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 品牌商 销批发一零 肖费者 逆向互联网化 图1产业互联网化的“逆向”过程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CNIC的数据,到2014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这可看做是中国人口 的互联网化程度)。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 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6.6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1,535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 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49.7%,达到2.8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 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B2B网站纷纷 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 网络分销业务。例如,2014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电子元器件B2B网站 “科通芯城”走的是纯线上交易模式,2014年交易规模约80亿元。阿里 巴巴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在截止2014年6月之前的12个月内在线批发 规模227亿美元(约1400亿人民币)。整个国内批发、分销市场的互联网 化比例估计为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 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 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AResearch 阿里研究院
6 图 1 产业互联网化的“逆向”过程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 CNNIC 的数据,到 2014 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这可看做是中国人口 的互联网化程度)。其中,网络购物用户 3.61 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 的比例升至 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 26.6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 1,535 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 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2014 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49.7%,达到 2.8 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 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 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 B2B 网站纷纷 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 网络分销业务。例如, 2014 年 7 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电子元器件 B2B 网站 “科通芯城”走的是纯线上交易模式,2014 年交易规模约 80 亿元。阿里 巴巴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 在截止 2014 年 6 月之前的 12 个月内在线批发 规模 227 亿美元(约 1400 亿人民币)。整个国内批发、分销市场的互联网 化比例估计为 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 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 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互联网十”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 不竭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 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变革。 新生产要素 数据资源 互联网+ 新信息基 工形态 础设施 实时协同的 云+网+端 分工网络 图2互联网+的动力之源 2.1“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云网端 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基础设施发挥其支撑功能。随着经 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 彰显。 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能够从诞生、普及,升级为“互联网+” 这一新变革力量,技术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引发基础设施层次上的巨变, AlResearck 阿里研究院
7 二、“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 不竭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 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变革。 图 2 互联网+的动力之源 2.1“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云网端 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基础设施发挥其支撑功能。随着经 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 彰显。 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能够从诞生、普及,升级为“互联网+” 这一新变革力量,技术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引发基础设施层次上的巨变
则是至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才能 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 互联网十”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 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 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 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 “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 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 “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 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 面 新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 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 在“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以“阿里云”为代表,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已实现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来提供通用云计算 服务。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 亚马逊、谷歌共执牛耳。 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 值 ●强化了计算资源的专业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将国际IT巨头主导的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机十软件”模 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十数据”模式转变; ●带动了“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 了我国在“端”(移动设备等和软件应用)上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 AResearch 阿里研究院
8 则是至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才能 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 “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 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 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 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 “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 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 “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 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 面。 新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 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 在“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以“阿里云”为代表,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已实现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来提供通用云计算 服务。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 亚马逊、谷歌共执牛耳。 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 值: 强化了计算资源的专业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将国际 IT 巨头主导的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 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转变; 带动了“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 了我国在“端”(移动设备等和软件应用)上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 意;
