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1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授课教师:杨柳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中必备知识架构引导学生掌握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借助备考能力提 升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提高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 与评价、辨识与判断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2.通过课中典型例题讲练、时政热点链接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加强情景设计,聚焦 时代主题,突显学科素养,弘扬核心价值,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信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课内容,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民 族文化是民族之跟,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魏。本单元承上启下,带领学生了解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和包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 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继 往开来,与时俱进,高举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艺术生高一所学,大部分已经遗忘。高考前艺术生只有一轮复习的机会, 因此既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主完成本单元必备知识清单,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引 导提升作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架构和关键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中华文化特征一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和先进性,并能迁移解读相关时政热点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PPT讲解 一、 高考考向研判 高考真题 必备知识 考向研判 2021·全国甲卷,20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本单元必备知识往往 2020·全国Ⅱ卷.20 结合近年时政热点“中华 ★★ 2019·课标川卷,19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40(2) 性发展”,长效时政热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9(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来重点考核考生的学科素 神★★★★ 养。 2018全国卷Π·40(2) 试题类型以主观题为 主, 选择题为辅。 -1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1 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 1 -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授课教师:杨 柳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中必备知识架构引导学生掌握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借助备考能力提 升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提高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 与评价、辨识与判断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2.通过课中典型例题讲练、时政热点链接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加强情景设计,聚焦 时代主题,突显学科素养,弘扬核心价值,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信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课内容,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和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民 族文化是民族之跟,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本单元承上启下,带领学生了解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和包容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 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独特的精神力量,继 往开来,与时俱进,高举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艺术生高一所学,大部分已经遗忘。高考前艺术生只有一轮复习的机会, 因此既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主完成本单元必备知识清单,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引 导提升作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架构和关键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中华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和先进性,并能迁移解读相关时政热点 【教学方式】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 PPT 讲解 一、高考考向研判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1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二、必备知识架构 溪本特每 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博大精深 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中华 原 因 文化 阄容性: 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意义 中 是什么 基本内涵 民族 精神 为什么 必要性、重要性 怎么办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三、备考能力提升 先呈现例题再教师讲解,目的是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 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例】“福”字,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说文解字》中“一”是“房梁”,“口” 是“人口”“田”是“田地”。所以,人们认为“福”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愿望一一有房、添 人口,有田地。还有民谣来说福字:“一口田,衣禄全”,是把福的“示”部写成“衣”字, 认为衣食足了就是福。由此可见( ) ①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D.①:文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①错误。 ②④:“‘福'字,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福字,民谣说福字, 认为‘福’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愿望”,说明“福”字内涵丰富,展示了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1 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 2 - 二、必备知识架构 三、备考能力提升 先呈现例题再教师讲解,目的是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 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例】“福”字,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说文解字》中“一”是“房梁”,“口” 是“人口”“田”是“田地”。所以,人们认为“福”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愿望——有房、添 人口,有田地。还有民谣来说福字:“一口田,衣禄全”,是把福的“示”部写成“衣”字, 认为衣食足了就是福。由此可见( ) ①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 D.①:文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①错误。 ②④:“‘福’字,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福字,民谣说福字, 认为‘福’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愿望”,说明“福”字内涵丰富,展示了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1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同时也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中 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例】2022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安江村大墓 位列其中。大墓形制为“亞”字形,地面无封土,这与《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治霸陵 皆以器瓦,不治坟”十分吻合。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器、铁器、铜器及漆木器(包括木 车马)等1500余件。考古发掘有利于( ①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丰厚滋养 ②重新解读文物内涵,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增添文化活力 ③揭露史书典籍的真实性,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更加立体地认识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B.①④: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从而 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作为文化资源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 滋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①④符合题意。 ②:考古发掘出来的是新的文物,不是要重新解读文物内涵,②说法错误。 ③:史书典籍有真有伪,考古发掘有利于验证史书典籍的真伪性,不是揭露史书典籍的真实 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 提升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深度分析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纵向) 汉字 史书典籍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 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作用 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重要见证 要标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己载 意义 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 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 入文明时代 累起来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 特点 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世界所仅有 深度分析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横向) 中华文化独树一职,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艺 独特性 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 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 区域性 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 特征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民族性 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100多年前,编结之法由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城市,中国匠人将之融入本 土传统结绳技法,变换出不同的针织手法和样式。经代代流传后,许多丰富多彩的编结技艺 得以融汇发展。