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 政策工具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些问题的集合,这些问题就是关于如何将政策意向转变为 管理行为。以往的研究表明,该领域并不存在者单一的中心主题而是存在着一系列相互关 联的研究主题,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 (1)政策工具的应用。评价工具的效力是古典研究途径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在 目前的研究中,效力仍然具有重要性,但它却日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人们逐渐将注意力 转移到了政策工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在这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哪些主体参与了工具 的应用过程,这些主体对于各个过程的影响及其程度,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 等问题。对政策工具主体的研究是对效果视角的补充,这一转变体现了人们对第四种研究 途径的兴趣的日益增长。 (2)“新工具”。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新工具”的运用,休普(P.L.Hupe)在 其著作中提到了“后现代工具”;有学者(如J.A.De Bruijn和E.E.Ten Heurelhof)提出了 “第二代工具”的概念。政策执行者也呼吁采用新工具,对新工具的引进可以看作是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回应。虽然新的政策工具常常与旧的政策工具相提并论,但其着重点已 经不再是政府统治的单方性,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治理的双边性甚至是多边性上。同时,新 工具的提倡伴随着对旧工具的批判,如传统意义上的管制就被认为是过时的。另外,新工 具中的“新”并非绝对化,旧工具也可以用新策略来实施。 (3)偶发性事件。古典途径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社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 的”,但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碰到一些非预期状况或突发 性事件,这种偶然性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政策工具研究过度强调“工具” “政策”和 “社会问题”等概念,忽视了偶发性事件对政策工具应用过程的可能性影响。 (4)政策网络。政策工具并非自行生效的,它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借助组织的努力,而 且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的执行活动。近是年来,人们对政策执行网络中的各种主体进行 研究。库尔瓦斯(E.Koolhuas)提到了目标团体中的权威人物的影响以及政策工具施行者 与其它主体间的互动:赫林(E.HH)指出组织文化和官员所承受的压力对政策工具产 生的影响:阿伦森(MJ.Arentsen)则指出政策工具执行领域以外的主体也具有一定影 响。不同的研究表明,探寻政策网络的性质,对于研究政策工具及其功效将是一个良好的 开端 (5)工具的动态性。政策工具并非一经选定就永久不变,它必须不断地调整以跟上补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它会随者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即使它们本身不变, 主体运用它们的方式、策路以及目标团体为了逃蓝该工具的影响而采取的策略都有可能发 生巨大改变。此外,一种模式并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工具的多样性和 动态性做更多的研究。神经机械学为研究工只的易变性提供了研究框架,另一种有益的研 究则是把工具的实施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6)工具的优化组合。古典研究途径的支持者们提侣一种“纯”工具研究和“纯化” 的工具应用实践。他们认为对各种具体工具的研究应分别独立地进行,人们应要么使用这 种工具,要么使用那种工具,工具的组合云用是导致政箭失败的原因。姚而,要对各种 具做非常明确的区分显然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分类法还做不到这一点。现在,人们认为, 6
6 1.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 政策工具研究实际上就是一些问题的集合,这些问题就是关于如何将政策意向转变为 管理行为。以往的研究表明,该领域并不存在着单一的中心主题而是存在着一系列相互关 联的研究主题,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 (1)政策工具的应用。评价工具的效力是古典研究途径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在 目前的研究中,效力仍然具有重要性,但它却日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人们逐渐将注意力 转移到了政策工具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在这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哪些主体参与了工具 的应用过程,这些主体对于各个过程的影响及其程度,以及各参与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 等问题。对政策工具主体的研究是对效果视角的补充,这一转变体现了人们对第四种研究 途径的兴趣的日益增长。 (2)“新工具”。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新工具”的运用,休暜(P. L. Hupe)在 其著作中提到了“后现代工具”;有学者(如 J.A.De Bruijn 和 E. F. Ten Heurelhof)提出了 “第二代工具”的概念。政策执行者也呼吁采用新工具,对新工具的引进可以看作是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回应。