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体位的原则为:医生能正确取穴,治疗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能保持一定的时 间。体虚、病重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尽量采用卧位。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一般以卧位和有倚靠的坐位为主。仰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前面的腧 穴。俯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后面的腧穴。侧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侧面的腧穴,也可用于背部 腧穴,或同时针刺胸腹部的穴位,或不能俯卧的患者。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前、上胸和 肩臂、腿膝、足踝前面的腧穴。俯伏坐位适用于顶、枕、项和肩背等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 用于顶、颢、耳、颊等部位的腧穴。屈肘仰掌位适用于肩、上臂、前臂前侧腧穴以及手掌部 的腧穴。屈肘俯掌位适用于肩、上臂、前臂后侧腧穴以及手背部的腧穴。屈肘侧掌位适用于 肩、上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腧穴。 选择针刺体位时要注意:医生应安排好患者的体位,对于初诊的患者、紧张的患者应做 好解释工作,尽量采用卧位治疗。针刺部位应充分暴露,利于取穴、针刺、行针、留针、防 止忘记起针。医生应站在合适的部位进行针刺。针刺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体位,以防针刺意 外。 4.定穴与揣穴 腧穴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为了求得定穴正确,可用手指按压,以探求患者 的感觉反应。一般来说,有较强酸胀感的部位即为腧穴之所在。定穴时可以用指甲在所选的 穴位上切掐一“十”字形标志,便于针刺,使针不会偏离腧穴的位置。 5.消毒 毫针、与毫针接触的针盘和镊子:可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即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 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1.0~1.4kg/cm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 分钟以上,才可达到灭菌要求。也可用药液浸泡消毒法,即将针具放在75%酒精内浸泡30~ 60分钟,取出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0.1%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内浸泡。 医生手指:治疗前医生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酒精棉球涂擦。 穴位: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脱碘。擦 拭时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 6.刺手和押(压)手 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的手称为“押手”。临床治疗时多用右手持针,左 手按压,故常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 刺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 力,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处的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穴位:使针身有所依靠,不 致摇晃和弯曲: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顺利行针: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和押手的配合:临床治疗时,刺手和押手需配合使用。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 针刺入皮肤后按照手法的要求进行操作。 7.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拇食指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中指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 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如针 身长为15、25、40mm。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握住针柄,将针 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右手瞬间向下用力,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50mm以上的毫针。 (③)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按在穴位 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肤。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分别置于穴位的上下或左右,将腧穴部的皮肤提起:右
选择体位的原则为:医生能正确取穴,治疗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能保持一定的时 间。体虚、病重或精神紧张的患者,尽量采用卧位。 针刺时患者的体位:一般以卧位和有倚靠的坐位为主。仰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前面的腧 穴。俯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后面的腧穴。侧卧位适用于针刺身体侧面的腧穴,也可用于背部 腧穴,或同时针刺胸腹部的穴位,或不能俯卧的患者。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前、上胸和 肩臂、腿膝、足踝前面的腧穴。俯伏坐位适用于顶、枕、项和肩背等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 用于顶、颞、耳、颊等部位的腧穴。屈肘仰掌位适用于肩、上臂、前臂前侧腧穴以及手掌部 的腧穴。屈肘俯掌位适用于肩、上臂、前臂后侧腧穴以及手背部的腧穴。屈肘侧掌位适用于 肩、上臂、前臂外侧面、腕掌部腧穴。 选择针刺体位时要注意:医生应安排好患者的体位,对于初诊的患者、紧张的患者应做 好解释工作,尽量采用卧位治疗。针刺部位应充分暴露,利于取穴、针刺、行针、留针、防 止忘记起针。医生应站在合适的部位进行针刺。针刺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体位,以防针刺意 外。 4. 定穴与揣穴 腧穴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为了求得定穴正确,可用手指按压,以探求患者 的感觉反应。一般来说,有较强酸胀感的部位即为腧穴之所在。定穴时可以用指甲在所选的 穴位上切掐一“十”字形标志,便于针刺,使针不会偏离腧穴的位置。 5. 消毒 毫针、与毫针接触的针盘和镊子:可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即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 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 1.0~1.4kg/cm 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 30 分钟以上,才可达到灭菌要求。也可用药液浸泡消毒法,即将针具放在 75%酒精内浸泡 30~ 60 分钟,取出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0.1%新洁尔灭加 0.5%亚硝酸钠)内浸泡。 医生手指:治疗前医生的手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净,酒精棉球涂擦。 穴位:用 75%酒精的棉球擦拭,或先用 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 75%酒精涂擦脱碘。擦 拭时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穴位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 6. 刺手和押(压)手 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的手称为“押手”。临床治疗时多用右手持针,左 手按压,故常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手。 刺手持针的姿势: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 力,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处的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穴位;使针身有所依靠,不 致摇晃和弯曲;可以减轻针刺的疼痛;顺利行针;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和押手的配合:临床治疗时,刺手和押手需配合使用。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 针刺入皮肤后按照手法的要求进行操作。 7. 进针方法 (1) 单手进针法:用拇食指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中指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 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如针 身长为 15、25、40mm。 (2)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握住针柄,将针 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右手瞬间向下用力,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 50mm 以上的毫针。 (3) 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临床最为常用。