由此,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渐渐自成一家,并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形成印证了( -3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1 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 3 - 同时也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中 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 【例】2022 年 3 月 31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 202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安江村大墓 位列其中。大墓形制为“亞”字形,地面无封土,这与《史记·孝文本纪》记载的“治霸陵 皆以器瓦,不治坟”十分吻合。大墓的 8 座外藏坑出土陶器、铁器、铜器及漆木器(包括木 车马)等 1500 余件。考古发掘有利于( ) ①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丰厚滋养 ②重新解读文物内涵,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增添文化活力 ③揭露史书典籍的真实性,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更加立体地认识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 B.①④: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从而 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作为文化资源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 滋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①④符合题意。 ②:考古发掘出来的是新的文物,不是要重新解读文物内涵,②说法错误。 ③:史书典籍有真有伪,考古发掘有利于验证史书典籍的真伪性,不是揭露史书典籍的真实 性,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 提升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深度分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纵向) 深度分析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横向) 【例】100 多年前,编结之法由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城市,中国匠人将之融入本 土传统结绳技法,变换出不同的针织手法和样式。经代代流传后,许多丰富多彩的编结技艺 得以融汇发展。由此,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渐渐自成一家,并于 2009 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形成印证了( )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1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中西方文化融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外来优秀文化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A.①:中国匠人将欧洲编结之法融入本土传统结绳技法中,体现中华文 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①符合题意。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并非中西方文化融合所铸就,②说法错误。③:编结之法经代代流传得以融汇发展,说明文 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符合题意。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社会实践 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提升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深度分析: 求司存异 兼女并蓄 能车交流中及收、背鉴其也 怡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民族文化中的积及成分,p 为浑酒 壶相处,这也适立了文北 能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 校提多羊生白的客见要 文化能在不斯仓刘的所中永卖 向发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量各有所修.仁旦又是昌“万物并行 而不相喜,道样行而不相字”,这种包容容会通情神,更 母十中华文化旦有非凡自的独合力:2)至中华义比发楼过 表见 星中,这种中独合力使得中华民族白在又民方族文化的法出 上峰」户及女下司也或的文七,形成书多影的中半文 七:3)p吏是付夕小或文比,毕文比以其博大的匈不 吸收其他民矣仓划造的尤秀密成果 欲义 有不利各民方矣文北在不和壶白的关系十中文交流,量时白于 文化的人司和付其他是族文化的里碑 无是十中长文灯北原元流长、尊大清深的食要承国,又是是 也立 中华文化白的取要特正 ● 提升3:我们的民族精神 深度分析1: 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作用: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 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核心 爱国主 义 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本质: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 必要性 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 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 原因 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铸 弘扬 重要性 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③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 和培 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 高歌前行的根本力量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途径 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 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必须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4-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1 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 4 -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中西方文化融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外来优秀文化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答案详解】:选 A.①:中国匠人将欧洲编结之法融入本土传统结绳技法中,体现中华文 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①符合题意。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并非中西方文化融合所铸就,②说法错误。③:编结之法经代代流传得以融汇发展,说明文 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符合题意。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社会实践 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 提升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深度分析: 提升 3:我们的民族精神 深度分析 1: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1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深度分析2:正确理解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 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①古代爱国主义:缔造、维护和捍卫祖国的统一及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②近代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推翻腐 朽的封建制度。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例】(2021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1928年9月,共产党人史砚芬英勇牺牲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着狱中昏黄的灯 光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 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 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妹妹,你 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 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 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革命烈 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 的动人力量”。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革命烈士的家书是承载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潜移 默化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革命烈士的家书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推 动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③革命烈士的家书传承着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铸造的革命文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形 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美德,能够引领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提升4:归纳某种精神(文化)作用主观题答题模板 从以下三个角度全面答题: (1)文化的作用(社会作用+对人的影响+塑造人生)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某种具体精神(文化)的具体作用(具体作用须结合材料而定) -5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1 课时 《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 5 - 深度分析 2:正确理解爱国主义 【例】(2021 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1928 年 9 月,共产党人史砚芬英勇牺牲前,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着狱中昏黄的灯 光写下了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亲爱的弟弟妹妹,我今与你们永诀了。我的死,是为着 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 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妹妹,你 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 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 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革命烈 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革命烈士的家书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直抵心灵 的动人力量”。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革命烈士的家书是承载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潜移 默化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革命烈士的家书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推 动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③革命烈士的家书传承着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铸造的革命文化,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形 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美德,能够引领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提升 4:归纳某种精神(文化)作用主观题答题模板 从以下三个角度全面答题: (1)文化的作用(社会作用+对人的影响+塑造人生)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某种具体精神(文化)的具体作用(具体作用须结合材料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