虽然新的政策工具常常与旧的政策工具相提并论,但其着重点已 经不再是政府统治的单方性,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治理的双边性甚至是多边性上。同时,新 工具的提倡伴随着对旧工具的批判,如传统意义上的管制就被认为是过时的。另外,新工 具中的“新”并非绝对化,旧工具也可以用新策略来实施。 (3)偶发性事件。古典途径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社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 的”,但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碰到一些非预期状况或突发 性事件,这种偶然性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政策工具研究过度强调“工具”、“政策”和 “社会问题”等概念,忽视了偶发性事件对政策工具应用过程的可能性影响。 (4)政策网络。政策工具并非自行生效的,它要发挥作用必须得借助组织的努力,而 且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的执行活动。近是年来,人们对政策执行网络中的各种主体进行 研究。库尔瓦斯(E.Koolhuas)提到了目标团体中的权威人物的影响以及政策工具施行者 与其它主体间的互动;赫林(E. H. Hlijn)指出组织文化和官员所承受的压力对政策工具产 生的影响;阿伦森(M. J. Arentsen)则指出政策工具执行领域以外的主体也具有一定影 响。不同的研究表明,探寻政策网络的性质,对于研究政策工具及其功效将是一个良好的 开端。 (5)工具的动态性。政策工具并非一经选定就永久不变,它必须不断地调整以跟上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即使它们本身不变, 主体运用它们的方式、策略以及目标团体为了逃避该工具的影响而采取的策略都有可能发 生巨大改变。此外,一种模式并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工具的多样性和 动态性做更多的研究。神经机械学为研究工具的易变性提供了研究框架,另一种有益的研 究则是把工具的实施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6)工具的优化组合。古典研究途径的支持者们提倡一种“纯”工具研究和“纯化” 的工具应用实践。他们认为对各种具体工具的研究应分别独立地进行,人们应要么使用这 种工具,要么使用那种工具,工具的组合运用是导致政策失败的原因。然而,要对各种工 具做非常明确的区分显然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分类法还做不到这一点。现在,人们认为
工具的同时并且协调的运作更符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具的优化组合可以取长补 短,避免单个工具应用的片面性。 2.政策工具研究的走向 随着政策工具研究的发展,这个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反映出 工具研究范围的转变和扩展。首先,转变是指工具适用的环境及其背景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古典途径向建构主义途径的转变,使得政策工具研究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层面,即走 向网络研究,并且其研究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其次,扩展是指这个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的 理论,如网络理论、执行理论和学习理论等等。同时,通过介绍新工具和工具应用新策略 而充实了整个工具研究,为其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两个变化从某种程 度上扩大了政策工具研究的范围,但同时也削弱了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因为政策工具逐新 被看成是影响政策产出的变量之一。政策工具研究从最初的强调工具本身到注重环境的影 响,再到认为工具只是影响政策的因素之一,这个过程显示出了对政策工具本身的威胁。 3.政策工具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工具研究对政策科学的直接作用也许是微小的,但其间接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使 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改变思考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政策制定者之间以及制定者和分析家之 间的相互交流。它紧跟政策实践的发展,为实际操作提供方法论,成为了政策执行实践与 理论之间的桥梁。 虽然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但却并不能掩盖其不足。除了分类法方面的缺陷外,研究还 存在着理论上的片面性。首先,研究片面地集中于环境和经济政策领域:第二,研究片面 地关注于工具的运用,而实际上,工具选择的过程及历史同样有助于解释其功能:第三, 目前的理论对工具应用的环境的复杂性重视不够。另外,对政策工具研究的另一个批判是 针对该领域的一个隐喻,即把工具比作工匠手中的锤子或钳子,这种隐喻看起来似乎很形 象、很合理,但它实际上却是对我们的一种误导:它容易让我们把工具看成是中立的手段 而忽视其政治性:容易让人们把效力看成是评价工具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政府评价工具 还需要考虑别的价值标准):它还给人们一种错觉,即政策制定者控制着工具,而实际 上,他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对工具的控制受者诸多方面的限制。 现在,政策工具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对于很多问题,至 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例如,政策工具应怎样分类:在评价某一具体工具时,应采用何 种评价标准:在理解工具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时,是工具自身的属性重要呢,还是工具选 择的过程重要。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虽然政策工具的研 究己起步,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节基本的政策工具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别讨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这三类基本的 政策工具。 一、市场化工具
