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 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 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 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 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 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 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 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 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 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 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 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 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 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 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通过各种关系设法牟利者也不少,告老还 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 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 1 -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 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 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 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传统乡贤文化的兴盛,在于乡绅在传统基层社会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古代社会,中 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控制相对较松,不少朝代是县以下不设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广大区域没有国家权力组织,主要依靠乡绅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国 家权力的空白。地方乡绅在国家行政体制之外代替或配合官府处理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 这些事务涉及诸多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清代实行较为严 密的保甲制度,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常常不得不借助乡绅及宗族组织完成,多半“责 成本乡绅士,依照条法,实力举行”。由此可见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 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乡绅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两者矛盾、促进双方良 性互动、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角色。 传统乡贤文化蔚为壮观,还有另一关键原因,这就是古代官场的“告老还乡”制度,保 证了乡贤人才的绵绵瓜瓞,代不乏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官吏退休的“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的记载。唐宋以降, 官吏退休还乡渐成规矩,至明清时期,已成雷打不动的制度。官吏退职返乡,积极意义十分 明显。其一,进则为官、退则为绅的返乡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 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二,官吏回乡后为建 设故里出力,治理乡村、造福桑梓,崇文兴学、教化一方,保障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等 各项事业兴旺发达,也使乡贤文化在乡村代代相传。其三,退职官员返乡,将毕生所学和积 累的经验用于建设家乡,在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发展。 如今,各级领导干部退职后在城市养老的多,通过各种关系设法牟利者也不少,告老还 乡建设乡村者少。如今的乡村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实现人才从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当 “告老还乡”被摈弃以后,乡贤的重要来源枯鱼涸辙,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 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 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 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 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人和乡贤文 化能否兴盛密切相关,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 维护社会秩序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告老还乡”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乡贤的 来源,使古代乡贤文化能够在乡村代代相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 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如今乡贤文化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组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 管理系统,乡贤的作用已大不如以前。 C.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 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D.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而如 今,广大乡村输出的人才很少会再回到乡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要传 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B.“皇权不下县”使乡绅在基层社会有了施展才华的广大舞台,县以下广大区域的国家 权力的空白主要通过基层乡村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 C.在古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乡绅来调解;如今,乡贤文化衰落, 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如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 的平衡发展仍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 - 反观当今,国家在县级政府以下设有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三级权力组 织,对基层社会的掌控基本做到全覆盖。由于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编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管理 系统,今天的乡贤很难像过去的乡绅一样,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是乡贤文 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因素。 (选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 远》,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贤是指在地方上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这些人和乡贤文 化能否兴盛密切相关,他们是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B.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是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较松,基础设施建设、救灾、教育、 维护社会秩序等大量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都由地方乡绅完成。 D.“告老还乡”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制度保证了乡贤的 来源,使古代乡贤文化能够在乡村代代相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乡贤凭借不同的特质,如学问文章、清明善政、道德品行等赢得百姓的高度认同,并 对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B.如今乡贤文化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组织了较为完善的乡村 管理系统,乡贤的作用已大不如以前。 C.清代官府在基层推行保甲法时,经常不得不借助乡绅的力量。乡绅对基层社会控制力 之强和乡绅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D.在古代,“告老还乡”制度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而如 今,广大乡村输出的人才很少会再回到乡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乡贤,乡贤文化就无法形成。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落,要传 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乡贤。 B.“皇权不下县”使乡绅在基层社会有了施展才华的广大舞台,县以下广大区域的国家 权力的空白主要通过基层乡村发挥作用来有效填补。 C.在古代,国家政权和基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主要通过乡绅来调解;如今,乡贤文化衰落, 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组织来完成。 D.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告老还乡”传统对如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和乡村 的平衡发展仍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 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 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王忠诚上大学时解剖课曾考满分,可学习脑神经外科还是明显感到 有难度。“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 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 那时,学习科硏条件艰苦。王忠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 他们只能靠着少得可怜的翻译材料进行摸索。一年后,王忠诚首次为脑部肿瘤患者实施手术, 获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当时,中国能初部掌握的脑部疾病诊断办法是气体造 影,这种方法有%~3%的危险性,且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头疼欲裂。此时,国外已有较 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 行研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 球数降至300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八次患肺炎,两次 险些丧命。可他说:“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自此,数不清 的病人受益。 2001年9月16日,在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12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 被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面对脑部造影和手术台,会不会觉得乏味?王忠诚说:“人的情况太 复杂,每个病例都不一样,都是全新的挑战。每天都在进步。” 20世纪80年代,CT技术、显微手术等引进中国,王忠诚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也日臻完 善。他曾是世界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 零,王忠诚也因此被誉为“万颅之魂”。 王忠诚又试着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脑干是人的生命 中枢,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 生死存亡。在医学攻关的道路上,王忠诚循序渐进,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年11月,他 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 行。至今,他已做了6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而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 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 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下