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按在穴位 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肤。 (4) 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两指分别置于穴位的上下或左右,将腧穴部的皮肤提起;右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本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如攒竹、 丝竹空、地仓等穴。 (⑤)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下或左右,将穴位部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右手持针从食、中两指之间刺入。进针后,食中两指可夹 持针身,以免弯曲。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 (6)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塑料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将平柄或管柄的毫针置 于管中,针尖对准穴位,用食指的指腹从管的另一端快速扣击针尾,将针刺入穴位:进针后 将套管或进针器取下,再进一步行针。 8.针刺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90度,即与皮肤垂直。适用于全身大多数穴位,尤其 是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度左右,即倾斜刺入:或进针后针体与皮肤之间倾 斜。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如头部、额部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小于1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 穴刺法时也用横刺。例如头维透角孙。 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经脉循行方向,腧穴所在部位,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有时 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位。 身体各部位的针刺角度:头面部腧穴多用横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斜刺,胸部正 中线腧穴多用横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 四肢部腧穴多用直刺。 9.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即为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度。掌握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脏器、血 管、神经等组织为原则。 但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 时令而灵活掌握。 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影响因素有年龄、体质、部位、经脉、病情、时令。年老气血 衰退以及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可深刺。人的 体质和形体有肥瘦强弱之分。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凡头面、胸背部 腧穴针刺宜浅,四肢、臀、腹、腰部腧穴可适当深刺。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 故刺之宜深:循行于手指、足趾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 刺。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一般按照春夏宜浅,秋冬宜深的 原则。 10.角度、方向、深度之间关系 如果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同,那么所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感、治疗的效果也 会有差异。取穴正确不仅是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 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针刺时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的意义是获得针感, 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1.角度、方向、深度的临床应用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治疗部位、治疗需要以及患者的体质强弱、胖瘦等具体情 况而灵活掌握。三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横 刺。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背部腧穴,由于穴位所在部位有重要脏器,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 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12.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本法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如攒竹、 丝竹空、地仓等穴。 (5) 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下或左右,将穴位部皮肤向 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右手持针从食、中两指之间刺入。进针后,食中两指可夹 持针身,以免弯曲。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 (6) 管针进针法:用金属管、塑料管或特制的进针器代替押手,将平柄或管柄的毫针置 于管中,针尖对准穴位,用食指的指腹从管的另一端快速扣击针尾,将针刺入穴位;进针后 将套管或进针器取下,再进一步行针。 8. 针刺角度 (1)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 90 度,即与皮肤垂直。适用于全身大多数穴位,尤其 是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2)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 45 度左右,即倾斜刺入;或进针后针体与皮肤之间倾 斜。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如头部、额部腧穴。 (3) 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小于 15 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有时在施行透 穴刺法时也用横刺。例如头维透角孙。 决定针刺方向的因素:经脉循行方向,腧穴所在部位,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有时 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位。 身体各部位的针刺角度:头面部腧穴多用横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斜刺,胸部正 中线腧穴多用横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 四肢部腧穴多用直刺。 9. 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即为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度。掌握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脏器、血 管、神经等组织为原则。 但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的 时令而灵活掌握。 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影响因素有年龄、体质、部位、经脉、病情、时令。年老气血 衰退以及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可深刺。人的 体质和形体有肥瘦强弱之分。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凡头面、胸背部 腧穴针刺宜浅,四肢、臀、腹、腰部腧穴可适当深刺。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 故刺之宜深;循行于手指、足趾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 刺。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一般按照春夏宜浅,秋冬宜深的 原则。 10. 角度、方向、深度之间关系 如果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同,那么所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感、治疗的效果也 会有差异。取穴正确不仅是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 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针刺时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的意义是获得针感, 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1. 角度、方向、深度的临床应用 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治疗部位、治疗需要以及患者的体质强弱、胖瘦等具体情 况而灵活掌握。三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横 刺。对于延髓部、眼区、胸背部腧穴,由于穴位所在部位有重要脏器,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 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12. 行针手法 (1)提插法