7 工具的同时并且协调的运作更符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具的优化组合可以取长补 短,避免单个工具应用的片面性。 2.政策工具研究的走向 随着政策工具研究的发展,这个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反映出 工具研究范围的转变和扩展。首先,转变是指工具适用的环境及其背景受到更多的关注。 从古典途径向建构主义途径的转变,使得政策工具研究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层面,即走 向网络研究,并且其研究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其次,扩展是指这个领域内出现了许多新的 理论,如网络理论、执行理论和学习理论等等。同时,通过介绍新工具和工具应用新策略 而充实了整个工具研究,为其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两个变化从某种程 度上扩大了政策工具研究的范围,但同时也削弱了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因为政策工具逐渐 被看成是影响政策产出的变量之一。政策工具研究从最初的强调工具本身到注重环境的影 响,再到认为工具只是影响政策的因素之一,这个过程显示出了对政策工具本身的威胁。 3.政策工具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工具研究对政策科学的直接作用也许是微小的,但其间接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使 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改变思考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政策制定者之间以及制定者和分析家之 间的相互交流。它紧跟政策实践的发展,为实际操作提供方法论,成为了政策执行实践与 理论之间的桥梁。 虽然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但却并不能掩盖其不足。除了分类法方面的缺陷外,研究还 存在着理论上的片面性。首先,研究片面地集中于环境和经济政策领域;第二,研究片面 地关注于工具的运用,而实际上,工具选择的过程及历史同样有助于解释其功能;第三, 目前的理论对工具应用的环境的复杂性重视不够。另外,对政策工具研究的另一个批判是 针对该领域的一个隐喻,即把工具比作工匠手中的锤子或钳子,这种隐喻看起来似乎很形 象、很合理,但它实际上却是对我们的一种误导:它容易让我们把工具看成是中立的手段 而忽视其政治性;容易让人们把效力看成是评价工具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政府评价工具 还需要考虑别的价值标准);它还给人们一种错觉,即政策制定者控制着工具,而实际 上,他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对工具的控制受着诸多方面的限制。 现在,政策工具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对于很多问题,至 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例如,政策工具应怎样分类;在评价某一具体工具时,应采用何 种评价标准;在理解工具在政策过程中的角色时,是工具自身的属性重要呢,还是工具选 择的过程重要。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虽然政策工具的研 究已起步,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节 基本的政策工具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分别讨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这三类基本的 政策工具。 一、市场化工具
1.民营化 广义而言,民营化可以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 ①它往往指所有权的转移,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方承包或出售给利 方”,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营企业。其中最典型的做法 是国营公司一半以上的股票出售给私人或全部直截了当地出售国有或国营企业。民营化的 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并非 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民营化可以通讨多种途径来完成:(1)把政府机构利用他的鹿员直接提供的职能以合 同的方式承包出去:(2)出卖政府资产和垄断权,把国有企业转让给私人部门和企业,例 如电信系统:(3)在某一公共问题上,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合作,并明确各自的角色: (4)鼓励某些特定的私人部门行为,一个例子就是纽约市通过税收减免计划来改善城市的 居住条件,通过免除资产税(地产税),市政府鼓励私人部门房东和承包商承担起发展和维 护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民营化的优点是:可以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民营化 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 共管理者可以专注于政策制定。但是,民营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丧失对实施公 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由于民营化,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角 色有所消退:对私人部门管理的控制不容易做到等。 2.用者付费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 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用者付费经常被用于 控制负的外部性,特别是控制污染的领域,它也被用于城市交通控制。 