●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社 会的神经中枢,与物联网、移动互联冈一起联手打造系统级智能 ●打破了大企业在计算能力上的垄断,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中小企业创 新、创业的温床; ●推动传统企业加速拥抱互联网,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的步伐 ●加强了政务处理效率、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 ●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 2、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快速渗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 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 进而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通信。射频识 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 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实现物与物的沟 通和对话。有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 提升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焕发出新活力。IDC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9亿美元增 长到2020年的71亿美元。全球物联网装机量从2013年到2020年的复合 年增长率将达到17.5%,增长到2,120亿台。 3、智能终端、APP软件应用异军突起 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以智能终端为代表 的用户设备,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 智能化演进。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2.58亿部,份额超过全球 1/3,并以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超越2012年之前历年之和。 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达到4.23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50%。 2012年二季度中国手机出货中,智能手机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机达52% AResearch 阿里研究院
9 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社 会的神经中枢,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一起联手打造系统级智能; 打破了大企业在计算能力上的垄断,从而成为这个时代中小企业创 新、创业的温床; 推动传统企业加速拥抱互联网,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的步伐; 加强了政务处理效率、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技术,维护了国家经济安全; 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 2、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快速渗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其中,手机 网民规模 5.2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6.9%。 物联网就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各种真实物体上,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 进而运行特定的程序,达到远程控制或者实现物与物的直接通信。射频识 别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 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实现物与物的沟 通和对话。有新兴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作为支撑,物联网的发展将 提升过去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上能力欠缺的问题,焕发出新活力。IDC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 2013 年的 19 亿美元增 长到 2020 年的 71 亿美元。全球物联网装机量从 2013 年到 2020 年的复合 年增长率将达到 17.5%,增长到 2,120 亿台。 3、智能终端、APP 软件应用异军突起 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以智能终端为代表 的用户设备,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终端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引领全球移动市场 智能化演进。2012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 2.58 亿部,份额超过全球 1/3,并以 167%的增幅远超全球水平,一举超越 2012 年之前历年之和。 2013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更达到 4.23 亿部,全球份额贡献逼近 50%。 2012 年二季度中国手机出货中,智能手机占有率已超越功能手机达 52%
领先全球整一年时间完成历史更替(全球在2013年二季度首次超越50% 达到52%),而至2013年四季度,中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 75% 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异 彩纷呈的APP应用程序转变。APP应用程序更多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 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开发和发布的门槛降低、创意受到极大激发。2013 年年底,苹果 App store与谷歌 Google play应用下载规模均达到500 亿次,应用规模均超过100万个。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试图通过深度 挖掘移动即时消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 级APP平台。 4、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向 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那么这类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谁带来的呢?答案 是数以亿计的普通用户。我国有6.32亿网民,其中83.4%使用移动上网 ( CNNIC截至2014年6月的数据),按每部手机1000元,两年更换一部 手机计算,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投资额是巨大的,几年内即可达万亿级别 同样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民营企业建设和运营 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 这样,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就由过去的政府或者国有大企业主导,逐渐 向民营企业和个人主导转向。由于投资主体的变化,服务模式和控制权也 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事基础设施服务的民营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扩大规 模、获取潜在收益;消费者主导权增强,用手中的设备“投票”,直接决 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经济的治理模式也将从原有的集中控制向 依靠大众创新、共同治理方向转变。 2.2“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数据 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 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 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 运行效率。 AResearch 阿里研究院
10 领先全球整一年时间完成历史更替(全球在 2013 年二季度首次超越 50% 达到 52%),而至 2013 年四季度,中国新出货手机的智能化比例已高达 75%。 以智能终端为接入界面,互联网内容逐渐从门户网站主导的网页向异 彩纷呈的 APP 应用程序转变。APP 应用程序更多以云计算服务为支撑,通 过后台丰富的数据驱动,开发和发布的门槛降低、创意受到极大激发。2013 年年底,苹果 App Store 与谷歌 Google Play 应用下载规模均达到 500 亿次,应用规模均超过 100 万个。腾讯、阿里、百度等企业试图通过深度 挖掘移动即时消息、手机支付、地图等能力,在自身核心应用领域搭建超 级 APP 平台。 4、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转向 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那么这类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谁带来的呢?答案 是数以亿计的普通用户。我国有 6.32 亿网民,其中 83.4%使用移动上网 (CNNIC 截至 2014 年 6 月的数据),按每部手机 1000 元,两年更换一部 手机计算,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投资额是巨大的,几年内即可达万亿级别。 同样云计算基础设施也是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民营企业建设和运营, 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 这样,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就由过去的政府或者国有大企业主导,逐渐 向民营企业和个人主导转向。由于投资主体的变化,服务模式和控制权也 发生了显著改变,从事基础设施服务的民营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以扩大规 模、获取潜在收益;消费者主导权增强,用手中的设备“投票”,直接决 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信息经济的治理模式也将从原有的集中控制向 依靠大众创新、共同治理方向转变。 2.2“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数据 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与信息(数据)的创造、传输和使用直接相关。 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都是在逐渐打破信息(数据)与其他要素的紧耦合 关系、增强其流动性,以此提升使用范围和价值,最终提高经济、社会的 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