过,与其说这里所谓的“戏剧”是一种文学文类,不如更准确 地说,它是柏拉图在城邦中所觉选择的一种生存与写作方式:既巧妙 隐蔽自我又曲折表达自我的方式。 在施特劳斯看来,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具有许多重要特点。首先 (也是最明显的)当然是,柏拉图文体与亚里士多德文体具有完全不同 的表层( surface)。即前者是对话( dialogue),而后者是论文( treatise) 不可小觑这微妙的区别,外在形式上这种看似寻常的不同,却可以产生 迥异的效果。因为,“在读《政治学》时,我们时刻都在倾听亚里士多德, 而在读《理想国》时,却一直听不到柏拉图在发言(《城邦与人》(Leo Strauss, City and Man,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4), P.50)o 正是由于柏拉图在任何一个对话中都没有直接说话,所以,他实际 [关]罗森,《诗与哲学之争》,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上通过这种婉曲的文体,使自已真正的观点免于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 借此,他似乎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避开与城邦正面冲突、避免授人与柄 的“技艺”。这不是无端的臆测,不信去看《埋想国》卷三中他借苏格拉 底之口对不同叙述方式的探究(《理想国》,392cl-394c6)。从中我们至 少可以知道,柏拉图对戏剧形式的选择绝不是偶然而随意的轻率之举。 柏拉图不仅自己隐在了戏剧的幕后,而且他所选择的主要发言者(特 别是苏格拉底)的真实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蔽性。很明显的倒是, 柏拉图没有借普罗泰戈拉、卡利克勒( Callicles)、美诺、希比亚和色拉 叙马霍等人之口代他说话,而是更多地通过苏格拉底、埃里亚陌生人 蒂迈欧以及雅典陌生人等表达了他射疑问和思考。这恐怕很难说仅仅是 个巧合。按照施特劳斯的解释,至少借苏格拉底之口说话,具有非同 寻常的意义。因为,作为一个自称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又作为一个试图 始终对一切问题铡根问底的哲人,苏格拉底这个角色带有很强的反讽 ( trony)意味。而苏格拉底的反讽,从另一个意义上增强了柏拉图对话 的戏剧性。 换句话说,柏拉图不仅自己没有出场说话,他所选择的最主要的戏 剧主人公—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一也没有完全将自己和盘托出。甚至 可以认为,他们都戴上了一个看不见的面具。如果说柏拉图在这里至少 双重地伪装( dissimulate)了自己(即借他人之口,并且借具有反讽意 义的他人之口表达观点)的话,那么,苏格拉底这个角色的一言一行则 毫无疑问使这种伪装更加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根据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对话艺术举其荦荦大者共有两端。 其一,当别人与他观点相反并发生争论时,他往往回到争论的源头,提 出一连串“什么是( what is…)”的问题,对讨论的主题进行追问, 并一步一步地给予回答:其二,当他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与一个被动 的听者进行交谈时,他则从人们一般所接受的观点出发,以达到一种超 乎寻常的一致。而这后一种谈话的艺术,荷马是将之归于奥德赛的,奥 德赛因此而有了“安全的言说者( a safe speaker)”这个称谓。如果色诺
部戏剧的七个问题 芬的概括大致不错,我们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出发, 还是从常识出发,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都对成见、对人们习以为常的 “真理”进行了巧妙的质疑。只不过,由于他采用了戏剧性的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只有做一个十二分认真仔细的读者才可能了解其中的奥妙、 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真实动机和思想。 幸运的是,作为戏剧,而不是直陈观点的论文,柏拉图对话也的确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该忽视的细节、暗示、特定场景乃至神话传说等等 重要故事线索。这也许可以视为拍拉图对话录戏剧特征的另一个重要侧 面。对此,施特劳斯有独到的看法。他对戏剧的理解,似乎主要是基于 作者是否真正以自己的面目出场。他说:“如果作者仅仅作为他的某个角 色说话,也就是说如果他‘省略’了‘角色言语之间’的‘甲说、乙答 之类东西,他就将作者自己完全隐藏了起来,而他的作品,也就是戏剧。 很显然,即使一个作家并没有‘省略言语之间的东西,而是将叙述权委 托给了某个角色,作者也完全隐藏了自身。就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而言, 我们必须说,在其对话中他完全隐藏了自。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隐 藏了自己的名字,众所周知,柏拉图就是柏拉图对话录的作者;而是说, 柏拉图隐藏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柏拉图对话是 戏剧,散文体戏剧。那么,它们也就必须被以戏剧的方式去阅读(《城邦 与人》,pp.58-9)。” 以戏剧的方式去阅读,而不是将角色(观点)与作者(观点)简单 等同起来,看似“文学常识”,却为我们发现柏拉图对话的深层意蕴打开 了一个重要通道。既然是“看”戏剧,我们要关心的就不仅仅是角色的 言语( speeches)本身,而要(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同时关注“实事 (deds)”。甚至,首要的是关注实事。 这些实事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戏剧要素。“首先是 每个对话中的场景( setting)与行动 action,即,苏格拉底是与什么样 的人说话?其年龄、性格、能力、社会地位、外表如何?某个对话行为 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苏格拉底实现了他的意愿了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