例如,我国将对排污费的征收、管理、使用范围等进行改革。改革后,排污费将作为 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的补偿费用,逐渐提高征收标准,最终使之高于污染治理的成本,促使 排污者治理污染。英国、美国等国在很多服务领域(除了一些如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领 域之外)都采取用者付费制 作为政策工具,用者付费是一种灵活的工具,它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它能够克服免 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第二,无偿提供公共服务将导致无 目的的补贴和资助,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第三,通过付费制,价格可以真正起到信号灯 的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第四,客观上,通过付费制也可 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其主要缺点是: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 在得到一种最优化的收费标准的过程中,资源有可能误置:不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管 理成本高且繁杂。 3.管制与放松管制 根据里根(M.Reagan)的说法:管制是一种活动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政府对个 人和机构提出要求或规定某些活动,并经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别指 关期带汉克生名行化与发国会学板
8 1.民营化 广义而言,民营化可以界定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 ①它往往指所有权的转移,将“原先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方承包或出售给私 方”②,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营企业。其中最典型的做法 是国营公司一半以上的股票出售给私人或全部直截了当地出售国有或国营企业。民营化的 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并非 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民营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1)把政府机构利用他的雇员直接提供的职能以合 同的方式承包出去;(2)出卖政府资产和垄断权,把国有企业转让给私人部门和企业,例 如电信系统;(3)在某一公共问题上,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合作,并明确各自的角色; (4)鼓励某些特定的私人部门行为,一个例子就是纽约市通过税收减免计划来改善城市的 居住条件,通过免除资产税(地产税),市政府鼓励私人部门房东和承包商承担起发展和维 护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民营化的优点是:可以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民营化 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 共管理者可以专注于政策制定。但是,民营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丧失对实施公 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由于民营化,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角 色有所消退;对私人部门管理的控制不容易做到等。 2.用者付费 用者付费是指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 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用者付费经常被用于 控制负的外部性,特别是控制污染的领域,它也被用于城市交通控制。 例如,我国将对排污费的征收、管理、使用范围等进行改革。改革后,排污费将作为 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的补偿费用,逐渐提高征收标准,最终使之高于污染治理的成本,促使 排污者治理污染。英国、美国等国在很多服务领域(除了一些如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领 域之外)都采取用者付费制 作为政策工具,用者付费是一种灵活的工具,它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它能够克服免 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第二,无偿提供公共服务将导致无 目的的补贴和资助,对社会公平造成损害;第三,通过付费制,价格可以真正起到信号灯 的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用;第四,客观上,通过付费制也可 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其主要缺点是: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 在得到一种最优化的收费标准的过程中,资源有可能误置;不能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管 理成本高且繁杂。 3.管制与放松管制 根据里根(M. Reagan)的说法:管制是一种活动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政府对个 人和机构提出要求或规定某些活动,并经历一种持续的行政管理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别指 ① E. S. Savas, Privatization, The Key to Better Govenrnent . Chatham, NJ:Chatham House, 1987. ② [美] 斯蒂夫• H• 汉克主编.私有化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 页.
