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觅食mi 惧惮dan 萧索 臆测yi B.山麓1 栈桥jian 惘然 煞 白sha C.汲取j 诅咒z0 孕育yin 室息zhi D.亵渎xie搓捻cuo 芳馨xin 繁衍ya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禀告 滑稽 险象叠生 随机应变 B.归咎 潺弱 骇人听闻 恪敬职守 C.鄙夷 阴霾 囊萤印雪 肃然起敬 D.匀称 酬和 望眼欲穿 鳞次栉比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 南岸 ②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 队,投入战斗 ③上帝久久地伫立 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④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 和认真。 A.渡过肃穆凝视专注 B.度过肃静凝望专心 C.度过肃静凝望专注 渡过肃穆凝视专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小区保安的盘问,作案后的小偷义愤填膺,反应相当激烈,然而,在铁证面前不得不 束手就擒。 B.第一回合取胜后,丁辉同学没有自满,决心卷土重来,拿下第二回合,直到夺取最后的胜 利 C.“成乐高铁”一旦开通,那么在乐山,水运的顺畅与高铁的快捷相得益彰,这将大大提升 乐山经济发展 的速度和质量。 D.在激烈的辩论场上,正方第四辩表现出色,屡次在关键时刻妙手回春,扭转局面,为本队 的获胜作出了主要贡献。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我省将在普通高考中启用首次考生身份验证系统。 B.5月17日,广元少年康亮模仿结绳逃脱,自吊房梁5小时,险些送命。 C.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D.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7
1 / 7 乐山市 2014 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题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8 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24 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本卷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觅.食 mì 惧惮.dàn 萧.索 xiāo 臆.测 yì B.山麓.lù 栈.桥 jiàn 惘.然 mǎnɡ 煞.白 shà C.汲.取 jí 诅.咒 zǔ 孕.育 yùn 窒.息 zhì D.亵.渎 xiè 搓.捻 cuō 芳馨.xīn 繁衍. yǎ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禀告 滑稽 险象叠生 随机应变 B.归咎 潺弱 骇人听闻 恪敬职守 C.鄙夷 阴霾 囊萤印雪 肃然起敬 D.匀称 酬和 望眼欲穿 鳞次栉比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 南岸。 ②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 队,投入战斗。 ③ 上帝久久地伫立 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④ 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 和认真。 A.渡过 肃穆 凝视 专注 B.度过 肃静 凝望 专心 C.度过 肃静 凝望 专注 D.渡过 肃穆 凝视 专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小区保安的盘问,作案后的小偷义愤填膺 ....,反应相当激烈,然而,在铁证面前不得不 束手就擒。 B.第一回合取胜后,丁辉同学没有自满,决心卷土重来 ....,拿下第二回合,直到夺取最后的胜 利。 C.“成乐高铁”一旦开通,那么在乐山,水运的顺畅与高铁的快捷相得益彰 ....,这将大大提升 乐山经济发展 的速度和质量。 D.在激烈的辩论场上,正方第四辩表现出色,屡次在关键时刻妙手回春 ....,扭转局面,为本队 的获胜作出了主要贡献。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年,我省将在普通高考中启用首次考生身份验证系统。 B.5 月 17 日,广元少年康亮模仿结绳逃脱,自吊房梁 5 小时,险些送命。 C.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D.斑马线上之所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由于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 二、文言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 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 申父母之戒,欲使 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 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 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 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中。施衿结 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 养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126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使用0.5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 卷上无效 2.本卷共五个大题,有15个小题,共126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诚兄子严、敦书》)(3分)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3分) 诗词鉴赏。(4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晩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7
2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 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②,此吾所大恶也。 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 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 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 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④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 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 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 养的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26 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使用 0.5mm 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 卷上无效。 2.本卷共五个大题,有 15 个小题,共 126 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 (22 分) 9.翻译下列句子。 (6 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诫兄子严、敦书 》) (3 分)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3 分) 10.诗词鉴赏。 (4 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11.在横线上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12分,每小题2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 )》)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 张十八员外》)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 思》) ④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陶弘景《答谢中书 书》) ⑥请写出一句带“柳”字的诗句 四、议论文阅读(12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 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 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 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 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 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 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 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 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 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 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 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 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 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 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 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 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 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 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 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 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 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 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3.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 3/7