- 3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 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 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 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 丝还细,线路非常复杂。”王忠诚上大学时解剖课曾考满分,可学习脑神经外科还是明显感到 有难度。“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 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 那时,学习科研条件艰苦。王忠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 他们只能靠着少得可怜的翻译材料进行摸索。一年后,王忠诚首次为脑部肿瘤患者实施手术, 获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当时,中国能初部掌握的脑部疾病诊断办法是气体造 影,这种方法有 2%~3%的危险性,且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头疼欲裂。此时,国外已有较 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 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 行研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 球数降至 3000 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八次患肺炎,两次 险些丧命。可他说:“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自此,数不清 的病人受益。 2001 年 9 月 16 日,在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 12 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 被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面对脑部造影和手术台,会不会觉得乏味?王忠诚说:“人的情况太 复杂,每个病例都不一样,都是全新的挑战。每天都在进步。” 20 世纪 80 年代,CT 技术、显微手术等引进中国,王忠诚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也日臻完 善。他曾是世界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 零,王忠诚也因此被誉为“万颅之魂”。 王忠诚又试着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脑干是人的生命 中枢,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 生死存亡。在医学攻关的道路上,王忠诚循序渐进,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 年 11 月,他 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 250 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 行。至今,他已做了 600 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而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 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 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下
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康复病人情况。他说:“我 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 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 出来。” 相关链接 ①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 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1月荣获2008年度“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 ②经多年临床实践和对已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王忠诚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 这本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标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 缩短了30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大脑的特点和作用,又以王忠诚上大学时满分的成绩作 衬托,突出了学习脑外科的难度。 B.气体造影诊断脑部疾病的高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促使王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 康,和同伴不畏艰难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C.文本以王忠诚院士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和崇高荣誉,从正面表现出他在神经外科 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 D.文本在叙述王忠诚向手术禁区“脑干”进行探索时,用“循序渐进”一词,体现了他 在突破这个禁区时严谨的科学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王忠诚在研究脑血管造影技术时,整整一个夏天都呆在研究室内,几乎完全暴露在放射 线中,这体现了他的专注忘我和无私奉献。 B.王忠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手术台上,经历过各种复杂手术,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 手术逾万例的医生,他已做了6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最低,始 终保持世界第一。 C.王忠诚是一个兼顾实践和理论的医学专家,他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同时又参与医学研讨,著书立说。 D.王东城的《脑血管造影术》不仅缩小了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 差距,对世界神经外科的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在叙述王忠诚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有详有略,各有侧重,既丰富了传主的 形象,又突出了他的一些重大贡献
- 4 - 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康复病人情况。他说:“我 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 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 出来。” 相关链接: ①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 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 年 1 月荣获 2008 年度“国家 最高科学技术奖”。 ②经多年临床实践和对已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王忠诚于 1965 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 这本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标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 缩短了 30 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大脑的特点和作用,又以王忠诚上大学时满分的成绩作 衬托,突出了学习脑外科的难度。 B.气体造影诊断脑部疾病的高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促使王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 康,和同伴不畏艰难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C.文本以王忠诚院士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和崇高荣誉,从正面表现出他在神经外科 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 D.文本在叙述王忠诚向手术禁区“脑干”进行探索时,用“循序渐进”一词,体现了他 在突破这个禁区时严谨的科学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 分) 王忠诚在研究脑血管造影技术时,整整一个夏天都呆在研究室内,几乎完全暴露在放射 线中,这体现了他的专注忘我和无私奉献。 B.王忠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手术台上,经历过各种复杂手术,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 手术逾万例的医生,他已做了 600 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最低,始 终保持世界第一。 C.王忠诚是一个兼顾实践和理论的医学专家,他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同时又参与医学研讨,著书立说。 D.王东城的《脑血管造影术》不仅缩小了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 差距,对世界神经外科的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本文在叙述王忠诚在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时,有详有略,各有侧重,既丰富了传主的 形象,又突出了他的一些重大贡献
6.结合文本中王忠诚的成长经历,分析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条件。(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 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 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 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 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 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 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 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騙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 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 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 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 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 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 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 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 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 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 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
- 5 - 6.结合文本中王忠诚的成长经历,分析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条件。(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 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 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 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 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 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 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 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 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 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 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 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 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 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 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 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 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 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 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 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 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