定的管理机构来完成这项工作)。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 守、服从,不遵守或不國从将受到惩罚。 大部分管制是通过行政法规来进行(有时管制实际上就是一般的法律),并由政府部 门或特别的机构(如美国的独立管制委员会)来管理。管制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规章、 标准、许可、禁止、法律秩序和执行程序等等。政府管制遍及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尤 其是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标准等方面。 放松管制,就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市场进入的 管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其基本的观念是“政府无效率的 主要原因是对管理层进行干预控制的内部管制的数量太多.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公共组 织能够清除戒律,它就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效率。”①它与管制一样,是“一种政府与其公 民之间特殊的关系”。具体做法包括:(1)放松对定价权管制,放宽或取消最低限价和最 高限价:(2)逐步减少价格管制所涵盖的产品的范围:(3)放宽或取消进入市场的规制 等。 放松管制在北美的行政改革中比较感行。放松管制包括放松市场管制、社会管制和行 业管制等,其重点是放松市场管制。它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经济理论的热门话题,80年 代形成高峰并扩展到各个领域。但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干预,只是要减少政府不必 要的干预与控制。 管制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更适应于作 为处理危机的工具。但是管制扭曲自愿性和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 革新和技术进步,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放松管制可以使服务多样化,通过削减行政 费用来减轻国民负担,并且在宏观上由于减低收费水平和使服务多样化扩大了需求和投 资,从而使经济增长率得到提高。但是不易操作,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4.合同外包 合同外包也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 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它的做出以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 致为前提,变过去单方面的强制行为为一种双方合意的行为。政府与其它组织一样都以平 等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政府的职责是确定需要什么,然后依照所签订的合同监督绩效, 而不是靠强迫。 政府可以通过与营利性民间组织签订关于物品和服务的承包合同的形式来实现某一活 动。在合同承包形式中,政府的理想角色是:(1)评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状况: (2)向私营部门购买物品和服务来提供给公众:(3)检测和评估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合同外包制非常普遍。在英国,竞争性合同外包(招标)是对某些地方政府服务的程 制性要求。在美国,地方政府的200多项服务由合同承包商提供。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 政,合同外包方式在州和地方政府都急刷增长。政府和私人组织签订直接面向公众的“产 改肉盖致行政现代化一种北关视角的分。于外行评。北京:家行 版社,1996:70 9
9 定的管理机构来完成这项工作)。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 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 大部分管制是通过行政法规来进行(有时管制实际上就是一般的法律),并由政府部 门或特别的机构(如美国的独立管制委员会)来管理。管制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规章、 标准、许可、禁止、法律秩序和执行程序等等。政府管制遍及于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尤 其是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标准等方面。 放松管制,就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价格和市场进入的 管制,使企业在制定价格和选择产品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其基本的观念是“政府无效率的 主要原因是对管理层进行干预控制的内部管制的数量太多.基本的假设是,如果公共组 织能够清除戒律,它就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效率。”①它与管制一样,是“一种政府与其公 民之间特殊的关系”。具体做法包括:(1)放松对定价权管制,放宽或取消最低限价和最 高限价;(2)逐步减少价格管制所涵盖的产品的范围;(3)放宽或取消进入市场的规制 等。 放松管制在北美的行政改革中比较盛行。放松管制包括放松市场管制、社会管制和行 业管制等,其重点是放松市场管制。它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经济理论的热门话题,80 年 代形成高峰并扩展到各个领域。但放松管制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干预,只是要减少政府不必 要的干预与控制。 管制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更适应于作 为处理危机的工具。但是管制扭曲自愿性和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 革新和技术进步,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放松管制可以使服务多样化,通过削减行政 费用来减轻国民负担,并且在宏观上由于减低收费水平和使服务多样化扩大了需求和投 资,从而使经济增长率得到提高。②但是不易操作,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4.合同外包 合同外包也称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 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它的做出以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 致为前提,变过去单方面的强制行为为一种双方合意的行为。政府与其它组织一样都以平 等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政府的职责是确定需要什么,然后依照所签订的合同监督绩效, 而不是靠强迫。 政府可以通过与营利性民间组织签订关于物品和服务的承包合同的形式来实现某一活 动。在合同承包形式中,政府的理想角色是:(1)评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状况; (2)向私营部门购买物品和服务来提供给公众;(3)检测和评估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合同外包制非常普遍。在英国,竞争性合同外包(招标)是对某些地方政府服务的强 制性要求。在美国,地方政府的 200 多项服务由合同承包商提供。不论哪个政党上台执 政,合同外包方式在州和地方政府都急剧增长。③政府和私人组织签订直接面向公众的“产 ① [美] 盖.彼德斯.欧洲的行政现代化:一种北美视角的分析.载于:国外行政改革评述.北京:国家行 政学院出版社,1996:70 页. ② [日] 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84 页. ③ E. S. Savas, Privatization, 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