3 / 7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 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 分) 11.在横线上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 (12 分,每小题 2 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 《行路难(其 一)》) ②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早春呈水部 张十八员外》)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秋 思》) ④陛下亦宜自谋,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 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陶弘景《答谢中书 书》) ⑥请写出一句带“柳”字的诗句: 四、议论文阅读 (12 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 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 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 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 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 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 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 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 已流露出与上世纪 80 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 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 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 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 上世纪 80 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 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 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 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 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 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 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 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 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 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 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 分)
14.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分 五、散文阅读(18分)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仫 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 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 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 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 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 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一一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 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小时侯,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 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 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 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 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 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 同的磁力一一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 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 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 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精对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 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 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 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 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他 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 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 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 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 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 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 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 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 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 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 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 (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15.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4分) 16.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分) 4/7
4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4.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散文阅读 (18 分) 寻找父亲 ①肖霍洛夫在《静静的顿河》的卷首中,引了一句哥萨克民歌:“你啊,静静的顿河,我 们的父亲。”河流、山脉、草原等自然风物所代表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养之地。正如父亲 一样,它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我们精神承继的主要源泉。 ②我的故乡,就是父亲的土地。父亲把我生养在其上,让我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呼吸、游走、 生长。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 向外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③我有一个自由散漫的童年,这得益于故乡草地的开阔。父亲在我蹒跚学步时,就离开了 人世。少年时代,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缺憾。多少次,看见邻居小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样子, 我反而感到庆幸。 ④但渐渐地,我长大了,在心中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追寻——寻找父亲。不只是寻找生身之 父,更是一种自我认定,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小时侯,不认识我的人问我是谁,要我回答我 是谁的儿子,可我连父亲是什么模样都不知道,我哪里情愿说出那个极其陌生的名字呢?但 我之为我,不能没有父亲。其实,多少年后,父亲的真实形象已无足轻重,我所寻找的,恰 恰是一个超越了血肉之躯的父亲形象,那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精神形象。父亲不过是他的“外 身”,实质是我所由来的精神故乡。 ⑤劳伦斯曾断言:“每一片土地都有其地域之灵,每一个人都被某一特定的地域所吸引, 这就是故乡。地球上不同地域放射着不同的生命力,不同的生命振幅,不同的化学气体,不 同的磁力——地域之灵确是一种伟大的真实。”一个人无论诞生在一个多么贫瘠的地方,也 无论走到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都会深深怀恋那里。这也许不可思议,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 宿命。“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就是地之灵所放射出的引力。寻找不只是想念家乡 亲人,想念故园风物,更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精对神故乡的强烈渴望。我对父亲的寻找,其意 义正在于此。事实上,一个人对“父亲”的寻找,从他一诞生就开始了。 ⑥我常常虚构父亲,直到我在二十岁以后才第一次见到他的照片:苍白,瘦削。那时他才 四十岁,然而已病入膏肓。从他明亮而有神的眼中,我分明看出了一种坚强有力的人生意志, 而这,绝不仅仅是他身体的信号。这是他扎根大地,在大地上流浪所赢得的最为宝贵的赐予。 父亲当过兵,打过仗,最后是以复员老兵、木匠、民间艺人的身份流浪于白山黑水之间。他 拉一手好二胡,画一手好画,常常跑到野台戏班子里凑数。 ⑦“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我不能不感谢那块土地,那块嫩江边上,对我, 对它的子民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土地。嫩江和它所流经的土地、田畴、草甸,以及乡言土语, 风俗习惯,无不对我放射着灿烂的生命光华。我的一切是它赐予,我岂能不感谢? ⑧久久不去的冬天,坚韧活着的树木,在这看似酷寒难耐之地,人的性格也被陶铸得粗犷 而豪放。但不是所有的性格都如此,父亲身上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还是或多或少地传给了我, 这也算是对粗犷而失之细的一种补救吧。 ⑨大自然永远不会单调,精神故乡,无时不在四季的轮换中找寻那趣味盎然的记忆。当我 在人生的苦旅中,感到郁闷、压抑、徘徊无主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我的精神支柱在故乡,在 大自然,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乡民身上。 ⑩写过《天使望故乡》的美国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把人的故乡情思概括成“为找到 一个父亲的努力”。但这个父亲不仅仅是赐予我生命的父亲,也不仅仅是我幼年失去的父亲, 而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一种力量和智慧的形象。我的生命的信念和坚守,只有和它才能合而 为一,这也是我对父亲不断加以想象和虚构的实质。父亲的早逝,在我心里,已经把他与故 乡、大自然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温柔的母爱更富有启示性的力量。 (文章改编自《父亲·故乡·地之灵》) 15.从全文看,我为什么要“寻找父亲”? (4 分) 16.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表达效果。(4 分)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 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17.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 么?(3分) 18.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3分) 19.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ω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六、综合性学习14分) 20.仿写。(4分) 请仿照下面《雨之歌》中对“雨”的描写,以“风”或“雾”为对象,用第一人称写一组句 子。写句子之前请先写出描写对象 例句:_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花朵。 仿写: 21.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 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 学时得到加分?”发言人回答:“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答毕, 会场充满了笑声 ①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分) ②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2分) 22.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6分) ①《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 被誉为 者是法国作家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3 分) ②《水浒》的作者在塑造那些梁山好汉时,非常注意写出他们性格上的共性和个性。例如 鲁智深和李逵,他们的共性是 ,但鲁智深 。(3分) 七、写作(60分) 23.半命题作文(60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曾以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如快乐,如幸 福,如成功等,都进驻过心田,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前进的动力。 请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乐山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6.D7.B8.C 三、翻译、鉴赏、默写(22分) 9.(6分) 5/7
5 / 7 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这些融化..在大自然中的孩子,更形同草木、露珠、鸟雀,从内向外 地生长着,扎根大地,向着天空。 17.第①段、第⑦段都引用了“你啊,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两处引用的作用各是什 么?(3 分) 18.第⑥~⑧段中,血肉之躯的父亲给我的印象和影响有哪些? (3 分) 19.第⑤段提到了劳伦斯,第⑽段提到了托马斯•沃尔夫,请探究这两位作家故乡情思的异同。 (4 分) 六、综合性学习 (14 分) 20.仿写。 (4 分) 请仿照下面《雨之歌》中对“雨”的描写,以“风”或“雾”为对象,用第一人称写一组句 子。写句子之前请先写出描写对象。 例句: 雨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花朵。 仿写: 21.综合性学习活动。 (4 分)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某班的主题班会上,正在模拟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学校举行“中国梦,我的梦”文艺 竞赛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会。由体育委员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校方回答现场提问。 升学加分是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同学问道:“参加表演的同学能否凭获奖证书在升 学时得到加分?”发言人回答:“加分的问题,我知道得不多,不好说,这个你懂的。”答毕, 会场充满了笑声。 ①对“你懂的”,有人评价为巧妙,有人评价为圆滑。你赞同哪个评价,请说出理由。 (2 分) ②如果用反问句去质疑“你懂的”,你将怎样说? (2 分) 22.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 (6 分) ①《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 ,被誉为“ ”,作 者是法国作家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3 分) ②《水浒》的作者在塑造那些梁山好汉时,非常注意写出他们性格上的共性和个性。例如 鲁智深和李逵,他们的共性是 ,但鲁智深 ,李 逵 。(3 分) 七、写作 (60 分) 23.半命题作文 (60 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曾以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如快乐,如幸 福,如成功等,都进驻过心田,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前进的动力。 请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乐山市 2014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基础知识 (15 分,每小题 3 分) 1.B 2.D 3.A 4.C 5.B 二、文言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6.D 7.B 8.C 三、翻译、鉴赏、默写 (22 分) 9.(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